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98章 雪融时的新苗

雪后第三天的清晨,阳光把“格桑花”合作社的棚圈照得透亮。“乌云盖雪”正低着头,用粗糙的舌头舔舐刚出生的小牛犊——小家伙浑身覆着细密的黑毛,唯独四蹄是雪白的,像踩着四团棉花,次仁爷爷说这是“踏雪寻梅”的好兆头,比它妈妈的“乌云盖雪”更金贵。旦增蹲在围栏外,举着手机拍短视频,镜头里小牛犊踉跄着站起来,刚走两步就摔个屁股墩,惹得棚圈外的村民们哄笑起来,哈出的白气在阳光下连成一片朦胧的雾。

“别拍了,沈老师他们在村口等你。”卓玛抱着一摞藏汉双语的毒草识别手册走过来,藏袍的衣角沾着未化的雪沫,“县畜牧站的兽医带了新设备,说是粉丝捐的,让你去帮忙卸货。”旦增立刻把手机塞进口袋,跑起来时藏袍下摆扫过积雪,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这几天他成了合作社的“专职宣传员”,粉丝捐赠的每一批物资,他都要拍视频记录,配文从最初的“谢谢大家”,慢慢变成了“今天收到的显微镜,能帮我们看清牛身上的寄生虫”,评论区里的“催更”声,比村里的牦牛铃铛还热闹。

村口的土路上,三辆蓝色的冷链车正停在那里,车身上印着“格桑花暖厨 爱心物资”的红色字样。沈亦舟正和一个穿物流制服的年轻人核对清单,冻得通红的手指在单据上划过:“这是上海医药捐的医用冷藏柜,温度要调到2-8c,和上次的血清保存条件一样;青海大学寄来的是便携式检测设备,张教授特意说要当面教我们用。”年轻人往车后指了指,笑着说:“还有两箱是粉丝个人捐的,里面全是暖宝宝和防寒手套,附言说‘给守牛的大叔们暖手’。”

李伟正蹲在地上组装一台银色的仪器,军绿色冲锋衣的拉链拉到顶,只露出一双眼睛。“这是牛用b超机,”他抬头朝旦增招手,“过来学学,以后合作社的牛怀孕了,咱们自己就能检测,不用再等兽医翻山过来。”旦增凑过去时,刚好碰到仪器的金属外壳,冻得赶紧缩回手,惹得周围的物流师傅笑起来:“小伙子别急,这设备我们运了五天,从青海到西藏,光协调冷链就花了两天,现在暖着呢。”

扎西科长骑着摩托车赶过来,车斗里装着一卷蓝图,车把上挂着个保温桶。“县发改委的同志刚走,”他把保温桶递给沈亦舟,“这是他们带的热奶茶,说你们卸物资冻坏了吧。监测站的地基图纸也批下来了,专家说要加防冻层,不然明年开春冻土融化容易裂。”他展开蓝图,指着上面的红色标记,“这里要建个标本室,把醉马草、狼毒花的标本摆进去,村民放牛前都来认一认;那边留个培训室,县畜牧站每月派专家来上课,教大家怎么看牛的健康状况。”

“可防冻层要加钱,咱们的捐款够不够?”沈亦舟翻开记账本,眉头微微皱起,“上次直播捐的8.6万,买血清和运输花了1.2万,剩下的7.4万,买设备就用了4.8万,建地基的材料钱还没算进去。”扎西科长拍了拍她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放心,县发改委批了15万专项补贴,专门用于监测站建设,刚才已经打到合作社账户了。县文旅局还说,体验游项目的启动资金,他们也会协调,让咱们先把民宿改造起来。”

正说着,周小雨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屏幕里她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包裹,头发乱糟糟的,显然是忙了好几天。“亦舟,李哥,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她举起一份清单,“粉丝捐赠的第二批物资已经从成都发出了,有10台太阳能杀虫灯,还有500斤青稞种子——是云南农科院培育的抗寒品种,比咱们当地的产量高三成。”她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点骄傲,“我跟物流那边谈好了,这批物资走的是‘乡村振兴绿色通道’,运费全免,预计后天就能到。”

