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114章 京城春芽香

藏区的晨光还没褪尽,沈亦舟就背着装着老笔记和勋章的背包,站在了合作社门口。张爷爷裹着卓玛妈妈织的藏青羊毛毯,手里攥着那枚茶籽,李伟则把锅巴制作工具仔细塞进大行李箱,小琳蹦蹦跳跳地清点展销会材料,纸鸢上的四枚木牌图案在风里飘得舒展。“都齐了吧?”周小雨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众人,“家人们,我们出发去北京啦!带着藏北的春芽,也带着你们的期待!”

从那曲机场到北京的航班要经停成都,飞机起飞时,张爷爷扒着舷窗看渐渐变小的茶园,忽然转头问沈亦舟:“你爷爷当年说过,北京的秋天也有金辉,和藏区的雪山一样亮?”沈亦舟点头,掏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个小小的**,旁边写着:“一九八五年去北京学习,看到广场的国旗,就想起藏区的经幡——都是心里的光。”

经停成都时,阿凯的格尔木分公司员工赶来送了箱物资:“这是我们收集的藏区风光明信片,展销会可以当伴手礼,背面印着‘藏北春芽’的二维码。”他挠挠头,“还有这个,是员工们凑钱买的便携投影仪,展示茶园纪录片用着方便。”小琳立刻拆开箱子,举着印着茶苗图案的明信片对着镜头晃:“家人们看,这明信片是不是特别有感觉?买锅巴就送,数量有限哦!”

傍晚时分,飞机降落在北京大兴机场。刚出航站楼,就看到举着“藏北春芽”牌子的人群——是北京“老茶客”团的粉丝,为首的团长穿着印着茶苗图案的文化衫,手里捧着束格桑花干花:“沈老师,李师傅,张爷爷,我们盼了你们好久!”人群里有人举着“春芽使者”的灯牌,还有人抱来箱北京的糖炒栗子:“听说藏区的朋友爱吃甜的,尝尝咱们北京的味道。”

入住的酒店是商务局协调的,离展销会场馆只有十分钟路程。刚放下行李,王局长就带着文旅局的同志赶来了,手里拿着厚厚的展销会手册:“明天是预展,后天正式开幕。文旅局给你们争取到了‘乡村振兴’主题展区的核心位置,旁边就是非遗技艺展示区,李伟师傅的现场制作可以和非遗展示联动。”

文旅局的刘科长补充道:“我们还联系了北京的几家媒体,明天预展有个小型采访,重点讲你们‘匠心传承’的故事。另外,考虑到张爷爷年纪大,我们安排了医护人员全程陪同,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她递过个红色文件夹,“这是医疗保障卡和应急联系表,都存好。”

晚上整理展销会材料时,周小雨突然皱起眉:“不好,我们带的锅巴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压碎了几盒,明天预展要展示的‘精品装’不够用了。”李伟立刻站起身:“别急,酒店有厨房,我们连夜再做一批。”沈亦舟打开手机查了查:“我联系了附近的超市,他们有真空包装机可以借用,就是得麻烦大家跑一趟。”

刚要动身,粉丝群里就传来消息——“摄影爱好者阿哲”带着纪录片团队赶来了,还拉着辆小推车:“这是我们众筹买的真空包装机和食材保鲜箱,本来想明天送,刚好派上用场。”他指了指身后的人,“这是我们团队的厨师,以前在藏区待过,能给李师傅打下手。”

酒店厨房灯火通明时,粉丝群里又弹出条消息:“我们‘暖芽粉丝团’发起了个小额捐款,本来是想给藏区的小学买文具,现在听说你们急需制作材料,我们协调了下,把捐款换成了青稞粉和藏香菌,已经从河北的特产仓库发货了,明天早上就能到。”后面附了张捐款明细截图,最小的捐款额是10元,备注写着“给春芽添点力”。

“太感谢了!”周小雨举着手机给众人看,“家人们太暖心了!这些捐款我们都会公示用途,等展销会结束,剩下的钱一定给藏区小学买文具。”张爷爷摸着保鲜箱上的“春芽”字样,眼眶有点红:“当年我和你爷爷种茶,连块像样的工具都没有,现在有这么多人帮着,真好。”

李伟已经开始动手制作锅巴,酒店厨房的灶台比藏区的暖厨大,他动作依旧熟练:“青稞粉要炒得比平时稍久点,北京的空气干,这样锅巴更耐放。”沈亦舟站在旁边测温度:“现在室温22度,湿度40%,炒至水分11%最合适。”他递过筛子,“过一遍筛,口感更细腻。”两人一递一接,默契得让旁边的粉丝忍不住拍照:“这就是传承的样子吧!”

