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83章 竹烟漫雨林:奠基礼与草原风

2024年12月18日清晨七点,渔村码头的石板缝里还嵌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润得发黏。两辆喷着“山海公益厨房”白字的蓝面包,已稳稳停在“望海贝坊”朱红的木门前,车胎碾过的地面印出浅浅的水痕。小玥正踮着脚往帆布包里塞千纸鹤,包子似的脸都憋红了——那是渔村二十多个孩子熬了三晚折的,每只翅膀上都用彩笔涂了海浪纹,有的还歪歪扭扭签了名字。“再塞就拉不上拉链啦!”小玥妈妈帮她把包带收紧,往她兜里塞了包水果糖,“见到雨林的小伙伴,要懂礼貌。”

不远处的小海攥着枚巴掌大的白贝壳,指节都捏得泛白。这贝壳是他每天放学去礁石滩捡的,攒了整整三个月,用细沙磨掉了所有棱角,背面还偷偷用马克笔画了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戴斗笠,一个穿傣裙。十个孩子排着歪歪扭扭的队,每人手里都提着麻绳捆好的竹篮,里面装着烤得金黄的虾干和鱼片,竹篮把手上的小鱼挂饰被风吹得晃来晃去,脸上的期待比初升的朝阳还烫。“都坐稳咯,咱们去雨林和新朋友碰个头!”李伟正踩着木凳,把阿雅寄来的菌菇干往车顶的防水箱里塞,褐色的菌菇干透着淡淡的清香。眼角余光瞥见小海偷偷往羽绒服兜里塞巧克力,他笑着跳下来,刮了刮小海的鼻子:“小海,巧克力得掰一半给阿雅,好朋友要分享才甜。”小海的耳尖“唰”地红了,赶紧把巧克力掰成不均等的两块,把大的那块小心翼翼塞进书包侧兜,攥着小的那块塞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让他抿着嘴笑。

面包车驶离渔村时,小玥趴在后窗挥着手,直到“望海贝坊”的贝壳招牌变成一个小点。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换了底色,蔚蓝海岸线被墨绿雨林吞没,轮胎碾过湿滑的山路,溅起细碎的泥星,打在车窗上像撒了把黑豆子。小张举着手机绕着车厢直播,镜头扫过孩子们贴在玻璃上的小脸,连鼻尖都压出了红印:“家人们,我们正往勐腊村冲!今天是‘勐腊竹灶坊’的大日子——县文旅局刚发消息,傣族乡亲们天不亮就举着砍刀上山了,采的都是最新鲜的牛肝菌和鸡油菌;岩温大叔特意杀了自己养的土鸡,说要给孩子们做傣味手抓饭,香得能飘出三里地!”

弹幕瞬间被暖黄色的祝福刷屏,Id“宝妈群群主玲子”的留言带着粉色爱心跳得最快:“我们群里的妈妈们凑了200本图画书,每本扉页都写了‘山海小伙伴’的祝福,有的还画了海鲜和菌菇,物流说早上已经送到村口的小卖部啦,孩子们肯定喜欢!”Id“渔民老张”的留言带着渔村口音:“我捐了两张新渔网,改改能当晾晒架,让雨林的孩子晒菌菇用,刚让阿海的兄弟捎过去了!”李伟凑到镜头前,指了指车顶的防水箱:“感谢张叔!还有小甜老师捐的烘焙工具,阳光厨具厂的烤箱,都在这儿呢,保证让孩子们用上好东西。”

中午十一点,面包车刚驶过村口的大榕树,芦笙声就顺着风缠了上来,清越的调子听得孩子们都坐直了身子。傣族乡亲们穿着绣满孔雀纹的傣锦,银项圈和银手镯随着象脚鼓舞的节奏叮当作响,阳光照在银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岩温举着块半人高的竹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欢迎渔村小伙伴”,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醒目,竹牌边缘还绑着串野红果。