“种子正好能用上!”李伟突然插话,他刚把b超机调试好,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乌云盖雪”的内脏影像,“昨天兽医检查说,‘踏雪寻梅’是头小公牛,明年就能当种牛。咱们建个青稞种植示范园,用新种子种出的青稞喂牛,牛肉品质肯定更好,到时候体验游的游客还能亲自摘青稞,多好。”旦增立刻凑到镜头前:“小雨姐,能不能让粉丝们再捐点图书?村里的小孩都想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关于养殖和种植的。”周小雨笑着点头:“我已经在直播间发起‘书香援藏’活动了,今天就有200多本书寄出来,全是带插图的科普书。”

中午的阳光渐渐暖了些,村民们把捐赠的物资搬进刚搭好的临时仓库,次仁爷爷拄着拐杖,挨个抚摸那些崭新的设备,像在打量自己的孩子。“这些东西,比当年的酥油茶还金贵。”他转头对沈亦舟说,“我年轻的时候,牛病了只能靠老法子,烧点酥油灰撒在伤口上,能不能好全看天意。现在有了这些,咱们的牛就能平平安安的了。”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枚磨损的银元,“这是我攒了一辈子的积蓄,虽然不多,也给监测站添点力。”

沈亦舟赶紧把银元推回去,握住老人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节处的裂口还没愈合,沾着些许泥土。“爷爷,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钱您自己留着。”她指着远处的冷链车,“您看,那么多远方的朋友都在帮我们,我们一定能把监测站建好。等开春了,我们再请您来给大家讲牦牛的故事,您的经验,比银元还宝贵。”次仁爷爷眼睛一红,转身从牛圈里牵出一头小牛犊,“这头小牛就叫‘感恩’,以后它的牛犊,咱们都送给村里的贫困户,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下午三点,周小雨提醒说直播时间到了。旦增赶紧把手机架在临时仓库前,镜头里刚好能看到堆放的物资和远处正在挖地基的村民。“大家好,我是旦增,”他整理了一下藏袍的领口,有些紧张地笑了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我们收到的爱心物资,还有李哥要教大家做藏区特色的‘青稞牦牛暖心煲’,冬天喝一碗,全身都暖和。”

弹幕瞬间滚动起来,熟悉的Id一个个跳出来。“新疆牧民阿布拉”发了个举着奶茶的表情包:“小旦增今天没戴帽子,耳朵冻红啦!我捐的那袋牦牛肉干收到了吗?是我自己晒的,特别香。”“上海医药李总”则直接甩了个红包:“祝监测站早日建成,我公司的员工都在看直播,以后你们的产品我们全包了。”周小雨的管理号立刻跟上:“感谢阿布拉大哥的牛肉干,已经收到啦!李总的爱心红包我们会全部计入监测站建设资金,每一笔支出都会公示。”

李伟抱着一口大铁锅走过来,锅沿还沾着点青稞粉,显然是刚从暖厨拿来的。“今天教大家做的暖心煲,是藏区冬天的必备美食,既能给人暖身,也能给体弱的牛补营养。”他把锅放在临时搭起的灶台上,点燃柴火,“首先要准备的是当年的新青稞,泡半小时,泡到用手指能捏碎就行。牦牛肉要选牛腱子肉,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冷水下锅焯血沫,记住,焯的时候要加姜片和青稞酒,去腥味的效果比料酒好十倍。”

沈亦舟站在一旁帮忙,她把泡好的青稞倒进碗里,对着镜头展示:“大家看,这种颗粒饱满、颜色金黄的就是好青稞,煮出来又香又糯。我们用的牦牛肉都是当天现宰的,保证新鲜,而且都是散养的牦牛,肉质比圈养的更紧实。”她刚说完,一条弹幕跳了出来:“沈老师,我上次按李队的方法做青稞烧麦,把青稞粉和错了,做成了‘石头饼’,咬得我牙都疼,这可咋整?”

