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31章 雨打夯土香:爱心厨房的奠基礼

西南山区的雨来得没有征兆。

清晨五点,张叔摸黑爬起来给教室门口的枣树苗盖塑料布时,雨丝已经织成了网。新栽的枣枝还没扎根,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他蹲在泥地里扶树苗的功夫,裤脚就沾满了黄泥浆,冷得像裹了层冰壳。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小杨老师发来的消息:“张叔,施工队说山路塌方,建材运不上来了。”

张叔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指甲缝里还嵌着昨天挖坑的泥。他往山下望,平日里勉强通三轮车的土路此刻成了黄泥河,浑浊的水流卷着碎石往下冲,昨天刚运到半山腰的钢筋被泡在水里,泛着冷硬的光。二十年前他刚来向阳小学时,也是这样的雨天,孩子们踩着泥路来上学,裤腿能湿到大腿根,捧着冷硬的玉米饼子啃,饼渣掉在泥里都要捡起来塞嘴里。

“张叔!” 小琴举着个豁口的搪瓷碗跑过来,碗里盛着半块红糖发糕,是昨天特意留的,“老师说发糕能暖身子,您快吃!” 小女孩的头发被雨打湿,贴在额头上,补丁棉衣的领口磨得发亮,却把碗护得严严实实,生怕雨水滴进去。

张叔接过碗时,指尖触到孩子冻得冰凉的手背。他掰了小块发糕放进嘴里,甜软的口感混着雨水的清冽,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天,他把自己的窝窝头分给冻得哭鼻子的孩子,当时孩子说 “张老师,窝窝头比糖还甜”。现在发糕是真的甜了,可这盼了半辈子的厨房,难道要被一场雨浇黄?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蒙着防雨布的施工场地。在线人数刚破千万,灰色弹幕就先一步炸开了锅。Id “公益打假人” 连着刷了六条:“昨天还吹施工顺利,今天就停工了?怕不是拿捐款骗流量吧”“钢筋泡水里都锈了,这厨房能住人吗?纯属浪费钱”“我看就是故意找噱头,等粉丝捐钱救场呢”。

周小雨攥着鼠标的手泛白,屏幕上的捐款通道刚打开就被这些评论堵得刺眼。她抬头看向李伟,对方正蹲在地上给粉丝寄来的保温杯贴标签,每个杯子上都画着孩子们的涂鸦 —— 小琴画的电饭煲,羊角辫妹妹画的发糕,阿明画的歪歪扭扭的 “厨房” 二字。

“别屏蔽。” 李伟头也没抬,把贴好标签的保温杯放进箱子,“拿另一台手机架到窗边,让大家看看真实的山路。” 他起身时,后腰的旧伤又犯了,昨天帮施工队卸钢筋时拧了腰,现在一动就疼得皱眉。沈亦舟递过来个热水袋:“垫在腰上,一会儿还要连麦小杨老师。”

镜头转向窗外的山路时,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画面里的黄泥路像条烂泥蛇,挖掘机陷在半山腰动弹不得,穿雨衣的工人正用铁锹挖泥,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在背上冲出两道水痕。李伟的声音适时响起:“家人们,这就是山区的真实情况。昨天施工队赶工到半夜,把地基夯得实实的,但这场暴雨冲垮了三条路。”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施工队发来的照片:泡在水里的钢筋已经用塑料布盖好,地基边缘挖了排水渠,工人的雨衣上全是泥点。“钢筋我们会重新做防锈处理,地基明天天晴就能复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水泥和瓷砖运不上来,山下的塌方至少要三天才能清理完。”

沈亦舟补充道:“我们的公益账号刚收到施工队的明细,防锈处理需要额外支出 8600 元,临时租用挖掘机清理塌方要

元。这两笔钱会从粉丝捐款里支出,现在公开转账记录。” 他把手机怼到镜头前,银行 App 的转账页面清晰可见,收款方是 “黔东南基建工程队”,备注写着 “爱心厨房应急款”。

“谁信啊,说不定是 p 的图!”“公益账号都是左手倒右手,当网友是傻子?” 灰色弹幕又冒了出来。这时周小雨突然指着屏幕:“李老师,‘理性旁观者’连麦申请!”

镜头切到连麦画面时,所有人都愣住了。画面里的男人穿着冲锋衣,裤脚沾满黄泥,身后是塌方的山路,挖掘机的轰鸣声隐约传来。“我是陈默,就是之前那个‘理性旁观者’。” 男人的声音带着喘息,“我昨天开车过来的,现在就在向阳小学山下。给大家看看真实的情况。”

他拿着手机转身,镜头里出现了举着雨伞的小杨老师,还有帮着搬沙袋的孩子们。羊角辫妹妹看见镜头,举着手里的塑料布喊:“李老师!我们在帮张爷爷盖材料!” 小琴蹲在旁边,正用小手把沙袋垒成墙,泥水溅了满脸也没察觉。

陈默的镜头扫过施工场地:“我刚查了施工队的账本,还有村里的签收记录。之前捐的 2000 块买了 30 袋水泥,现在就堆在村委会。这里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那些说作秀的,可以自己来看。” 他蹲下身,给镜头特写地上的水泥袋,上面印着 “烟火厨坊爱心捐赠” 的字样,旁边是村民的签收手印。

弹幕彻底炸了。“这才是真监督!比键盘侠强一万倍”“陈哥辛苦了!需要帮忙吗?”“我捐 1000 块买雨衣!孩子们都淋透了” 金色的打赏弹幕和红色的捐款提醒叠在一起,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眼泪突然掉了下来:“李老师,半小时捐了 5 万多!”