阿雅和十几个雨林孩子站在最前面,每人手里都捧着用双层芭蕉叶包好的菌菇,叶片上的水珠还在滚,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水圈。“小海!”阿雅的声音像只小百灵,隔着人群就认出了背着贝壳包的小海——她穿的粉色雨衣在翠绿的人群里格外扎眼,袖口还沾着点泥渍,显然是刚从山上回来。她举着手里的竹编小鱼跑过来,竹丝编的尾巴还晃悠悠的,上面系着根红绳:“这是我编的,送给你!我编了三天,不会掉!”小海赶紧把贝壳递过去,手指都有些发抖:“这个给你,渔村最漂亮的贝壳,晒过太阳,有香味。”阿雅把贝壳贴在鼻尖闻了闻,眼睛亮成了雨林里的萤火虫,拉着小海的手就往村里跑:“我带你去看我的竹楼,楼前种了好多凤仙花!”

竹灶坊的工地已经布置得焕然一新:六根碗口粗的楠竹搭起拱门,上面挂着“勐腊竹灶坊奠基仪式”的红绸,风吹过就飘成了波浪;地面铺着新鲜的芭蕉叶,踩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青草的气息;墙角堆着刚砍的楠竹,表皮的青皮还泛着光。县领导和乡干部正围着老王说话,手里的图纸摊在临时搭的竹桌上,老王用手指着图纸上的厨房布局,说得唾沫横飞。

李伟刚和沈亦舟把阳光厨具厂捐的烤箱搬下车,就被孩子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渔村孩子举着金黄的虾干,骄傲地说这是自己晒的;雨林孩子捧着褐色的菌菇和通红的野果,拉着渔村孩子的袖子介绍。小玥被一个扎着银饰的小姑娘拉着,看她手里的竹编蚂蚱:“这个会跳!”小姑娘把蚂蚱放在地上,轻轻一按,竹编蚂蚱真的蹦了起来,逗得小玥咯咯笑。小玥赶紧从包里掏出只千纸鹤,翅膀上画着蓝色的海浪:“这个送给你,能许愿。”两个小姑娘的辫子很快缠在了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着话。

下午两点,芦笙声一停,奠基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县文旅局局长接过岩温递来的话筒,声音裹着雨林的潮气传得很远:“今天,‘望海贝坊’的海味,要和‘勐腊竹灶坊’的山味融在一块儿了!这不仅是两个厨房的牵手,更是渔村和雨林的约定——傣家有句老话,‘烟火暖人心’,从今天起,这里就是孩子们的手艺坊、交友站,是能闻到烟火气的家!”话音刚落,掌声就和榕树上的鸟鸣撞在了一起,几个傣族老人还唱起了祝酒歌,调子悠扬又热闹。

阿雅牵着小海的手站在最前排,两个孩子捧着块半米长的竹简,上面“山海同心”四个字是阿雅用傣家竹笔写的,墨色饱满,小海在旁边画了虾干、菌菇和海浪,笔尖的墨还透着新鲜,边缘被他不小心蹭了个小黑印。“别担心,”阿雅小声说,“我奶奶说,有痕迹才是用心做的。”小海点点头,攥着竹简的手更紧了。

培土环节,工作人员端来四把新做的木铲,铲柄上还缠着红绸。李伟、沈亦舟、岩温和两个孩子各执一把,走到挖好的地基旁——地基中央放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混着菌菇种子的红壤,那是阿雅昨天和奶奶一起采的。“这是阿雅昨天刚采的菌菇种,”李伟举着木铲对着镜头笑,红壤从铲尖滑落,落在地基里沙沙响,“等厨房的竹架搭起来,这些种子就会在旁边发芽;咱们的公益厨房也一样,会在雨林里扎根、长大,结出甜果子。”

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唰”地涨到5万,弹幕像潮水般涌来。Id“退休教师刘姨”的留言带着温度:“我刚转了1000元到贝坊账户,给厨房装盏太阳能灯——孩子们晚上学做饭,亮堂了心里也暖,不然黑灯瞎火的不安全。”Id“烘焙博主小甜”直接发了个500元的爱心红包,附言:“祝竹灶坊早日飘炊烟!我捐的烘焙工具明天就到,到时候教孩子们做竹香曲奇,用雨林的蜂蜜调味,肯定好吃!”Id“勐腊县文旅局”的官方账号留言:“县教育局已经协调好了,下个月派美术老师来,给厨房的竹墙画壁画,画上海鲜和雨林的风景!”