李伟笑着接过话茬,他正用勺子撇去锅里的血沫,动作熟练得很。“这位朋友,你肯定是水加少了。”他舀起一勺水,“青稞粉吸水性强,和面的时候要边加水边搅拌,直到面团不粘手为止。上次旦增做的时候,水加太多了,做成了‘青稞粥团子’,最后我们煮成了粥,味道还不错。”旦增脸一红,赶紧辩解:“那是我故意的,我想试试青稞粥的味道!”弹幕瞬间被“哈哈”刷屏,还有人发了个“青稞美食翻车合集”的表情包,里面全是粉丝们做砸的各种藏区美食。

“牛肉焯好后,要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进锅里炒至变色,加一勺牦牛油,炒出香味。”李伟往锅里加了一块淡黄色的牦牛油,瞬间香气四溢,连远处挖地基的村民都抬起头往这边看,“牦牛油是关键,比普通的食用油更香浓,而且暖身效果特别好。炒到牛肉表面微黄,就加入泡好的青稞,一起翻炒两分钟,让青稞吸饱肉香。”他一边说,一边用锅铲翻动,青稞和牛肉的香气混在一起,飘满了整个村口。

沈亦舟趁机介绍起监测站的建设情况,她拿着手机绕着地基转了一圈,镜头里几个村民正用铁锹挖冻土,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藏袍,却没人喊累。“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牦牛健康监测站的地基,已经挖了一米五深,马上就要浇筑混凝土了。”她指着远处的雪山,“这里的冬天特别冷,冻土冻得比石头还硬,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干活,手上都磨起了泡。”屏幕里立刻有人发弹幕:“太辛苦了,我捐1000块买手套和护具!”“我是做建材的,需要什么随时跟我说,我给你们最低价!”

“水要加没过食材两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最少要炖一个半小时。”李伟往锅里加了些清水,又放了几片藏当归,“藏当归是我们当地的特产,比普通当归更补,而且没有苦味,小孩也能吃。炖的时候不用加太多调料,只放盐和少许花椒就行,要保留青稞和牛肉的本味。”他舀起一勺汤,对着镜头展示:“你们看,这汤是奶白色的,说明牛肉的营养都炖出来了,喝一口,从喉咙暖到肚子里。”

就在这时,县畜牧站的张兽医扛着一个大箱子走过来,箱子上印着“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卡”的字样。“李队,沈老师,这是省畜牧局配的检测卡,牛有没有病,十分钟就能测出来。”他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排排整齐的检测卡,“我刚用‘乌云盖雪’的血样试过了,健康得很,‘踏雪寻梅’的各项指标也都正常。”他凑到镜头前,举着检测卡说:“各位网友放心,有了这些设备,咱们的牦牛就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毒草中毒了。”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执业兽医张教授”的金色Id弹出:“这个检测卡我知道,是我们团队研发的,专门针对高原动物疫病,准确率能达到99%。小旦增,记得每次检测都要记录,数据可以发给我,我帮你们分析。”“雪域物流王总”也发来消息:“我已经跟县交通局谈好了,以后你们的物资运输,我都安排专用冷链车,保证又快又安全。”周小雨的声音适时响起:“目前‘书香援藏’活动已经收到图书500多本,明天就能送到村里的小学,还有粉丝捐了10台平板电脑,让孩子们能上网课。”

炖粥的时间里,旦增带着粉丝们“云参观”了合作社的棚圈。“这是‘乌云盖雪’和它的宝宝‘踏雪寻梅’,”他指着围栏里的牦牛,“‘乌云盖雪’现在特别能吃,一天要喝两桶青稞粥,兽医说它是在补身体。”镜头扫过旁边的牛圈,里面的牦牛都悠闲地吃着干草,“这些牦牛都是合作社的宝贝,我们每天都会给它们检查身体,用粉丝捐的体温枪测体温,用b超机做体检,保证它们健健康康的。”

