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 > 第61章 陪读人选

看完县学考试榜单公布后,根据榜单后附的内容,凡是被录取的考生必须在三天内持当时考牌到县学登记相关学籍信息,办理入学手续,逾期不办理的考生将被视为放弃处理。

第二天早上,陈远文就在他阿爹的陪同下,拿着当时的考牌号和当时考试报名时开具的户籍证明到县学办理入学登记。

当他们二人来到县学门口,向门房出示相关证明文件后,就被一名杂役带到一间办公室,里面坐着一名文书人员在接待登记这一届录取的考生,流程就是核对考生信息,信息无误后,确认是否需要宿舍和在县学搭食,宿舍有四人间、2人间和单人间,月租300文、500文和1两银;伙食有包月300文、500文、800文不等,丰俭由人。

由于陈远文自家在县学附近有宅子,所以他没有申请宿舍,伙食费他选择了中档500文一个月的,交了一年的伙食费后,文书人员就发放一个类似学生证的出入牌和伙食的票据和一本导学小册子给陈远文,小册子里有详细的上下课的时间、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等。

然后文员又叫了一名杂役人员陪同他们去参观县学,如上课的明伦堂、饭堂、图书室和寮舍等等。

一旁陪同的陈传富敬畏地看着这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一种骄傲的情绪在胸膛里交织,要不是儿子,他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踏进这种地方,他再看着旁边淡定悠闲,随意地和杂役聊天的儿子,不由得感叹,多读书确实是有用的,至少不会像他那样畏手畏脚的。

参观完县学,在杂役人员送他们回门口的路上,瞅着一个没人的地方,陈远文顺势靠近杂役,丝滑地塞了一条价值300文左右的小银鱼给杂役,口里说:“辛苦这位大哥,小小心意。”

杂役虽然奇怪怎么这家送礼的不是大人而是小孩,但不妨碍他收礼的速度,他看了一眼,迅捷地把它收入囊中,然后热情地跟陈远文说:“我家大伯是这里的管事,以后有事找我帮忙,尽管说”。

陈远文连忙多谢云云,两人之间的气氛立马热烈起来,很快就称兄道弟了。

陈传富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感叹,他这个儿子比他老子要油滑多了。至于,陈远文为什么不把红包给阿爹送,理由就是陈传富没经验,怯场,怕出漏子。

用一条小银鱼从杂役口中又了解了县学的各大名师和一些潜规则以及不能惹的人物后,陈远文见天色近午,也就告别杂役离开县学回家了。

因为开学的日子定在五天后,他们也需要回陈家村搬运行李和商量陪读的问题,趁着天色还早,两人就在食摊上买了两个肉包子,草草填好肚子就赶着驴车回陈家村了。

一路上说说笑笑,两人很快就到了村口,陈远文想了想,让他爹在陈童生私塾停车放下他,他要亲自告知陈童生这个好消息。

陈童生听到门房禀告说陈远文回来拜访,立马抛下学子让他们自习,然后奔到自己的办公室,一眼看到站在书房的廊下一脸笑意地看着他的陈远文,紧绷了几天的内心顿时一松。

“夫子,学生幸不辱命,考上县学了,特来拜谢夫子的教导之恩。”陈远文说完,恭敬地向陈童生行了一礼。

陈童生一听,犹如天籁之音,赶紧把他扶起来,一叠连声地说:“快起来,考上就好,考上就好。”

两人在书房落座后,陈童生迫不及待地问起县学考试的情况,陈远文也事无巨细地说了一遍,特别是县学考试的题目,他回去后特地默写了两份出来,他拿出在县城买的谢礼 ,一方价值10两的砚台和一些糕点,他把默写的一份考卷交给陈童生。

