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 > 第125章 院试(二)

吃完午饭,太阳已经升到头顶,炽热的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号舍,被三面墙和一块案板封印在窄小的号舍里,陈远文只觉得内心烦闷难消。

实在太闷热了,他忍不住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脚,他现在身上穿得是那套定制的薄款背心+短裤,依然无法阻挡汗水湿透背脊,他恨不得立马发明电风扇和空调,再不济给他来点冰饮也行呀。

他从水壶里倒出加了薄荷叶的水,用棉巾沾湿了擦了擦脸和脖子,又擦了擦上半身,感觉舒服了点,想到下午的西晒,那时因为阳光直射进来,可能无法做题,他决定利用这一个时辰赶一篇试帖诗出来。

试贴诗是中国古代科举的一种诗体,常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

试帖诗在考试中遵循特定的格律要求,乡试和会试采用五言八韵,童试则用五言六韵。必须使用官韵,且通常采用仄起格,即第一句前两个字为仄声,第二句为平声,形成“仄起平收”的韵律。

第一联遵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的模式,接下来的第三至第八联则按照这一规律循环进行。首联和末联不需对偶,其余联则要求对偶且讲究韵律的“八戒”,即避免出韵、倒韵等违规情况。

试帖诗的八韵排律形式源于科举文章的八股结构,每一韵对应一联,如破题、承题、起股等,形成完整的起承转合结构。

如以嘉庆丁丑年间的一位叫李惺的翰林写的试贴诗为例,题目是“阴阴夏木啭黄鹂”。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破题)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承题)

...(以下内容省略)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束股)

破题和承题是选取前人诗句或典故的一部分,并融入考试题目。试帖诗的破题并非直接点题,而是通过巧妙的字句安排来展现主题,它不仅限于直接嵌字,还可以通过假借别称或含蓄表达来完成破题和承题。

对于这种用八股文的格式来写诗,真的是陈远文的短板,实际上对于现代人来说,在诗词歌赋这一块本来就不擅长,还要规定的死死的,还要破题、承题啥的,看着就心烦。

陈远文之所以把这道题放在下午做,主要原因就是他对这一道题能够获得高分是不抱希望的,他只期望好歹憋一篇出来,符合格式要求,不扣那么多分就行,至于想用诗作惊艳考官之类的想法,他是想不敢想的。

他仔细看了看题目,是赋得“菊有黄华”得“黄”字五言六韵诗,陈远文搜索了一下记忆,题目“菊有黄华”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纪.月令篇》中都记载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菊花开放的时候,是秋末九月。故菊花又名“节花”、“九华”等,“节花”是说菊花是表示节气的花,“九华”是表示菊花在九月开花。此诗作重点要求突出“黄”字。

历朝历代写菊花的诗还是很多的,首先映入陈远文脑海的是黄巢的那首霸气冲天、气势磅礴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这首诗只敢隐藏或者说存在于在陈远文脑海深处,黄巢可是反贼,封建皇朝的大忌讳,要是敢引用他的诗句,估计不止是陈家满门抄斩,估计还要连累九族。

这样一想,陈远文又想到如果哪个家族出一个神经错乱的读书人,在考场上来一首这样的反诗,那真是家族倒八辈子的大霉了。

陈远文正胡思乱想中,突然后方号舍传来一阵骚动,“有人晕倒了,有人晕倒了”的声音响起,伴随着号军和衙役低沉有力的脚步声,然后是一阵“不得喧哗”的吆喝声,骚动片刻就安静下来。

之后,两个衙役抬着一名瘦弱的考生在一队号军的簇拥下从后面的号舍走来,一路走,号军一边用狠厉的眼神扫射两边号舍的考生,吓得好事的考生连忙把头低下去。

经过陈远文的号舍时,陈远文也只敢用余光瞥了一眼那个被抬着的可怜身影,衣衫湿漉漉的,一看就是出汗太多,脸色发青,明显中暑迹象。

陈远文想了想,突然有点慌是怎么回事?虽然他现在自我感觉良好,但他还是忍不住从考篮里拿出被入场检查的衙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解暑药丸,抓了足足一颗的份量,和着水咽了下去才安心。

坐在陈远文对面号舍的考生,明显也看到了晕倒考生的惨况,看到陈远文拿出药丸吃了下去,也立刻如梦初醒般,他也有样学样地从考篮里翻找出药丸,塞进嘴里,猛灌了一大口水才忍着恶心咽了下去。

之后两个人心照不宣地隔空对视一眼,在巡逻号军的“不得喧哗,不得交头接耳”的吆喝声中,赶紧低头继续做题。

陈远文把明朝之前的朝代中几首有名的写菊花的诗都写在草稿纸上作参考,如唐朝元稹的那首《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还有南宋辛弃疾的《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再有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陈远文提炼一下,本来他是打算着重引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他本人非常喜欢陶渊明在诗中充分体现其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与返璞归真的诗歌风格,以悠然闲适的笔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想到考官不知道会不会引申到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从而给他差评,想想还是有风险,他决定保守起见,还是选择元稹的《菊花》诗。

诗以菊花为对象,展现了深秋时节的韵味与菊花的坚韧品格。首句“秋丛绕舍似陶家”,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情怀,为全诗奠定了雅致的基调。接下来,“遍绕篱边日渐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专注赏菊的情景,表现出对菊花的深深喜爱。最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是对菊花独特时序地位和坚韧品质的赞美。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更体现了对高洁、坚强品格的崇尚。

陈远文决定以此为基础写一首试贴诗歌颂菊花不畏风霜、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在他绞尽脑汁,终于凑成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试贴诗后,他把试卷放好,把毛笔一扔,拿起旁边的水壶,“吨吨吨”就猛灌了好几口,把萦绕在周身的暑气硬压了下去。

此刻,太阳已经落到西边,西向的号舍也就是陈远文这一排的号舍,正直面着太阳光的扫射,阳光透过没有门帘的号舍门口照射在案板上,晃眼得考生们的眼睛都快瞎了。

陈远文在内心呐喊着:“苍天呀大地,请赐予我一副墨镜”,可惜上天并没有回应,被号舍和案板封印住的考生们也只能用各种方法去遮挡太阳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