培土一结束,孩子们就像小麻雀似的涌到临时灶台边,吵着要做“奠基竹筒饭”。玉姐系着蓝布围裙,把县农业局捐的糯米倒进大瓦盆,清水一泡,米粒立刻变得饱满,她抓了把糯米递给旁边的孩子:“要泡到手指能捏碎才好,煮出来的饭才软糯。”渔村孩子蹲在溪边洗虾干,溪水冰凉,手指冻得发红也不肯停,一个小男孩说:“我要把虾干洗得干干净净,让雨林的小伙伴吃了不硌牙。”

雨林孩子则围在竹筐旁挑菌菇,把碎的、小的都留给自己,完整的、大的放进共用的竹篮里。小玥和阿雅挤在火塘边,共同抱着一根竹筒转,竹筒被炭火烤得发烫,两人的小手都红了。“你看,要顺着炭火转,每一面都烤到才不会焦,”小玥手把手教阿雅调整姿势,“就像李叔叔说的,要让每一粒米都裹上竹香。”阿雅刚点头,突然指着天上尖叫:“白鹭!是白鹭!”一群白鹭从雨林上空掠过,白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竟真的落在了工地旁的榕树上,歪着脑袋看孩子们忙乎,时不时叫两声,像是在给他们加油。

傍晚时,竹筒饭的香气终于漫遍了整个村子,连远处的溪水都像是被这香味染甜了。乡亲们和孩子们围坐在铺着芭蕉叶的地上,手里捧着竹碗,米粒上还沾着细碎的竹屑,嚼起来又香又糯,带着虾干的鲜和菌菇的醇。县领导咬了一大口,嘴角沾着饭粒就笑:“这是我吃过最香的饭——有虾干的海味,有菌菇的山味,更有孩子们的年味,比山珍海味都强。”

岩温举着竹制酒盅,敬了李伟一杯自酿的米酒:“等厨房建好了,我们教渔村孩子做傣味烧烤、舂鸡脚,还有酸笋煮鱼,都是傣家的拿手菜;你们教我们晒虾干、烤鱼片,让雨林和渔村的味道,永远混在一口锅里!”李伟接过酒盅,和他碰了碰:“还要搞个‘美食交换课’,让孩子们当小老师,互相教手艺。”旁边的孩子们听见了,都拍着手喊:“我要当老师!我要教阿雅晒虾干!”“我要教小海跳孔雀舞!”笑声像风铃似的,飘得很远。

晚上,傣家竹楼的火塘烧得正旺,火星子跳得老高,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通红。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搞起了“山海分享会”,竹桌上摆满了交换的小礼物:竹编蚂蚱、贝壳挂件、千纸鹤、野果干,还有画着涂鸦的笔记本。小海捏着阿雅编的竹篮站起来,脸涨得通红,声音都有些发颤:“我、我以后教阿雅晒虾干,还要教她认海浪的方向,涨潮的时候不能去礁石滩,会被浪卷走的。”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还会教她用贝壳听海的声音,特别好听。”

阿雅抱着小海送的贝壳,声音软乎乎的:“我教小海采安全的菌菇,哪些是红伞伞不能碰,哪些牛肝菌煮了最鲜;我还教他跳傣家的孔雀舞,像这样——”说着就拉起小海的手,踩着芦笙的节奏跳起来。小海的脚总踩错拍子,胳膊也不知道怎么摆,像只笨拙的小企鹅,却学得格外认真,引得乡亲们哈哈大笑。笑声从竹楼的缝隙里飘出去,惊飞了檐下的萤火虫,萤火虫带着绿光飞远,像是把笑声也捎向了远方。

周小雨把宝妈群捐的图画书分到每个孩子手里,扉页上“山海小伙伴”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都用了最鲜艳的彩笔,有的还画了小小的爱心。小玥翻开《海底世界》,指着抹香鲸的插图给阿雅看:“这是抹香鲸,能潜到海底两千米,我爸爸的渔船见过一次,比咱们的竹楼还大!它喷的水柱有好几米高,像彩虹一样,里面还有小鱼呢。”她掏出手机,翻出爸爸拍的视频:“你看,这就是大海,蓝不蓝?”

