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18章 石缝里的暖光

藏区的晨光刚漫过雪山尖,就被合作社的号子声撞得粉碎。沈亦舟握着铁锹的手已经磨出红印,脚下的冻土刚被太阳晒软一层,一锹下去却“当”地撞在硬物上——灌溉渠挖到第三米,遇上了成片的花岗岩。

“这破石头,比牦牛骨头还硬!”李伟甩着发麻的胳膊,他刚帮牧民把牦牛粪堆到田埂,裤脚还沾着草屑,“用洋镐刨了半小时,就崩了个小豁口。再这样下去,雪水下来都引不到地里。”

赵工程师蹲在渠边,用地质锤敲了敲岩石表面:“这是花岗岩层,得用液压破碎锤才能弄开。那曲的农机站有设备,但租一天要两千,还要自己派车去拉——从这到那曲一百八十公里,路刚化冻,不好走。”他掏出手机翻照片,“上次有合作社租这设备,半路陷进泥坑,耽误了三天。”

小琳举着刚采的青稞芽跑过来,脸色忽然变了:“沈老师,李师傅,育苗棚里的茶苗不对劲!有几株叶子卷起来了,根上还长白毛。”她摊开手心,里面是一株蔫掉的幼苗,根系发黑发黏,“我查了资料,好像是根腐病!”

两人跟着小琳冲进育苗棚,果然看见靠北侧的几排茶苗都打了蔫,最外侧的一株已经整株发黄。沈亦舟小心翼翼地把幼苗拔出来,根系上的白毛沾着泥土,散发着淡淡的霉味:“是低温高湿引起的根腐病,倒春寒后最容易爆发。”他翻出爷爷的老笔记,“爷爷当年用艾草煮水浇根,还能控制,但现在有三十多株染病,靠艾草肯定来不及。”

“得用恶霉灵杀菌剂!”刚赶到的“农技老张”脱口而出,他背着半人高的工具箱,头发上还沾着旅途的风尘——这位退休农技员真的从山东坐了三天火车赶来,“我带了小瓶试用品,但要救三十多株苗,至少需要十升,还得配喷雾器。”

周小雨已经把直播架支在了渠边,镜头里一边是撞得叮当响的岩石,一边是育苗棚里发蔫的茶苗。“家人们,我们又遇到难题啦!”她把手机镜头转向渠底的花岗岩,“挖灌溉渠遇上硬石头,需要液压破碎锤;茶苗得了根腐病,急需杀菌剂和喷雾器。”

弹幕瞬间炸开。“工程队老王”秒回:“破碎锤我来解决!我侄子在西宁开农机租赁公司,有两台液压破碎锤闲置,我让他便宜租,一天一千五!运费我包了,从西宁运到这,走青藏公路,大概三天到——我已经让他绑上防滑链出发了!”

“农资店李姐”接道:“恶霉灵我有!青海的农资仓库刚到一批,十升装的,我捐两桶!再搭五台手动喷雾器,都是高原专用的,不容易坏。我联系了玉树的物流点,他们用保温车运,怕药剂冻住,大概四天能到。”

“加班狗阿凯”紧跟着刷了条大弹幕:“运费我来!破碎锤和杀菌剂的运输费,全算我的!另外我捐五千块,给大家买防寒服——看你们都穿着薄藏袍,风一吹就透。”下面立刻有人接梗:“阿凯这是把年终奖全捐了?”“阿凯:老板画的饼没吃着,全换成爱心了”“建议合作社给阿凯颁个‘春芽守护神’奖状”。

李伟突然把镜头拽到自己面前,手里举着块刚从山上捡的扁平石头:“家人们别光捐物资,来学道硬菜——石烹藏菌牦牛肉!用藏区的青石烤牛肉,比铁板烧还香,春耕累了吃这个,补能量!”他招呼沈亦舟,“把昨天冻的牦牛肉拿出来,再去采点新鲜的羊肚菌。”

沈亦舟早已默契地拎着肉过来,手里还拿着个电子秤:“家人们注意,牦牛肉选牛霖肉最好,脂肪含量低,蛋白质高达22%,烤着不柴。”他把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先用水泡二十分钟去血水,再用盐、花椒、孜然腌半小时,入味又不膻。”

“沈老师又开营养小课堂了!”弹幕里有人打趣,“上次记了青稞粥的配方,我妈现在天天煮,说比保健品管用。”李伟笑着把石头架在篝火上:“他就是细节控,上次我用清水洗肉,他非说要用雪水,说雪水软,能去腥味。”沈亦舟无奈地摇头,递过泡好的羊肚菌:“雪水含矿物质多,确实比自来水好,你上次用自来水洗的肉,最后还不是加了半瓶料酒去味?”