本来正要呵斥陈远文乱花钱的陈童生看到这份试卷,立马无暇它顾,迫不及待地和陈远文讨论起来,直到天色已晚才放陈远文回去。

而此刻,陈家老宅因为陈远文即将到县城读书,关于陪读人选的问题,全家都在热议中,统一意见就是不雇外人,主打一个自家消化。

阿婆冯氏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自告奋勇要去县城照顾她家乖孙陈远文的生活起居;而陈郎中由于行医业务繁忙走不开,无法参与竞争而懊恼着;黄氏当仁不让地说,她年轻力壮,又知道儿子的口味,她去给儿子做饭做菜最合适;陈秀梅三姐妹也眼巴巴地看着阿娘黄氏,希望能带上她们一起去照顾弟弟;而陈传富一看,急了,他自己也想去照顾儿子,怎么回来一说,大家都争着去呢。

最终,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被彻底排除出局的阿公最后一锤定音,都不用吵了,既然是陪文仔读书的,那人选就由文仔定,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能雇外人,外人哪里有家里人靠得住。

等陈远文从陈童生家回来的时候,刚走到门口,就被等到心烦意乱的二姐陈秀兰一把扯进了门,一路拉着走一边大喊:“阿公、阿婆、爹、娘,弟弟回来了。”

她刚喊完,然后呼啦啦地,全家都跑出来了,七嘴八舌地围着陈远文诉说选他(她)去县城陪读的好处。

阿婆说自己年龄大、见识广,还会刺绣裁衣缝补衣服,还会煲汤做饭,最合照顾孙子;黄氏则说自己年轻力壮,不但可以买菜做饭劈柴打扫卫生,还可以做护卫护送儿子上下学;而三位姐姐也期期艾艾地说她们会做饭菜,会打扫卫生,会给弟弟扎头发洗衣服;陈传富也不甘示弱地说他有大把力气,还会赶车,做饭菜的手艺也不错,这次县学考试就把儿子照顾地挺好的。

而因为一把年纪没有接班人还得奋战在行医第一线,因而被首先排除在外的陈郎中很不满地嘟嘟囔囔着,挑着刺拆着台,说冯氏年纪大,连针都穿不上了;又说黄氏大大咧咧做不了照顾人的精细活;说三个孙女不宜抛头露面,又说陈传富还要作坊、山地两头跑,忙不过来。

最后,大家都扯着陈远文要他评评理,看是不是自个儿最合适。陈远文听到后,感觉头都要爆掉了,其实他的意见和成心捣乱拆台的阿公是一致的。

阿婆冯氏年事已高,60多岁已经到颐养天年的时候,实在不适宜离开陈家村老宅去县城伺候他,前世他可是在网络上看到过很多农村的老人家,被孝顺的孩子接到大城市生活后活力尽失,回到农村老家活力满满的例子,他不希望他阿婆一把年纪还要离开熟悉的农村去陌生的县城里生活。

阿爹因为是家里的当家人,山地的各项经营业务虽然由黄家几位舅舅负责,但隔天基本都要去走走转转;作坊的事情虽然有村长家的大孙子负责账房业务,外销由二叔负责,三叔是个甩手掌柜,又热爱武术,成亲后经常呆在蔡氏娘家和镖师切磋武艺,住得乐不思蜀,所以他爹还得坐镇作坊,就这两样他爹就脱不开身去县城陪读。

阿娘黄氏也不适合,家中陈郎中和冯氏都在,一来传统是家中长子长媳留守照顾老人家,二来阿爹在村里,要和阿娘长期分开,陈远文从现代人的眼光觉得不好。

至于三位姐姐,毕竟是保守的古代,短时间照顾他还可以,时间长了,怕有流言蜚语。

于是,陈远文将他的所思所虑都摊开和家里人一一分析,希望他们可以考虑他雇人的想法。

结果还是被全家无情地否决了,最后的决定就是先由阿娘黄氏和大姐秀梅一起在县城照顾陈远文,捎上大姐秀梅的原因是他阿娘做饭菜不好吃,大姐负责做饭菜,给陈远文扎头发等;阿娘力大管接送,阿爹每隔3到5天就去县城一趟探望,顺便送家里种的菜、米和山地的出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