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34章 枣香漫厨间:爱心厨房的第一堂烟火课

晨光刚漫过爱心厨房的落地窗,就被窗棂切割成细碎的金片,落在锃亮的白色瓷砖上。瓷砖缝里还沾着新水泥的潮气,每块砖面上都印着个小小的枣形涂鸦 —— 是上周粉丝捐赠瓷砖时,302 宿舍的男生们特意定制的,边角用荧光漆写着 “阿枣姐姐的厨房”,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李伟蹲在操作台前,正调试粉丝捐的 “邪修三件套”:左边是 302 宿舍改装的太阳能暖炉,炉壁贴满孩子们画的电饭煲贴纸;中间是张桂芬大妈众筹的恒温烤箱,门把手上挂着串晒干的枣枝;右边是新粉丝寄来的 “分层保温饭盒”,饭盒盖内侧印着行娟秀的字:“愿每个孩子都能吃上热饭 —— 烘焙师林晓”。

“李老师!烤箱预热好了!” 小琴举着个卡通温度计跑过来,粉色的袖套是周小雨昨天刚送的,上面绣着只抱着红枣的小熊。女孩踮起脚,把温度计塞进烤箱门缝,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180 度,跟你说的一样!”

沈亦舟正站在食材架前整理物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张泛黄的纸 —— 是阿枣日记里的一页,上面画着个简易的枣泥馒头配方。他指尖拂过纸面的铅笔印,突然回头:“面粉要按‘三白两黄’的比例混,白面占三成,玉米面占两成,这样既有嚼劲又不剌嗓子,符合山区孩子的口感。”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刚扫过厨房全景,在线人数就冲破 1200 万。弹幕里一半是 “终于等到第一堂课”,一半是 “看哭了!厨房太暖了”。李伟举着个装满红枣的搪瓷碗,碗沿还带着磕碰的缺口 —— 是张叔昨天找出来的,说这是阿枣当年用过的餐具。

“家人们,今天教的这道‘邪修版枣香烤馒头’,不用酵母,不用揉面,连烤箱都能换成保温杯。” 李伟把红枣倒进不锈钢盆,指尖捏碎颗饱满的枣子,琥珀色的果肉里裹着细小的枣核,“先教大家处理红枣 —— 没有去核器就用钢笔帽,把枣核从一头顶出去,安全又省事。”

他拿起支旧钢笔,拧掉笔帽对准枣子的蒂部:“看,像这样轻轻一推,枣核就出来了。当年张叔教阿枣姐姐的时候,用的是山里的竹管,原理一模一样。” 盆里的红枣渐渐堆成小山,小琴蹲在旁边帮忙,把去核的枣肉切成小丁,偶尔偷偷往嘴里塞一颗,嘴角沾着枣泥也没察觉。

弹幕里突然弹出个新 Id “烘焙师林晓” 的连麦申请,接通后,画面里出现个摆满蛋糕模具的工作室。穿围裙的女生举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细腻的枣泥:“李老师!我是做烘焙的,看了你们的直播特别感动,寄了 50 罐枣泥馅料,还有 20 套儿童烘焙工具,刚才物流说已经到村口了!”

她边说边展示手里的模具,是卡通枣形的,“这种模具不用刷油,烤出来的馒头不会粘,孩子们肯定喜欢。我还录了枣泥熬制教程,加了柠檬汁能防止氧化,山区没有冰箱也能放三天。” 镜头扫过工作室的墙,贴满了爱心厨房的照片,最显眼的是张叔和陈默埋时光胶囊的画面。

“太谢谢林老师了!” 李伟刚说完,直播间的打赏弹幕就炸了。林晓刷了个 “火箭雨”,留言写着 “我发起了‘枣香计划’,每个购买我家枣泥蛋糕的顾客,都能捐 1 元给山区孩子”;Id “留守儿童家长王姐” 连麦时泣不成声:“我家孩子在外地打工,看了你们的直播,说要回来学做烤馒头,给村里的孩子当老师”;还有个匿名粉丝刷了 10 个 “嘉年华”,备注写着 “给阿枣姐姐的厨房添柴”。

沈亦舟接过小琴递来的枣肉丁,往面粉里倒了两勺:“枣肉要留一部分切成丁,一部分捣成泥,这样烤出来的馒头既有颗粒感又有甜味。当年山区孩子缺糖,张叔就把枣泥熬成膏,抹在玉米饼上给孩子们当零食,比糖还健康。” 他举起手机对着落地窗,窗外的老枣树枝叶繁茂,阳光透过叶片落在操作台上,“看那棵树,今年结的枣子特别多,张叔说要晒干了分给周边村子的孩子。”