小琳自告奋勇要腌肉,刚把盐撒进去就被沈亦舟拦住:“盐放多了!一斤肉放五克盐刚好,你这都快放二十克了,是想腌腊肉吗?”弹幕立刻笑疯:“小琳的厨房灾难现场 1”“阿凯赌赢了,今天不是烧锅,是腌咸肉”“建议小琳负责吃,沈老师负责配方,李师傅负责做,完美分工”。

石头被篝火烤得发红,李伟用筷子夹起牛肉块放在上面,“滋啦”一声响,油脂瞬间冒了出来,香气飘得整个合作社都能闻到。“关键就在火候,石头温度要达到两百度,烤两分钟翻一次面,保证外焦里嫩。”他用刀切开一块肉,里面是粉红色的,“看,这样刚好,全熟就老了。”

沈亦舟适时递过孜然粉:“最后撒这个,要趁热撒,香味才能锁住。羊肚菌要晚放,烤一分钟就行,不然会缩水。”他拿起一块烤好的牛肉,递给旁边翻堆肥的卓玛妈妈,“卓玛姐,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卓玛妈妈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比我做的手抓肉还香!这个石头烤肉,下次牧民聚会我也要做。”才让大叔的小孙子踮着脚够盘子,李伟笑着给了他一块,小家伙烫得直跺脚,却舍不得吐:“太香了!沈老师李师傅,我下次要学这个!”

直播接近尾声时,周小雨汇总了捐助情况:“老王的破碎锤已经从西宁出发,阿凯付了运费;李姐的杀菌剂和喷雾器明天从玉树发货;北京粉丝团捐了二十件防寒服,已经寄出去了,大概五天到。”她刚说完,“老茶客”团长的消息弹了出来:“我托人找了台二手发电机,带过去给你们应急,万一灌溉设备用电不够,刚好能用上,大概三天到。”

“不能让大家总破费!”沈亦舟立刻说道,“所有捐款捐物的家人,我们都登记在册,等新茶下来,每人寄两斤明前茶;基地建成后,专门开辟一片‘爱心茶园’,每株茶苗都挂着捐赠人的名字。”他举起手里的老笔记,“这上面会记录每一位家人的帮助,让这份爱心跟着茶苗一起传承。”

直播刚结束,农业局的赵工程师就带着两位防疫技术员来了,手里拿着杀菌剂和检测设备:“我们局里听说茶苗得了根腐病,立刻调了二十升恶霉灵过来,还有五台电动喷雾器,比手动的省力气。”他蹲在育苗棚里,手把手教小琳配药,“一亩地用两百毫升药剂,兑水三十升,喷的时候要对着根部喷,别喷到叶子上。”

商务局的王局长也赶来了,带来了广州展会的详细方案:“我们和广州的援藏办对接好了,他们负责展会的搭建和宣传,你们只需要带展品过去就行。”他递给沈亦舟一份物流清单,“展品运输走绿色通道,运费全免,而且可以提前三天进馆布展。”

“还有个好消息!”王局长补充道,“广州的几家连锁超市已经和我们签了意向协议,只要展会反响好,你们的牦牛肉酱、青稞饼就能直接进他们的货架,首批订单至少有五万份。”

沈亦舟刚把防疫技术员带到育苗棚,就接到了“工程队老王”的电话,语气带着焦急:“亦舟,运破碎锤的车在橡皮山遇到暴雪,路被封了,估计要晚一天到。”他发来现场视频,雪花像棉絮一样飘下来,公路上的积雪已经没过脚踝,“现在只能在橡皮山的服务区等雪停,等雪化了再走,大概要多花两天时间。”