“粥好啦!”李伟的喊声打断了旦增的介绍。他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瞬间爆发出来,青稞粒吸饱了肉汁,胀得圆滚滚的,牛肉块炖得软烂,用筷子一夹就碎。“大家看,这就是做好的青稞牦牛暖心煲,”他舀起一碗,对着镜头展示,“青稞开花了,牛肉也炖烂了,颜色金黄,香气扑鼻。”沈亦舟端起一碗递给旁边的物流师傅:“师傅,辛苦了,尝尝我们的特色美食。”师傅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太香了!比我在拉萨吃的还地道,回去我也要学着做。”

旦增也盛了一碗,递到次仁爷爷手里。老人吹了吹热气,慢慢喝着,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味道,和我年轻时喝的一样。”他放下碗,对着镜头说,“谢谢远方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我们的牛越来越壮。我们一定会好好种青稞,好好养牦牛,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弹幕里瞬间被“感动”“加油”刷屏,礼物特效飘了满屏,还有粉丝发来了自己做的青稞美食照片,虽然卖相不算好,却充满了心意。

下午五点,直播接近尾声,旦增对着镜头盘点起今天的“收获”:“今天我们收到了粉丝捐的检测设备、图书、种子,还有很多爱心捐款。监测站的地基已经挖好了,明天就能浇筑混凝土,青稞种植示范园的选址也定好了,等雪化了就开始播种。”他举起手里的青稞穗,“这株青稞,代表着我们的希望,它在雪地里扎根,在阳光里生长,就像我们合作社一样,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伟拍了拍旦增的肩膀补充道:“下个月体验游项目就要启动了,县文旅局已经帮我们设计好路线——游客能放牛、挤牛奶,还能来监测站亲手给牦牛做体检。”他指了指远处的空地,“我们计划在那儿建‘牦牛文化博物馆’,把次仁爷爷的养牛故事都记下来,让藏区的文化传下去。”沈亦舟接着说:“张教授刚发消息,下个月会带学生来做调研,帮我们完善青稞种植技术,以后合作社的专业性就更强了。”

直播结束后,暖厨的大铁锅还冒着热气,村民们和物流师傅围坐分享暖心煲时,扎西科长举着文件闯进来:“好消息!体验游项目正式批了!下月初第一批50名上海游客就到,还带了摄影团队来拍纪录片!”旦增嘴里的粥都没咽完就跳起来:“我来当导游,把‘乌云盖雪’和粉丝捐设备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李伟笑着舀了碗粥递给他:“别急,先把嘴擦干净——我教游客做青稞美食,你沈老师管住宿,咱们分工把这事办漂亮。”

“太好了!”旦增激动地跳起来,“我要给游客们当导游,给他们讲‘乌云盖雪’的故事,讲粉丝们帮助我们的故事。”李伟笑着点头:“我教游客们做青稞美食,沈老师负责安排住宿和行程,咱们分工合作,一定让游客们玩得开心,吃得放心。”沈亦舟掏出手机,展示着刚收到的消息:“张教授说,他下个月要带学生来这里做调研,帮我们完善青稞种植和牦牛养殖的技术,以后我们的合作社就更专业了。”

夕阳把雪山染成蜜色,次仁爷爷牵着“感恩”站在青稞田埂上,嘴里的牧歌混着牦牛的哞叫飘远。“踏雪寻梅”跟在妈妈身后踩雪,四蹄的白毛沾了雪沫,像撒了把碎糖。临时仓库的玻璃窗反射着金光,里面的检测设备、图书和种子,都成了这暖色调里的静物。

沈亦舟拿出爷爷的黄铜勋章,轻轻摩挲着。勋章在夕阳下泛着光,和远处的雪山连在一起,温暖而明亮。她想起爷爷说过的话:“藏区的土地是肥沃的,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收获希望。”现在她终于明白,所谓希望,就是雪山脚下的每一株青稞,每一头牦牛,就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就是远方粉丝们的每一份爱心。

晚上,旦增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收到了很多爱心物资,粉丝们的帮助让我很感动。我要好好学习养殖技术,当好合作社的宣传员,让更多人知道藏区的美,知道我们的青稞和牦牛。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的合作社一定会越来越壮大,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他放下笔,看向窗外,月光洒在雪地上,像铺了一层银纱,远处的棚圈里,传来牦牛悠闲的哞叫声,那声音,是雪夜里最温暖的旋律。