凌晨两点,新做的锅巴全部包装完毕。小琳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展销会的互动区设计图。沈亦舟给她盖上外套,转头看到张爷爷正对着老笔记发呆,笔记本摊开在1981年抗雹的那一页。“张爷爷,怎么还不睡?”“想你爷爷了,”张爷爷指着笔记上的字,“他说‘在北京看到茶苗,就像看到藏区的孩子’,现在我们真的把藏区的茶苗带到北京了。”

第二天清晨,粉丝捐赠的青稞粉和藏香菌准时送到。送物资的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是河北粉丝团的代表:“这是我们从藏区合作社直接订购的食材,保证和你们在藏区用的一样。”他掏出张签收单,“捐款明细和物资采购凭证都在这,你们核对一下。”沈亦舟接过单子,上面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末尾签着二十多个粉丝的名字。

预展现场热闹非凡。“藏北春芽”的展位前,蓝色的背景板上印着千亩茶园的航拍图,四枚木牌的照片挂在正中央,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阿哲团队拍的纪录片。李伟的制作台前已经围满了人,他系着藏青围裙,手里拿着炒好的青稞粉:“今天教大家做道藏区特色菜——酥油藏香鸡,用咱们的青稞粉做配料,香而不腻。”

沈亦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食材检测报告:“家人们看,这只藏香鸡来自藏区生态牧场,每100克含蛋白质21.5克,脂肪含量只有普通肉鸡的一半。酥油是牧民手工提炼的,不含反式脂肪酸,搭配青稞粉的膳食纤维,健康又美味。”他举起一小袋青稞粉,“这就是粉丝刚捐赠的食材,和我们藏区用的一模一样。”

“别光说不练,快动手啊!”弹幕里有人催促,小琳举着手机凑近镜头:“大家别急,李师傅的绝活马上开始!我昨天试做了这道菜,把盐当成糖加了,结果我妈说我做的是‘甜腻藏香鸡’,差点把牙粘掉。”阿凯立刻接梗:“小琳你还是负责吃吧,我们公司订了五千份酥油藏香鸡的预制菜,展会结束就发给客户。”

李伟笑着往锅里放了块酥油:“做这道菜,酥油的融化是关键,火要小,融化到冒小泡就停,不然会有焦味。”他把切好的藏香鸡块放进去,“鸡肉要先焯水去血沫,用山泉水焯,保留原味——这是你爷爷教我的,他说‘藏区的菜,得用藏区的法子做’。”

沈亦舟适时递过料酒:“李师傅,该去腥了。”料酒是粉丝捐赠的,瓶身上贴着“春芽专用”的标签。李伟接过倒了少许:“不能多,藏香鸡本身味道鲜,料酒多了会抢味。”他把青稞粉调成糊状,“这个糊要稠稀适中,裹在鸡肉上刚好能挂住,煎的时候才会金黄酥脆。”

围观的人群里,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突然问:“你们的茶苗,是不是一九七五年沈敬山和张国安种的那批?”张爷爷立刻抬起头:“您认识我们?”老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我是当年和沈老师一起在北京学习的农技员!他当年总说,藏区的茶苗能在高原扎根,是奇迹。”

老人从包里掏出张老照片,是当年他和沈敬山在北京的合影,两人手里都捧着茶苗。“这张照片我保存了四十年,”老人抹了抹眼睛,“沈老师说,等藏区的茶苗长大了,要让全国人都知道。今天看到你们,我就知道他的愿望实现了。”弹幕里瞬间被“泪目”刷屏,“老茶客”团长说:“这就是最好的传承,跨越四十年的约定。”