张叔突然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捧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鲜枣。他把枣子放在操作台上,拿起颗最大的递给陈默:“当年阿枣姐姐总说,鲜枣烤着吃最香,就是怕烤糊。” 陈默接过枣子,指尖突然触到个硬物 —— 是枣核,形状和阿枣日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张叔,” 陈默哽咽着说,“我给厨房装了温度感应灯,温度太高会自动提醒,再也不怕烤糊了。” 他指着烤箱上方的小灯,是蓝色的枣形,“这是按阿枣姐姐日记里的设计做的,她说想要个‘会说话的灯’,保护大家不被烫到。”

直播进行到一半,物流车到了。周小雨带着几个村民搬物资,林晓寄的枣泥罐堆成了小山,每套烘焙工具上都贴着张手写便签,有的写着 “小心烫哦”,有的画着笑脸。小琴拿起套粉色工具,举着跑向镜头:“李老师!这个勺子上有枣子图案!”

突然,厨房外传来一阵欢呼。陈默跑出去看,只见十几个留守儿童举着自制的 “感谢牌” 站在门口,牌子上用彩笔写着 “谢谢叔叔阿姨”,还有的画着爱心厨房和老枣树。带头的男孩叫小宇,父母在外地打工,之前总躲在教室角落吃冷饭,现在每天都来帮着整理厨房。

“李老师,” 小宇怯生生地递过来张画,上面是个男孩和女孩一起烤馒头,背景是爱心厨房,“我想跟阿枣姐姐一样,以后教更多孩子做热饭。” 李伟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那今天这堂课,你就当小老师,帮我教其他小朋友好不好?” 小宇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

催泪的场面在午后悄然降临。张叔坐在窗边的小板凳上,看着孩子们围着烤箱忙碌,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二十年前阿枣用过的围裙,洗得发白的布面上,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枣子。“当年阿枣就是穿着这个,帮我给孩子们做饭。” 他把围裙递给小琴,“现在传给你,要好好保护它。”

小琴接过围裙,小心翼翼地套在身上,围裙太长拖到地上,她却挺直了腰,像个真正的小厨师。烤箱 “叮” 的一声响,第一炉枣香烤馒头出炉了。金黄的馒头表面印着枣形花纹,香气混着热气漫满整个厨房,孩子们围过来,每人拿着一个,小口小口地吃着,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张叔拿起一个馒头,轻轻咬了一口,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天。阿枣姐姐捧着烤得焦香的玉米饼,也是这样递给他,说 “张老师,热乎的”。眼泪不知不觉掉在馒头上,他却笑着说:“比当年的玉米饼还香,阿枣姐姐肯定闻到了。”

陈默掏出手机,打开阿枣的日记,翻到最后一页,对着镜头念:“我希望有一天,每个山区孩子都能坐在温暖的厨房里,吃着热乎的饭,不用再怕冬天的冷。” 念到最后,他的声音哽咽了,直播间的弹幕刷满 “阿枣姐姐的愿望实现了”“我们会继续帮你传递温暖”。

下午四点,直播接近尾声。周小雨公布了最新的捐款数据:林晓的 “枣香计划” 筹了 12 万,匿名粉丝捐了 5 万,留守儿童家长们凑了 3 万,加上之前的结余,总共 25 万。“这些钱会用来开设‘山区厨艺班’,教 16-22 岁的青年做简单的小吃,帮助他们创业。” 她指着屏幕上的报名链接,“已经有 80 个青年报名了,下周就开课。”

李伟举起手里的烤馒头,对着镜头说:“这堂烟火课,不仅教大家做馒头,更教大家传递温暖。从阿枣姐姐的玉米饼,到现在的枣香烤馒头,变的是厨具,不变的是想让孩子们吃热饭的心。” 沈亦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把‘枣香烤馒头’的配方整理成手册,寄给全国的山区学校,让更多孩子能吃到热乎的点心。”

夕阳西下时,爱心厨房的灯还亮着。孩子们帮着收拾操作台,小琴把没吃完的烤馒头装进保温饭盒,要带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张叔坐在老枣树下,给陈默讲阿枣姐姐当年的趣事;李伟和沈亦舟在整理厨艺班的教材,林晓寄来的枣泥配方被钉在最前面。

直播间的最后一幕,是所有人心手相牵站在厨房前,身后的落地窗映着老枣树的影子,镜头慢慢拉远,爱心厨房的招牌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弹幕里最后一条留言来自 “烘焙师林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我们会把枣香带到更多山区,让阿枣姐姐的温暖永远传递下去。”

深夜的山区格外安静,爱心厨房的窗户还透着微光。张叔把阿枣的围裙挂在厨房的挂钩上,旁边是小琴的粉色袖套,还有林晓寄来的烘焙工具。月光透过落地窗,落在操作台上的烤馒头碎屑上,仿佛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悄悄走进来,闻着满室的枣香,笑着说:“张老师,厨房真暖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