粉丝群里得知消息后,“高原老杨”立刻留言:“我在橡皮山有认识的清障队,我已经联系他们去铲雪了,最多明天中午就能通车!”“物流达人老陈”说:“我协调了橡皮山服务区,给司机安排了食宿,让他们好好休息,等路通了立刻出发。”“摄影爱好者阿哲”则表示:“我带着团队在服务区等着,雪一停就跟着车队走,实时给你们报路况。”

“不能等设备!”沈亦舟立刻召集众人开会,“我们先用人手挖,能挖多少是多少,等设备到了再集中破石头。李伟,你带几个年轻牧民去山上捡干柴,烧火烤渠底的冻土,让土再软一点;老张,你带小琳在育苗棚里防治根腐病,每两小时喷一次药,记录茶苗的情况;卓玛姐,你负责后勤,给大家做热乎的饭菜。”

第二天一早,合作社的成员们就分成了两组:一组在灌溉渠里挖冻土,用洋镐刨,用铁锹铲,实在挖不动就用柴火烤;另一组在育苗棚里给茶苗喷药,“农技老张”手把手教小琳配药,小琳学得格外认真,生怕再出岔子。

李伟带着人在山上捡干柴,他扛着一捆比人还高的柴火下来,额头上全是汗:“这山上的干柴真多,够我们烤三天冻土的。”他把柴火堆在渠边,点燃后用铁板盖住,“这样热量集中,冻土化得更快。”

沈亦舟和赵工程师则在规划备用灌溉方案:“如果破碎锤再晚到两天,我们就先挖一条临时的浅渠,把雪水引到地里,虽然流量小,但至少能保住茶苗。”赵工程师掏出地形图,“从这里到雪山脚下,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沟壑,我们稍微修一下就能用。”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天下午,育苗棚里又出了问题——有十多株健康的茶苗突然开始发黄,叶子上还出现了细小的斑点。“农技老张”仔细检查后,脸色凝重:“是叶斑病!和根腐病一起爆发,情况有点严重。”他掏出放大镜,“这病传播很快,要是控制不住,整个育苗棚的茶苗都有危险。”

周小雨立刻开启了紧急直播,镜头里“农技老张”正在给茶苗喷药,小琳在旁边记录数据。“家人们,茶苗又爆发了叶斑病,急需多菌灵和更多的喷雾器!”周小雨的声音带着哭腔,“现在育苗棚里有五十多株茶苗染病,我们的药剂快不够了。”

弹幕瞬间被“加油”和捐款信息刷屏。“农资店李姐”留言:“我再捐五升多菌灵,已经让物流加急了,明天就能从玉树出发!”“护士小方”说:“我发动医院的同事捐了三千块,用来买喷雾器和药剂。”“上海暖芽团”则表示:“我们联系了上海的农业科学院,他们会派专家远程指导,现在已经在群里了。”

“我是上海农科院的王教授,”一位新粉丝留言,“叶斑病和根腐病并发,要先治根腐病,再治叶斑病,两种药剂不能一起用,间隔至少四小时。多菌灵要稀释一千倍,喷的时候要均匀,叶子正反面都要喷到。”他把详细的防治方案发在群里,“我会实时跟进,有问题随时问我。”

“专业的人来了!”弹幕里有人欢呼,“王教授一出马,茶苗有救了!”“小琳这次可别再犯迷糊了,跟着王教授学”“建议把王教授拉进核心群,以后茶苗有问题随时请教”。

按照王教授的方案,“农技老张”和小琳立刻调整了防治计划:上午喷恶霉灵治根腐病,下午喷多菌灵治叶斑病,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茶苗的情况。沈亦舟则带着人加快了灌溉渠的挖掘,柴火烤过的冻土果然软了很多,一锹下去能挖起一大块。

第三天中午,橡皮山的雪终于停了,“工程队老王”的破碎锤车队也终于出发了。“摄影爱好者阿哲”发来实时视频,车队正在缓慢行驶,路上的积雪已经被清障队铲干净了:“估计明天下午就能到藏区,你们再坚持一下。”

当天傍晚,“农资店李姐”的杀菌剂和喷雾器也到了,马队在远处扬起尘土,送货的师傅裹着厚厚的棉袄,脸上结着冰霜:“路上遇到小沙尘暴,耽误了半天,药剂都用保温箱装着,没冻坏。”