就在这时,展位旁边突然传来骚动——一位参观的老奶奶突然头晕目眩,脸色发白。“是高原反应!”沈亦舟立刻冲过去,他在藏区学过应急处理,“老奶奶,您是不是刚喝了酥油茶?”老奶奶点头,声音微弱:“觉得好奇,喝了两大杯。”

周小雨立刻举着手机喊:“家人们,有懂应急处理的吗?老奶奶喝了酥油茶有点高原反应!”弹幕瞬间刷屏,“护士小方”发来消息:“让老奶奶平躺,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不要喂水!我是急诊科护士,现在赶过来,还有十分钟到!”“医生老陈”则补充:“用湿毛巾敷额头,监测血压,我已经联系了展会的急救站,他们三分钟内到!”

李伟立刻找来湿毛巾,沈亦舟给老奶奶解开衣领,小琳则跑去接急救站的医生。张爷爷从背包里掏出个小药瓶:“这是藏区的抗高反药,当年牧民给的,管用。”医生赶到时,老奶奶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护士小方也刚好赶到,两人一起给老奶奶做检查:“没大碍,就是酥油茶喝太多,加上有点低血糖,补充点糖分就好。”

小方给老奶奶喂了块糖,笑着说:“我也是‘藏北春芽’的粉丝,这次捐款我也参与了。本来想过来帮忙,刚好赶上这事。”她指了指自己的背包,“我带了些常用药,展会期间可以放在展位,方便有需要的人。”王局长赶来时,看到这一幕赞许地点头:“我们正想在展会设置临时医疗点,小方护士来得太及时了。”

中午的展位前,人气更旺了。酥油藏香鸡刚出锅,金黄的外皮泛着油光,青稞粉的香气飘出半条展厅,试吃的游客排起长队。“太香了!”一位戴眼镜的女士竖起大拇指,掏出手机就要扫码,“给我订二十份,公司团建当伴手礼。”周小雨举着订单截图刚要欢呼,手机突然震动,是市场监管局的紧急来电:“有人匿名举报‘藏北春芽’食材掺假,称你们的藏香鸡是内地肉鸡冒充,青稞粉掺了普通面粉,我们现在就到现场核查。”

消息像颗惊雷炸在展位前,刚围上来的游客瞬间停住动作,有人悄悄收起手机,有人低声议论:“不会是真的吧?我刚差点下单。”小琳急得眼圈发红,攥着手机的指节发白:“肯定是有人故意抹黑!我们的藏香鸡都是卓玛妈妈从藏区牧场订的,每一批都有检疫证明。”李伟把炒勺往灶台上一放,脸色沉下来:“别慌,咱们有凭证,不怕查。”

沈亦舟立刻让周小雨暂停线上销售,转身从行李箱里翻出文件夹:“这是藏香鸡的养殖证明、物流单据,还有青稞粉的检测报告,每一批食材都能溯源。”他刚把文件摆好,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就到了,为首的李科长拿着举报材料:“举报人提供了‘对比照片’,说你们的藏香鸡体型比正宗藏香鸡大,质疑不是藏区原产。”

围观人群里有人举起手机拍照,弹幕瞬间从“下单”变成“吃瓜”:“不会翻车了吧?”“坐等官方结果,要是掺假真的很败好感。”阿凯挤进来急得直搓手:“我们公司刚订了五千份,要是有问题……”沈亦舟按住他的肩膀,指着检测报告上的dNA比对结果:“您看这个,藏香鸡的品种基因和内地肉鸡有明显差异,我们的检测报告是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

李伟突然想起什么,打开手机翻出视频:“这是上周卓玛妈妈拍的藏香鸡出栏视频,您看鸡的羽毛和脚蹼,藏香鸡的脚爪比普通肉鸡细,羽毛是深褐色的。”他又点开物流记录,“这批鸡是十天前从那曲空运来的,有航空货运单和低温储存记录,全程可查。”