李伟没说话,盯着镜头里小琴冻得发紫的手。昨天陈默寄来的信里写着,他以前做过工程监理,这次来是想义务帮忙盯着厨房质量。这个曾经的黑粉,现在正站在雨里帮工人搬沙袋,冲锋衣的后背印着 “山海同心” 四个字,是他自己印的。

“家人们,今天教大家做‘雨衣版野菜疙瘩汤’。” 李伟突然拿起案板上的野菜,是昨天小杨老师寄来的干野菜,“山区雨天采不到新鲜菜,干野菜泡软就能用。没有案板就用石板,没有擀面杖就用啤酒瓶,连雨衣都能当蒸布用 —— 这就是最实在的邪修厨艺。”

李伟把干野菜泡进温水,指尖捏碎结块的菜叶:“这种马齿苋干是山区常见的,晒的时候要趁晴天,雨天晒容易发霉。泡的时候加半勺盐,能去土腥味。” 他转头看向沈亦舟,对方正把面粉倒进不锈钢盆:“正统做法讲究面光盆光手光,但山区条件有限,和面时加两勺野菜汁,既省水又有营养。”

“没有擀面杖怎么弄疙瘩?” 弹幕里有人问。李伟拿起个啤酒瓶,把面团擀成厚片,再用刀切成小块:“啤酒瓶洗干净就能用,村里小卖部多的是。切成疙瘩煮的时候不容易散,孩子吃着方便。” 他往锅里加水,又从橱柜里掏出个保鲜袋:“没有蒸布?找个干净的雨衣剪一块,开水烫三遍就能用,蒸出来的疙瘩不粘布。”

沈亦舟把泡好的野菜切碎,撒进面盆:“马齿苋含钙量高,比牛奶还适合长身体的孩子。山区孩子容易缺钙,多吃这种野菜能补回来。但一定要泡够两小时,不然有涩味。”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孩子不爱吃野菜,可以切碎了混在疙瘩里,看不见就愿意吃了。” 弹幕里的乡村教师纷纷留言:“学到了!我们这儿遍地都是马齿苋”“明天就给孩子们做!”

直播到中午,雨突然变大了。陈默的连麦画面里,孩子们正帮着把建材往村委会搬。张叔扛着一袋水泥走在最前面,水泥袋漏了个小口,灰顺着他的衣领往下掉,混着雨水变成了泥浆。小杨老师想帮他扛,被他推开:“我扛得动,你们照顾好孩子。”

突然,镜头里传来 “哗啦” 一声。阿明踩着泥滑倒了,手里的塑料布掉进泥里,盖在布下面的红枣撒了一地。那是张叔昨天从家里带来的,准备给孩子们做发糕的。小男孩爬起来,看着沾满泥浆的红枣,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张爷爷,枣子脏了……”

张叔放下水泥袋,走过去蹲下身,捡起一颗红枣,用袖口擦了擦:“不脏,洗洗还能吃。” 他把红枣一颗一颗捡起来,放进阿明的口袋里,“以前啊,想吃颗枣都得等秋天,掉在泥里都舍不得扔。现在日子好了,但枣子的甜味不能丢。” 老人的手指粗糙,擦红枣的时候,指腹的老茧蹭得红枣发亮。

弹幕里的 “泪目” 刷成了屏。张桂芬大妈的火箭弹幕弹了出来:“我让广场舞队捐 100 斤红枣!明天就发物流!” 302 宿舍的寸头男生连麦进来,举着个改装的烘干机:“李老师!我们做了 10 台太阳能烘干机,雨天也能晒野菜!现在就寄过去!”

下午两点,陈默发来消息,说塌方处通了条临时小路,能过摩托车。李伟立刻决定,带着沈亦舟和周小雨赶过去。物流仓库里,三人正往摩托车上绑物资,张桂芬大妈的电话打了进来:“小李啊,我跟厂家订了 50 件雨衣,还有 100 双雨靴,都是孩子穿的码!”