打开物资箱时,大家发现里面除了药剂和喷雾器,还有粉丝们写的鼓励纸条。“五岁孩子”的纸条上画着一株绿油油的茶苗:“小茶苗要加油”;“护士小方”的纸条上写着:“我下个月带医院的医疗队去藏区,给大家做体检”;最下面是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上海农科院王教授寄来的《高原茶苗病虫害防治手册》,扉页上写着:“祝藏北春芽,生生不息”。

第四天下午,破碎锤车队终于抵达合作社。“工程队老王”的侄子跳下车,搓着冻红的手:“这一路可真不容易,在橡皮山堵了两天,幸好有老杨的清障队帮忙。”他指着身后的设备,“这两台破碎锤都是刚保养过的,保证好用。”

破碎锤一启动,“咚咚”的声响震得地面都在抖。花岗岩在液压锤的冲击下,很快就崩成了小块,牧民们欢呼着把碎石搬到渠边,灌溉渠的挖掘速度一下子快了起来。“这设备就是厉害!”才让大叔感慨道,“我们挖了三天,不如它半小时挖的多。”

就在这时,合作社的门被推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抱着一个旧布包。“请问沈亦舟在吗?”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我叫陈国安,是从上海来的。”

张爷爷听到声音,猛地转过身,手里的木叉“哐当”掉在地上:“老陈?真的是你?”他快步走过去,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四十多年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陈国安也红了眼眶,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和一个铁皮盒:“这是当年你和沈敬山种茶的笔记,我一直保管着。这个铁皮盒里,是当年沈敬山送给我的茶籽,现在我把它还给你们。”他从铁皮盒里倒出几枚茶籽,“这些茶籽我一直没舍得种,就等着有一天能带回藏区。”

沈亦舟接过茶籽,感觉沉甸甸的,这几枚茶籽里,藏着爷爷和陈爷爷四十多年的情谊。他领着陈国安走进育苗棚,指着中央那株希望之种的幼苗:“陈爷爷,这是用您寄来的茶籽种的,已经发芽了。”

陈国安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摸着幼苗的叶子,眼泪滴在泥土里:“敬山,你看到了吗?你的茶籽在藏区发芽了,你的愿望实现了。”他转过头,看着沈亦舟,“当年你爷爷说,藏区的茶一定会香遍全国,现在我信了。”

当天晚上,李伟做了一大桌菜,有石烹藏菌牦牛肉、青稞芽牦牛肉粥,还有刚烤好的藏香鸡。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听张爷爷和陈国安讲当年种茶的故事。“那时候条件苦,没有保暖棚,冬天就用牦牛粪烧火取暖,茶苗还是冻坏了不少。”张爷爷喝了一口酥油茶,“你爷爷说,只要人不放弃,茶苗就不会放弃。”

陈国安补充道:“当年我在上海农业局工作,你爷爷带着茶样来找我,穿着一件破藏袍,冻得瑟瑟发抖,却紧紧抱着茶样。他说,藏区的牧民等着茶苗过日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茶种活。”

小孙子趴在陈国安腿上,听得出了神:“陈爷爷,我长大了也要种茶,把茶苗带到上海去。”陈国安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爷爷等着那一天。到时候,我们一起把藏区的茶,送到更多人的手里。”

第五天一早,灌溉渠终于挖通了。当第一股雪水顺着渠槽流进地里时,牧民们欢呼着跳了起来,卓玛妈妈把哈达系在渠边的石头上,才让大叔则领着小孙子,在渠边种下了一株新的茶苗。“这株茶苗,代表着新的希望。”才让大叔说,“以后我们的日子,会像这雪水一样,越来越旺。”

育苗棚里的茶苗也渐渐恢复了生机,染病的茶苗叶子重新变绿,根上的白毛也消失了。“农技老张”和陈国安一起检查茶苗,脸上露出了笑容:“都活下来了!再过一个月,这些茶苗就能移栽到地里了。”

周小雨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里灌溉渠的雪水潺潺流淌,育苗棚的茶苗生机勃勃,张爷爷和陈国安正一起翻看当年的老笔记。“家人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灌溉渠挖通了,茶苗也都活下来了!”周小雨的声音带着激动,“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家人的帮助。”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太不容易了,眼泪都看出来了”“藏北春芽,生生不息”“等茶苗长大了,我一定要去藏区看看”“阿凯:我的年终奖没白花,值了”。