“那青稞粉呢?举报人说用普通面粉掺了三成。”李科长翻着材料追问。沈亦舟立刻拿起粉丝捐赠的检测设备,舀了一勺青稞粉现场检测:“家人们看屏幕,青稞粉的β-葡聚糖含量是8.2%,普通面粉只有0.5%,这是掺不了假的。”他举起装青稞粉的袋子,“袋子上有溯源码,扫一下就能看到种植基地和加工过程,这是河北粉丝团从藏区合作社直接订购的,有采购合同。”

这时,河北粉丝团的小伙子挤进来,手里举着采购凭证:“我可以作证!这批青稞粉是我跟着合作社的人一起磨的,从藏区运到河北仓库花了五天,全程有监控。”他打开手机展示监控录像,画面里清晰地拍到牧民们筛选青稞、石磨加工的场景。弹幕里的风向渐渐转变:“看着不像假的,有凭有据的”“第三方检测都有,举报的怕不是同行抹黑?”

李科长拿着检测报告和凭证逐一核对,又现场抽样封样,表情渐渐缓和:“从目前的证据来看,举报内容不实,但我们会把抽样送去复检,明天出正式结果。”他转向围观游客,“请大家放心,我们会严格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刚要离开,他又回头补充,“不过提醒你们,尽快把食材溯源信息公示在展位上,让消费者更安心。”

危机暂时解除,展位前的游客却比之前更多了。刚才质疑的女士重新掏出手机:“就冲你们这么透明,我订三十份!”一位老爷爷感慨道:“现在敢现场检测、拿得出凭证的商家不多了,这才是真·匠心。”周小雨抹了把汗,举着手机喊:“家人们,刚才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我们‘藏北春芽’从不掺假,后续复检结果会第一时间公示!”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半小时内又新增了两千多份订单。

文旅局的刘科长匆匆赶来时,刚好看到这一幕,松了口气:“我刚接到消息吓了一跳,还好你们有准备。”她递过个U盘,“这是我们连夜做的溯源信息公示板设计图,现在就打印出来贴在展位上,再配个电子屏循环播放食材来源视频。”王局长也随后赶到,带来了市场监管局的快速复检通道证明:“我跟检测中心打了招呼,今晚加班检测,明天一早就出结果,不会影响你们正式开幕。”

傍晚整理展位时,阿凯带来了个大箱子:“这是我们公司员工捐的医疗物资,有血压计、血糖仪还有常用药,想通过你们捐给藏区的卫生院。”他挠挠头,“本来想早点送来,结果运输过程中遇到点问题,耽误了几天。”沈亦舟接过箱子,上面印着“春芽爱心医疗包”的字样,心里暖暖的。这时,周小雨收到了粉丝“老茶客”团长的消息,说查到匿名举报的Ip地址来自一家同行食品公司,对方上周也申请了“藏区特色食品”的展位,却因为资质问题被驳回。

“原来是同行恶意竞争。”李伟把灶台上的锅擦干净,语气里带着释然,“当年你爷爷在藏区种茶,也有人说他‘异想天开’,现在我们到北京,还是有人见不得我们好。”张爷爷坐在小马扎上,摸着老笔记:“只要咱们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抹黑。你爷爷当年常说,‘茶苗要根正,做人要心正’,这话现在还管用。”

夜里的庆功宴变成了“危机复盘会”。众人围坐在一起,沈亦舟拿出纸笔:“这次的事给我们提了醒,以后每一批食材的检测报告、物流凭证都要提前公示,在展位设个‘溯源查询区’,让游客随时能查。”小琳举手:“我明天把藏区牧场的实时监控接过来,放在电子屏上,大家能看到藏香鸡怎么养的、青稞怎么种的,更有说服力。”

王局长举起茶杯:“明天就是正式开幕了,复检结果一出来,我们会帮你们澄清谣言,还能借这个机会宣传你们的诚信经营。”他顿了顿,“另外,我们已经协调了多家企业,明天会和你们签订合作协议,‘藏北春芽’不仅是藏区的品牌,更是全国助农的典范。”

沈亦舟掏出手机,粉丝群里正在讨论明天的开幕仪式。“老茶客”团长说:“我们组织了五十人的粉丝方阵,明天举着‘春芽诚信’的灯牌去现场加油。”“护士小方”则说:“我联系了医院的同事,明天过来帮忙值守医疗点,顺便当你们的‘人形背书’。”小琳举着手机晃:“我爸妈也从老家赶来了,说明天要当我们的‘头号粉丝’,帮我们发传单!”