阿雅也从布包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封面是自己画的雨林,绿色的树叶上停着彩色的小鸟:“这是我的《雨林日记》,里面记了哪种菌菇能吃,哪种小鸟叫了就会下雨,还有我采菌菇的路线。”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牛肝菌的样子,旁边写着“煮10分钟才熟”:“送给你——这样你下次来雨林,就不会迷路,也不会吃到毒菌菇啦。”小玥小心地把笔记本放进书包,像捧着宝贝似的。

小张掏出手机,帮孩子们建了个“山海孩童群”,用家长的账号登录。小海第一个把手机递给他妈妈,视频一接通,阿雅就凑了上去,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屏幕里的蓝色大海看直了眼:“大海真的是蓝色的!和天一样蓝!比课本上画的还美!”小海妈妈在镜头里笑,手里拿着刚晒好的虾干:“下次阿雅来渔村,阿姨带你去赶海,退潮后沙滩上全是小螃蟹,一抓一个准;还能捡彩色的贝壳,比小海送你的还漂亮。”

阿雅用力点头,眼泪却“吧嗒”掉在手机屏幕上,她赶紧用袖子擦掉:“我长这么大,只在课本上见过大海……”李伟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声音很轻:“等竹灶坊建好,我们就组织‘山海游学’,让雨林的孩子去看海,捡贝壳、赶小螃蟹;渔村的孩子来雨林,采菌菇、听鸟叫,好不好?”“好!”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声音震得竹楼的瓦片都嗡嗡响,火塘的光映在他们脸上,像撒了把星星。

深夜,孩子们的呼吸声均匀地混在火塘的噼啪声里,小玥和阿雅挤在一张竹床上,手拉手睡得正香,嘴角还带着笑。李伟、老王和岩温围坐在火边,手里捧着热茶,茶碗里飘着淡淡的茶香。“竹架下周就能封顶,”岩温往火里添了块柴,火星子窜了窜,照亮了他黝黑的脸,“村里的竹匠都撂下自家的活来帮忙,说不要工钱——孩子们盼厨房盼了这么久,以前放学只能在火塘边帮大人烧火,现在终于有自己的厨房了,我们做长辈的,总得搭把手。”

老王翻着皱巴巴的物资清单,眼镜滑到了鼻尖上,他推了推眼镜,念得格外清楚:“小甜的烘焙工具明天到,有烤箱、模具和油纸;刘姨的太阳能灯后天到,选的是最亮的款;月捐又新增800人,现在每月能筹3100元,够买食材、换调料,日常开销妥妥的。”李伟望向窗外,月光透过竹缝洒进来,把孩子们的睡影投在竹墙上,像一幅温柔的画。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热茶暖了胃,也暖了心——那些隔着山海的承诺,正顺着火塘的烟,慢慢变成真。

【草原初抵:奶香里的新邀约】

2024年12月25日,考察队在孩子们的送别声中离开勐腊村。阿雅和小玥抱着哭了好一会儿,最后约定每天在“山海孩童群”里分享日常,阿雅要拍竹灶坊的建设进度,小玥要拍渔村的海浪。汽车驶远时,阿雅还举着竹编小鱼站在路口,粉色雨衣在风里飘着,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经过两天的车程,当车窗外的雨林变成无边无际的草原时,小海突然尖叫起来,整个人都贴在了玻璃上,手指着窗外:“牛羊!好多牛羊!像天上的云掉下来了!”远处的草原被夕阳染成金红色,成群的牛羊低着头吃草,黑白相间的身影在草原上移动,像撒了把黑白棋子;牧民们骑着马挥舞着鞭子,吆喝声顺着风飘过来,格外嘹亮;更远处的蒙古包冒着奶白色的炊烟,像插在草原上的白蜡烛,在暮色里格外温暖。