陈国安接过直播手机,对着镜头说道:“我是陈国安,四十年前和沈亦舟的爷爷一起种茶。当年我们没能实现的愿望,现在这些年轻人实现了。藏区的茶,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希望。感谢每一位帮助藏北春芽的家人,是你们的爱心,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

直播结束后,陈国安把沈亦舟叫到身边,递给了他一枚旧徽章:“这是当年上海农业局颁发的‘农业先锋’徽章,当年想发给你爷爷,但他说要等藏区的茶成功了再要。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你配得上这枚徽章。”

沈亦舟接过徽章,感觉沉甸甸的。这枚徽章里,藏着爷爷的坚守,藏着陈爷爷的期盼,也藏着所有关心藏北春芽的人的希望。他把徽章别在胸前,对着陈国安和张爷爷深深鞠了一躬:“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一定会让藏区的茶,香遍全国。”

当天晚上,沈亦舟在爷爷的老笔记上写下:“二零二五年春,灌溉渠通,茶苗复苏,陈爷爷归。爷爷,您的愿望,我们正在一步步实现。藏北的春芽,会在我们的手里,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他把笔记放在育苗棚的桌子上,月光透过保温膜照在笔记上,和四十年前爷爷种茶时的月光一样,温柔而明亮。远处传来次仁爷爷的马头琴声,还是那首《春芽谣》,调子比以前更激昂,更有力量。

沈亦舟走出育苗棚,看到李伟正蹲在篝火旁,给牧民们讲明天的计划。“明天我们开始移栽茶苗,大家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李伟看到沈亦舟,招了招手,“过来坐,我烤了土豆,刚熟。”

沈亦舟走过去,接过烤土豆,烫得直甩手。“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李伟笑着递过一杯酥油茶,“陈爷爷来了,我们的底气更足了。广州展会,我们一定能成功。”

“嗯。”沈亦舟点点头,咬了一口土豆,又香又面。“广州展会只是开始,”他望着远处的雪山,“我们还要去深圳,去北京,去上海,去更多的地方,让藏区的味道,被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还要建更多的育苗棚,种更多的茶苗,让更多的牧民,过上好日子。”

李伟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有我在,有大家在,这些都不是问题。当年你爷爷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我们这么多人,一定能做得更好。”

篝火渐渐熄灭,留下一堆温暖的灰烬。沈亦舟知道,这只是藏北春芽故事的一个章节,更多的故事,还在等着他们去书写。而他和李伟,和所有关心藏北春芽的人,会一起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些茶苗,守着这份传承与爱心,直到藏北的春芽,香遍全国,香遍世界。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合作社就热闹起来了。牧民们背着茶苗,拿着铁锹,准备去地里移栽。陈国安和“农技老张”一起,给大家讲解移栽的注意事项:“茶苗的根系要舒展,埋土不能太深,刚好盖住根颈就行。”

沈亦舟和李伟拿着卷尺,在地里测量间距:“行距一米五,株距一米,这样茶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小琳则带着年轻牧民,在地里插标记牌,每个标记牌上都写着捐赠人的名字。

当第一株茶苗被稳稳地栽进土里时,阳光刚好越过雪山,洒在茶苗的叶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沈亦舟知道,这个春天,藏北的希望,已经在土里扎下了根;而这份跨越山海的传承与爱心,会像这茶苗一样,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生生不息,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周小雨举着手机,把这一幕直播出去:“家人们,我们的茶苗开始移栽了!这是希望的开始,也是传承的开始。感谢每一位家人的陪伴,藏北春芽,因为有你们,才更有力量。”

弹幕里,粉丝们纷纷留言:“加油,我们一直都在”“等新茶下来,我要多买几斤”“广州展会我去现场支持”“藏北春芽,生生不息”。

沈亦舟看着镜头,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知道,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身边有这些温暖的人,有这些充满希望的茶苗,藏北的春天,就永远不会结束。而他,会带着这份希望与传承,一直走下去,让藏北的春芽,在每一个春天里,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