天还没亮,地基旁就亮起了马灯。县发改委的工程师蹲在冻土上,用木棍在雪地里画浇筑示意图:“分层浇,每层都要震实,不然开春冻土一化就裂。”李伟挽着裤腿扛水泥,裤脚沾着的雪碴冻成了硬壳;沈亦舟给大家递热水,保温杯的盖子一拧开,白气就糊住了眼镜——没人喊冷,铁铲撞击冻土的“砰砰”声,比鸡叫还早唤醒了村子。

上午十点,粉丝捐赠的第二批物资准时到了——10台太阳能杀虫灯立在卡车旁像银色卫士,500斤抗寒青稞种子装在透气的麻布口袋里,最打动人的是满满两箱祝福卡片。周小雨举着张画着牦牛的彩纸:“这是江苏小朋友画的,说‘希望小牛吃得饱饱’。”旦增把卡片一张张贴在仓库墙上,很快铺成了一面彩色的“爱心墙”,路过的村民都驻足摸着卡片笑。县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正用新设备给牦牛体检,兽医举着b超机屏幕朝李伟喊:“效率翻了三倍!这设备太顶用了!”

县畜牧站的兽医带着技术人员,开始给合作社的牦牛做全面体检。他们用粉丝捐的检测设备,逐一给牦牛测体温、做b超,记录数据。“这些设备太好用了,”兽医对李伟说,“以前我们给牦牛做体检,要花一整天时间,现在有了这些,半天就能完成,而且准确率特别高。”李伟笑着说:“这都是粉丝们的功劳,以后我们还要建个数据分析中心,把牦牛的健康数据都存起来,方便后续研究。”

下午,村里的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礼物”——粉丝捐赠的图书和平板电脑。孩子们抱着崭新的图书,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小次仁捧着一本《牦牛养殖大全》,跑到李伟身边:“李哥,你教我养牦牛好不好?我以后也要当养殖专家,让我们的牦牛都长得壮壮的。”李伟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好啊,从明天开始,你就跟着我学,我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你。”

沈亦舟和扎西科长正蹲在民宿院子里画改造草图:“每间房必须装电热毯,卫生间要做防滑垫——内地游客可能不适应藏区的冷。”她用树枝圈出角落,“这里摆上青稞编的坐垫,再挂幅次仁爷爷的牧牛图,有家的感觉。”扎西科长点头:“县文旅局派的设计师下午就到,保证赶在游客来前完工。”

傍晚的时候,天空又飘起了细小的雪花,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感到寒冷。村民们围坐在暖厨里,喝着青稞酒,吃着牦牛肉,讨论着合作社的未来。次仁爷爷给大家讲着过去的故事,说以前藏区的冬天特别难熬,很多牛都熬不过去,现在有了这么多好设备,这么多好心人帮助,再也不用担心了。“我们的日子,就像这青稞一样,在雪地里扎根,在阳光里发芽,一定会越来越好。”老人的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暖厨里的笑声,盖过了外面的风雪声。

深夜,沈亦舟躺在床上,翻看着粉丝们的留言。有粉丝说:“看着你们的合作社越来越壮大,真为你们开心,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忠实粉丝,会一直支持你们。”有粉丝说:“等明年夏天,我一定要去藏区看看,亲自体验放牛、做青稞美食的乐趣。”还有粉丝说:“我是学农业的,毕业以后我想去藏区支援你们,和你们一起种青稞、养牦牛。”看着这些温暖的留言,沈亦舟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在这片雪山脚下,有无数的爱心在汇聚,有无数的希望在生长。

雪停后的清晨,阳光把监测站的混凝土地基照得发亮,表面的冰碴子化出细小的水珠。青稞示范园里,村民们正用耙子翻地,冻土被晒得松软,一耙下去能闻到泥土的腥气。旦增举着手机拍短视频,镜头从“乌云盖雪”的牛犊摇到远处的雪山:“春天要来了,我们的希望也发芽了。”