巴特队长带着几个牧民骑着马来接他们,藏蓝色的蒙古袍在风里鼓起来,像只展翅的雄鹰,腰间的红腰带格外醒目。他勒住马绳,胯下的黑马打了个响鼻,他大笑着跳下马:“李老师,可把你们盼来了!孩子们早就在蒙古包里熬好了奶茶,问了我八遍‘海鲜竹筒饭什么时候到’,连奶豆腐都准备好了!”他身后的马背上绑着风干羊肉和奶豆腐,浓郁的香味顺着风飘进车里,引得孩子们都咽了咽口水。

小海这辈子第一次见马,吓得往阿海身后躲,小手紧紧抓着阿海的衣角。巴特看出了他的紧张,笑着把他抱起来,放在自己的马背上:“别怕,这是我的老伙计‘追风’,跟着我十年了,比小羊还温顺。”小海紧紧抓着马鬃,触感粗粝却暖和,追风慢慢往前走,颠簸的感觉让他忍不住笑起来,眼睛里的兴奋都要溢出来了:“阿海叔,马跑起来是不是像飞一样?”阿海笑着点头:“等会儿让巴特叔叔带你跑两圈。”

走进蒙古包,暖融融的气息裹着奶香扑面而来,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地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毡,踩上去软乎乎的;矮桌上摆满了银碗,里面盛着醇厚的奶茶,奶白色的液体上飘着层油花,旁边的木盘里放着切成小块的奶豆腐,撒着金黄的炒米。几个牧区孩子围坐在桌边,手里攥着奶勺,好奇地打量着考察队,眼睛里全是好奇,却又有些害羞,不敢靠太近。

“这是我的孙子巴图,”巴特指着个穿蒙古袍的小男孩,他的袍子上绣着蓝色的祥云纹,“天天追着我问‘海鲜是不是长在海里的蘑菇’,说要尝尝大海的味道,今天终于能亲口尝尝了。”巴图赶紧站起来,双手捧着银碗递到李伟面前,奶茶晃出细小的涟漪,他的脸涨得通红:“老师,我会做奶豆腐、熬奶茶,我教你,你教我做海鲜饭,好不好?”李伟接过银碗,喝了一口奶茶,醇厚的奶香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咸味:“好啊,我们互相学习。”

下午的阳光正好,草原上的风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李伟在蒙古包外架起手机直播,牧民和孩子们围了个圈,里三层外三层。巴特把风干羊肉切成小块,肉色鲜红,带着草原特有的香气,他往竹筒里塞着羊肉:“我们草原的羊肉,煮多久都不柴,是最好的肉!配上海鲜,是草原和大海的缘分,肯定好吃!”牧区的孩子从没见过虾干,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又赶紧缩回去,小声问:“这就是海鲜吗?长得像小虫子,真的能吃吗?”

小海立刻凑过去,拿起一块虾干递给他,脸上满是骄傲:“这是虾晒的,可鲜了!我爸爸说,虾在海里会游,还会跳呢。”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你尝,香香的,不硬。”小女孩接过虾干,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好吃!有太阳的味道!”小海更开心了,手把手教她撕虾干:“要顺着纹路撕,不然会碎,撕成小块煮在饭里才入味。”两个孩子头凑头研究虾干,阳光落在他们脸上,像撒了层金粉。

竹筒饭一熟,巴特先掰了一块塞进嘴里,嚼得满嘴油香,腮帮子都鼓了起来。他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喊:“太香了!比我们的手抓饭还鲜,这味道,是草原没尝过的!”巴图捧着竹碗,吃得格外认真,米粒沾了满脸,像只小花猫,他含糊不清地说:“我要把做法记下来,写在我的小本子上,等阿雅姐姐来草原,我做给她吃——还要请她喝奶茶,吃我做的奶豆腐,我做的奶豆腐最甜。”