凌晨一点,沈亦舟收到了市场监管局的复检结果通知,附件里的报告明确写着“藏香鸡为正宗藏区品种,青稞粉未掺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他立刻把报告转发到粉丝群,群里瞬间沸腾,“老茶客”团长发来消息:“我们已经把报告做成了海报,明天一早贴在展位周围,让所有人都看到!”

夜里,沈亦舟在日记里写下:“今天的危机,让我更明白爷爷说的‘心正’是什么意思。藏北春芽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运气,是每一份食材的较真,每一位家人的信任。爷爷,张爷爷,你们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从锅巴样品受损时粉丝连夜送设备,到危机时刻大家挺身作证,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他把日记放在老笔记旁边,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藏北春芽,靠天也靠人”的字迹——旁边的粉丝物资清单、复检报告,还有那枚茶籽,都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第二天清晨,展销会正式开幕。“藏北春芽”的展位前格外热闹,粉丝方阵举着“春芽诚信”“匠心传承”的灯牌整齐排列,“春芽使者”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展位最显眼的位置,贴着复检报告和食材溯源信息公示板,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藏区牧场的实时监控和食材运输记录。李科长带着工作人员赶来,亲手把“食品安全诚信单位”的牌匾挂在展位上:“这是奖励你们的,也让消费者更放心。”

开幕式上,沈亦舟作为代表发言,手里先举着那份复检报告,又举起那枚珍藏的茶籽:“四十年前,我的爷爷和张爷爷在藏北种下第一株茶苗,他们说‘茶苗在,希望就在’。四十年后,有人质疑我们的食材,但我们用检测报告、用溯源记录、用每一位家人的信任证明——藏北春芽的根,扎在藏区的土里,也扎在诚信的心里。”他顿了顿,将茶籽高高举起,“今天,我想把这枚承载着两代人希望的茶籽,交给北京农业大学的王教授,希望能培育出更适合藏区的茶苗品种,让这份传承延续下去。”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粉丝们齐声喊:“春芽加油!诚信加油!”农业大学的王教授快步上台接过茶籽,激动地说:“我们一定会好好培育,让藏北春芽的故事,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

阿凯则趁着整理展位的间隙,带来了份合作意向书:“我们公司想和你们深度合作,在藏区建个农产品深加工工厂,把青稞锅巴、酥油藏香鸡做成标准化预制菜,这样既能保证口感,又能扩大销量。”他指着意向书里的条款,“厂房建设资金我们出大头,你们出技术和原料渠道,利润按比例分成——王局长刚说的北京深加工产业园政策,正好能帮我们省不少事。”

晚上的庆功宴上,王局长举起酒杯:“复检结果凌晨已出,我们上午就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澄清公告,这次‘诚信危机’反倒成了宣传契机,现在‘藏北春芽’的搜索量翻了三倍。”他晃了晃酒杯,“北京深加工产业园的合作细节也敲定了,你们建工厂时,土地审批、设备补贴都能走绿色通道。”张爷爷喝了口酥油茶,指着窗外的北京夜景:“你爷爷当年说,北京的灯比星星亮,现在看来,是人心比灯亮。”

展会现场,签约仪式顺利举行。北京的连锁超市和他们签订了年销五万份的协议,电商平台则开通了“藏北春芽”专属旗舰店。王局长拿着签约书:“下一步,我们会帮你们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让‘藏北春芽’走得更远。”