“谢谢张大妈!” 李伟刚挂电话,手机又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传来个苍老的声音:“是烟火厨坊吗?我是隔壁村的王奶奶,我家有晒干的马齿苋,能捐给孩子们吗?我让孙子骑三轮车送过去。” 李伟看着窗外的雨,突然说:“王奶奶,您别送了,我们路过的时候去取。”

三个小时后,摩托车驶进向阳小学。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羊角辫妹妹摸了摸摩托车上的雨衣,小声问:“李老师,这是给我们的吗?” 李伟点头,把雨衣递过去:“每人一件,以后雨天上学就不怕淋了。” 小琴接过粉色的雨衣,小心翼翼地套在身上,转了个圈,雨衣下摆扫过地面的泥水,她却笑得像朵花。

厨房施工现场,工人们已经开始清理地基。陈默拿着卷尺在量尺寸,看见李伟过来,递给他一瓶矿泉水:“钢筋的防锈处理好了,明天就能砌墙。我查了天气预报,后天是晴天。” 李伟拧开矿泉水,递给旁边的工人,自己则蹲下身,摸了摸夯实的地基:“这土真结实。”

“张叔说,这地基里混了枣木灰。” 小杨老师走过来,手里拿着把枣木刨花,“他说枣木辟邪,还能让房子更牢固。昨天挖地基的时候,他把家里的旧枣木家具劈了,混在水泥里。” 李伟看着那些带着木纹的刨花,突然想起张叔信里写的,二十年前他刚来的时候,就是用枣木烧火给孩子们煮粥。

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施工场地镀上了一层金辉。孩子们坐在地基边,手里捧着李伟刚做的野菜疙瘩汤,呼噜呼噜地喝着。小琴把自己碗里的疙瘩分给妹妹半碗,妹妹才三岁,坐在小杨老师怀里,捧着小碗小口小口地吃,嘴角沾着绿色的野菜碎。

“李老师,厨房建好后,能教我们做巧克力发糕吗?” 羊角辫妹妹仰着头问。李伟点头:“当然能。到时候我们在厨房门口种满枣树,秋天摘了枣,做枣泥巧克力发糕。” 阿明突然举手:“我要学做烤肠!302 宿舍的哥哥说,用电饭煲就能做!” 孩子们的笑声混着汤勺碰撞碗的声音,在山坳里荡开。

张叔蹲在地基边,用枣木枝在泥地上画着厨房的样子:“这里是灶台,这里是案板,孩子们可以站在这里学做菜。” 他画得很认真,皱纹里还沾着泥,眼里却闪着光。陈默走过去,递给张叔一支笔和一张纸:“张叔,我帮您画正规的图纸,保证孩子们能用得舒服。”

晚上八点,直播重新开启。镜头对准了地基中央的奠基石,上面刻着 “烟火厨坊爱心厨房 山海同心”,是沈亦舟写的,笔锋里带着正统书法的力道,却又透着邪修般的随性。李伟举起话筒:“家人们,今天虽然遇到了塌方,但我们的厨房明天就能继续施工。感谢陈默大哥的监督,感谢张大妈的雨衣,感谢每一位捐款的家人。”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刚才小琴妹妹问我,厨房能不能永远不塌。我说,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厨房就永远不会塌。” 镜头扫过孩子们的脸,他们手里举着没吃完的疙瘩汤,对着镜头笑,脸上的泥水和汤渍混在一起,却比任何妆容都动人。

沈亦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在厨房旁边建个‘野菜种植园’,教孩子们种马齿苋、蒲公英,既能当菜吃,又能入药。陈默大哥会帮我们设计灌溉系统,302 宿舍的烘干机也在路上了。”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新的爱心地图,除了之前的三个蓝点,又多了五个红点:“这些红点是愿意提供野菜种子的农户,爱心厨房的食材,以后就靠大家一起种出来。”

直播结束时,在线人数突破了 1500 万。打赏后台显示,张桂芬大妈的广场舞队捐了 3 万元,302 宿舍捐了 10 台烘干机,王奶奶的孙子送来了 20 斤干野菜,还有个匿名粉丝捐了 10 吨水泥,备注写着 “给孩子们盖最结实的厨房”。

深夜的向阳小学,月光洒在地基上。李伟和沈亦舟帮着工人搭帐篷,陈默在整理施工图纸,小杨老师和张叔在给枣树苗浇水。孩子们已经睡了,梦里还在喊 “巧克力发糕”。周小雨坐在摩托车上,编辑着当天的公益日志,屏幕上的照片里,孩子们穿着新雨衣,举着疙瘩汤碗,笑得格外灿烂。

突然,陈默指着远处的山路:“看,那是什么?” 所有人都望过去,只见远处的山路上,有一串车灯在移动,越来越近。是村里的摩托车队,每户人家都骑着摩托车,车斗里装着晒干的野菜、自家种的玉米,还有给施工队的鸡蛋。为首的是王奶奶的孙子,他举着个手电筒,喊:“李老师!我们给孩子们送吃的来了!”

车灯照亮了山路,也照亮了地基上的奠基石。李伟看着那些骑着摩托车的村民,突然明白,这爱心厨房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烟火厨坊的事,而是所有渴望温暖的人,一起用双手垒起来的。就像张叔说的,地基里混着枣木灰,混着所有人的心意,这样的房子,永远不会塌。

第二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施工队准时开工了。张叔牵着小琴的手,站在地基边,看着工人砌第一块砖。小琴手里捧着颗红枣,是昨天捡起来的,她把红枣放进砖缝里,小声说:“给厨房吃点甜的,以后做的饭都香香的。” 张叔摸了摸她的头,眼里的泪水在阳光下闪着光,滴在刚砌好的砖头上,很快就干了,留下一小片深色的印记,像一颗永远不会褪色的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