李伟笑着揉了揉他的头,从包里掏出阿雅托他带的菌菇干:“这是阿雅送给你的,她说雨林的菌菇和草原的羊肉一起煮,味道更好。”巴图小心地接过菌菇干,像捧着宝贝似的放进怀里:“我要好好收着,等阿雅来一起煮。”李伟站起身,对着镜头说:“等‘草原奶食坊’建好,我们就搞个‘山海美食节’,让雨林的菌菇、渔村的海鲜、草原的奶食,都凑在一张桌子上,让孩子们尝尝各地的味道!”直播间的粉丝立刻刷起了“期待美食节”的弹幕。

晚上,牧民们在蒙古包外燃起了篝火,火焰窜得比人还高,把草原照得亮堂堂的。巴特弹着马头琴,琴弦震动,发出辽阔又悠扬的歌谣,那是草原上代代相传的祝福曲;几个牧民跟着歌声唱起来,声音雄浑有力,在草原上回荡。李伟和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脚底下踩着鼓点,小海拉着巴图的手,在篝火旁跑圈,影子被火光拉得老长,笑声和歌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手机突然震动,是阿雅发来的视频。李伟赶紧接起,屏幕里的阿雅穿着雨衣,正在竹灶坊工地上递竹钉,脸上沾着泥点,额头上全是汗:“小海,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竹架都搭到屋顶了,我给你留了最大的牛肝菌,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了,不会坏。”小海举着手机对准篝火,声音喊得响亮:“阿雅,草原可美了!有好多牛羊,还有会跑的马!晚上的星星比雨林的亮,我数都数不过来!下次我们一起过来骑马!”阿雅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我等你回来教我晒虾干。”

深夜,草原的风卷着马头琴的余韵,钻进蒙古包的毡缝,带着淡淡的奶香。李伟躺在铺着羊毛毡的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格外暖和。他手里攥着“草原奶食坊”的选址图,图纸是巴特手绘的,上面用箭头标着方向——就在牧区小学旁边,离水源近,阳光也好,旁边还有一片空地,能种些蔬菜。

巴特坐在床边,喝着奶茶说:“牧民们都很支持,已经捐了100斤鲜牛奶,还有几家捐了羊毛,说要给厨房做坐垫;县畜牧局的奶锅和搅拌机明天就到,连厨房的竹架都备好了,都是村里的木匠做的,结实着呢。”李伟看着图纸,心里格外踏实。直播间的粉丝还在讨论奶食坊的名字,Id“牧区巴特”的留言带着草原的豪迈:“就叫‘草原奶香坊’!让孩子们的笑声,和奶豆腐的香味一起,飘遍整个草原!”

李伟起身走到蒙古包门口,拿出手机编辑短视频。镜头里,篝火旁的孩子们正手拉手跳舞,巴图教小海跳草原的踢踏舞,小海教巴图跳渔村的渔民舞,动作笨拙却格外认真;背景是缀满星星的草原夜空,星星亮得像钻石,银河清晰可见。他配了段文字:“从渔村的浪,到雨林的竹,再到草原的风,公益厨房的脚步,从来没停下。‘勐腊竹灶坊’即将封顶,‘草原奶香坊’马上开工——每一个厨房,都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每一缕炊烟,都藏着跨越山海的期待。感谢每一位家人的支持,让我们继续把爱传下去,让山海不再是距离。”

视频刚发出去,评论区就被“加油”和爱心表情包填满。刘姨捐了500元,说要给牧区孩子买厚实的蒙古袍;小甜捐了20套烘焙模具,想教孩子们做奶味曲奇;宝妈群的妈妈们凑了300本故事书,每本都夹着孩子们画的画。李伟望着窗外的星空,突然觉得心里格外敞亮——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等“草原奶香坊”建好,他还要去更多地方,建更多厨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暖融融的厨房里,吃上一碗热乎饭,让每个童年,都能尝到山海交汇的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