就在这时,藏区的次仁爷爷发来视频,镜头里是牧民们正在给茶苗施肥:“亦舟,我们收到你们寄来的医疗物资了,太感谢了!牧民们说,要好好种茶苗,不辜负你们的心意。”视频里,牧民们举着“感谢北京亲人”的牌子,对着镜头鞠躬,弹幕里瞬间被“藏汉一家亲”刷屏。张爷爷看着视频,眼泪掉了下来,他走到展位中央举起老笔记:“当年我和你爷爷种茶,是为了让牧民们过上好日子。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他把老笔记递给沈亦舟和李伟,“这笔记交给你们,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沈亦舟和李伟接过笔记,对视一眼,坚定地点头。阳光透过展位的玻璃,照在四枚木牌上,“敬山”“国安”“亦舟”“李伟”的字迹格外清晰。周小雨举着手机,镜头扫过热闹的展位,扫过粉丝们的笑脸,扫过远处的**:“家人们,藏北的春芽已经在京城绽放,未来,我们会带着更多藏区的味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下午的展位前,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是当年给沈爷爷和张爷爷提供茶苗的老农技员的儿子。他手里拿着父亲的日记:“我父亲临终前说,一定要找到‘藏北春芽’的传人,把这本日记交给你们。”日记里,记着当年茶苗的培育方法,末尾写着“藏北春芽,生生不息”。

沈亦舟翻开日记,和爷爷的老笔记放在一起,两本泛黄的本子,记录着跨越两代人的传承。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坚守,而是带着老一辈的初心,不断创新;所谓爱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跨越山海的接力。

张爷爷走到展位外,看着北京的夕阳,手里攥着那枚茶籽。沈亦舟走过去,陪他一起看夕阳。“你爷爷要是在,肯定很高兴,”张爷爷说,“他总说,藏北的春芽,会香遍全国。”沈亦舟点头:“会的,不仅香遍全国,还会香遍全世界。”

夕阳下,“藏北春芽”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四枚木牌的照片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远处的**广场,国旗缓缓降下,近处的展位前,粉丝们还在热情地讨论着藏区的故事。沈亦舟知道,这只是开始,藏北春芽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属于藏区的春天,才刚刚到来。

他拿出手机,在粉丝群里发了条消息:“感谢每一位支持藏北春芽的家人,是你们的爱心,让藏区的春芽在京城绽放。未来,我们一起努力,让更多藏区的美好,走向世界。”消息刚发出去,就收到了无数条回复,每条回复里,都充满了期待与祝福。

沈亦舟把手机放在桌上,拿起爷爷的老笔记,翻开新的一页,写下:“藏北的春芽,在北京绽放;爱的传承,在心中扎根。爷爷,张爷爷,我们做到了——农业大学的教授说,那枚茶籽已开始培育,明年就会有新苗。”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字迹上,和藏区的晨光一样,温暖而明亮。

第二天,展销会的现场更加热闹。李伟教做的酥油藏香鸡成了“网红菜”,无数游客排队体验制作过程;沈亦舟的食材检测区前,也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小琳的互动区里,孩子们用青稞粉捏出小小的茶苗,脸上满是笑容。

文旅局的刘科长带来了个好消息:“‘藏北春芽’的故事已经被央视报道了,现在全国都知道你们的品牌了!”她递过一份邀请函,“下个月,全国乡村振兴博览会邀请你们参加,这是更大的舞台。”

张爷爷拿着邀请函,手有些颤抖。他这辈子,从没想过藏区的茶苗能走到这么大的舞台。沈亦舟扶着他的胳膊:“张爷爷,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带着茶苗去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藏区的故事。”

展会结束时,众人站在展位前合影。张爷爷坐在中间,手里拿着老笔记;沈亦舟和李伟站在他两边,分别握着勋章和木牌;小琳举着“春芽使者”的胸牌,笑得格外灿烂;粉丝们围在周围,举着灯牌和旗帜。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沈亦舟仿佛听到了爷爷的声音,在耳边轻声说:“亦舟,好样的,藏北的春天,真的来了。”

回程的飞机上,张爷爷靠在沈亦舟肩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枚茶籽。沈亦舟看着窗外的云海,仿佛看到了藏区的茶园在阳光下泛着绿光,看到了牧民们丰收的笑脸,看到了小琳在茶园里种下新的茶苗。他知道,藏北春芽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跨越山海的传承与爱心,会像茶苗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