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 > 第59章 谁是穿越者(二)

陈远文陷入沉思,他想到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也许刘伯温当时根本没死,他知道朱元璋登基后会对功臣大开杀戒,及早防备,利用和左丞相胡惟庸的矛盾,借机被贬回乡,然后就一直装病,病个四年就直接死遁了。

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刘琏在洪武十年(1377年)任考功监丞,次年升江西右参政。他性格刚毅果敢,为官清廉,曾因对抗胡惟庸党人而遭排挤。洪武十二年(1379年),刘琏因与胡惟庸集团的矛盾激化,被党人胁迫堕井而死。这一事件被视为刘伯温与胡惟庸政治斗争的延续。

据《明史》记载,其死因明确为“为惟庸党所胁”,朱元璋虽曾器重刘琏,但未直接干预此事。

而刘琏其弟刘璟后亦因得罪明成祖朱棣自尽,刘氏两代均未得善终。尽管个人命运悲剧,刘琏的文学成就和刚直形象仍被后世称道,朱元璋曾遣使祭奠并撰文哀悼。??

也就是说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忌讳,他的大儿子在他死后两年入仕,后被胡惟庸党所害,而他的小儿子也是入仕的,只因得罪明成祖朱棣而自尽。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政治清洗,诛杀了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在内的多位开国功臣,涉及公爵、侯爵等30余人,以巩固皇权,比起这30余人,抑愤而终的刘伯温已经算善终了,而他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的遭遇,也许是不听老人言?

所以要查找真相,他需要多收集有关刘伯温父子的记载,应该能找到蛛丝马迹。

而且据野史记载,刘伯温临终前将《天文书》交予长子刘琏,并嘱咐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该书后被呈交朱元璋。??这本天书,据说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是对朱元璋统治的批评:包括猜忌心重法律严苛藩王制度不当三大罪过。??

二是天文占候体系:杂糅三垣二十八宿观测记录与古代分野学说。??

三是政治预言:被认为包含类似《烧饼歌》的谶纬内容。??

据传该书采用特殊书写方式,部分内容为无人能解的文字,存在文本加密特征。??

该传说与《推背图》《马前课》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预言体系,反映民间对神机军师的文化想象。??

陈远文想,如果真有这本天书的话,那就很像穿越者的做派,敢于直面封建帝皇的错误,同时以天文知识神化政治预言,以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而最后潜藏的文本加密也许是拼音或外语表述,留给穿越后人的暗号也说不定。

而且,可能正因为亲身体验到帝皇的无情,为了自保也可能是心有不平,刘伯温没有把明朝的命运告诉朱元璋,任由他们朱家叔侄为皇位相残,也许是不能暴露太多天机,不想太多人为干预这个世界的发展吧。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刘伯温的天书除了上呈皇帝朱元璋外,他还将毕生所学编成一本书籍,如《推背图》一样潜藏于人间,只有有缘人才能解读。

陈远文又拿起另一本本朝野史,看了起来,这本野史是关于明朝各代帝皇所属年间发生的一些奇人异事,其中就有陈远文一直关注的红薯和沙葛等作物的输入。

据说,这两种作物都是明成祖朱棣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陆续带回来的,据说本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弘扬国威,只换取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回国,但是有一位户部屯田清吏司的一名员外郎数次建议每到一地应该注意收集当地的高产耐旱作物种子带回来,试种之后推广,以解本国缺粮之忧。

粮食自古以来都是封建帝皇的忧心之事,无数次的造反和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饿肚子引发的,所以朱棣听到这个建议后立即命令郑和在下西洋停留的各国收集高产可食用作物,回国后交给户部屯田清吏司试种和推广,而据说这位提议者也被户部公推为试种负责人,而他也不负重任,在其中精准地筛选出红薯和沙葛等作物,这些高产耐旱的作物的推广,为明朝的平稳安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位员外郎也因公被提升为户部侍郎。

嗯,陈远文在一张纸上写下这位员外郎的名字,张玄,浙江人,永乐三年进士,有空要查找一下他的信息,当然还有刘伯温父子三人的野史也要收集。

另外,陈远文最想知道的是明朝建立以来到现在的帝王顺序有没有改变,这一点对他很重要,至少以后他出仕后不会站错队。要知道在封建皇朝交替的时候,站错队,选错下一任帝皇,轻则杀头流放,重则满门抄斩,至于说可以保持中立,不站队,但那在小心眼的帝皇那里,不站队也是错的,所以确定明朝帝王更替的顺序对他尤为重要。好在他还小,还有好几年时间去慢慢收集这方面的信息。

他提笔用拼音写下他深藏在脑海里的关于明朝历代帝皇的顺序和简介,他担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前世记忆会越来越模糊。

《明朝帝王顺序及简介》

一?、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出身贫农,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晚年大兴党狱。?

二、明惠帝朱允炆(建文,1398—1402)?。朱元璋之孙,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被朱棣推翻后下落不明。

三?、明成祖朱棣(永乐,1402—1424)?。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开创永乐盛世。

?四、明仁宗朱高炽(洪熙,1424—1425)?。在位仅10个月,赦免建文旧臣,缓和矛盾,奠定仁宣之治基础。

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5—1435)?。延续仁宣之治,平定汉王叛乱,但设内书堂导致宦官干政。

六?、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土木堡之变被俘,复辟后冤杀于谦,唯一两度登基的皇帝。

?七、明代宗朱祁钰(景泰,1449—1457)?。临危受命保卫北京,后因易储风波被废黜。

?八、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64—1487)?。宠信万贵妃,设立西厂,晚年恢复朱祁钰帝号。

九?、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487—1505)?。勤政爱民,开创弘治中兴,明朝中期少有的明君。

?十、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5—1521)?。荒嬉无度,宠信宦官,死于豹房。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1—1566)?。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沉迷道教,引发壬寅宫变。

?十二、明穆宗朱载坖(隆庆,1566—1572)?。开放海禁(隆庆开关),缓和与蒙古关系。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2—1620)?。在位48年,前期张居正改革,后期怠政引发党争。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泰昌,1620)?。在位仅1个月,因红丸案暴毙。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天启,1620—1627)?。宠信魏忠贤,宦官专权达到顶峰。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627—1644)?。末代皇帝,勤政但无力回天,自缢殉国。

陈远文计算了一下,明朝历经了十六任皇帝,一共统治了276年,而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依次为周朝(790年)、商朝(554年)、夏朝(约471年)、汉朝(405年)、宋朝(319年)?、唐朝(289年),之后就到明朝(276年),排在第七位,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