“大家好,我是旦增,”他对着镜头微笑,“雪已经停了,春天马上就要来了。我们的监测站正在建设中,青稞种子也已经准备好了,很快,我们就能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的粉丝,感谢每一位关心藏区的朋友,有你们在,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像雪山一样,坚固而明亮。”

视频的最后,旦增举起手里的青稞穗,对着镜头挥了挥。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洒在青稞穗上,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牦牛,忙碌的村民,温暖的爱心,共同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在雪融时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周小雨很快将这段视频剪辑好,配上了温暖的背景音乐,发布在了各个平台上。视频发布后,立刻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点赞量迅速突破了10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格桑花”合作社,越来越多的爱心开始汇聚到这片雪山脚下。有人捐钱,有人捐物,有人报名参加体验游,还有人表示愿意来藏区支援建设。

县发改委的同志看到视频后,再次来到合作社,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把‘格桑花’合作社的项目上报给了省发改委,有望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称号,到时候会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扎西科长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太感谢了!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把合作社办得更好,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距离游客到达只剩半个月,李伟和沈亦舟把行程表贴在暖厨墙上:第一天“牦牛初体验”——喂青稞、学测体温;第二天“青稞文化日”——磨青稞粉、做奶酥;第三天“雪山徒步”——次仁爷爷带队讲牧区故事。“咱们得提前练手,”李伟拎着袋新青稞,“明天开始教小次仁他们炒青稞,别到时候在游客面前露怯。”

合作社里一派热火朝天:民宿房间的藏式挂毯刚挂好,电热毯调试出温暖的温度;监测站的砖墙砌到了半人高,工人正给屋顶铺保温层;青稞示范园里,太阳能杀虫灯的支架埋得笔直,卓玛妈妈带着妇女们把种子分类装袋,准备雪化后播种。周小雨的团队扛着摄像机拍个不停,镜头里,旦增正教小次仁对着镜头介绍青稞:“这是我们的希望,煮在粥里特别香。”

周小雨也带着团队来到了藏区,帮助合作社进行直播预热。他们拍摄了大量的宣传视频,展示藏区的美景、美食和合作社的发展成果,还在直播间发起了“体验游抽奖”活动,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参与。“第一批体验游的名额已经抢光了,”周小雨兴奋地对沈亦舟说,“还有很多粉丝在问什么时候有第二批,我们的项目已经火了!”

次仁爷爷每天都会来到监测站的建设现场,看着崭新的房子一点点建起来,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他还带着村里的老人,用藏语编织了很多小挂件,准备送给前来的游客。“这些挂件,代表着我们的祝福,”老人说,“希望远方的朋友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能喜欢上这片土地。”

旦增则成了合作社的“全能宣传员”,他不仅要负责日常的直播,还要给游客们准备讲解词,教他们说简单的藏语,介绍藏区的文化和习俗。“我一定要让游客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认真地说,“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回去以后还会介绍更多的朋友来。”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第一批游客到达了合作社。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带着相机和笑容,从大巴车上下来,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旦增穿着崭新的藏袍,带着哈达,热情地迎了上去,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欢迎来到‘格桑花’合作社,我是你们的导游旦增。”

游客们跟着旦增的脚步逛遍了合作社:在棚圈里看着“踏雪寻梅”追着妈妈跑,在监测站摸了摸粉丝捐的b超机,最热闹的是青稞田——大家学着李伟的样子搓青稞粒,有人把青稞粉抹到了脸上,惹得笑声传遍田野。当看到仓库墙上的爱心卡片时,一位戴眼镜的游客红了眼:“原来买一袋青稞饼,背后是这么多人的心意。”他当场订了20箱牦牛肉干,说要送给单位同事。

晚上,合作社里举办了热闹的篝火晚会。村民们和游客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次仁爷爷弹着扎木聂,唱起了古老的牧歌。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歌声和笑声回荡在雪山脚下。沈亦舟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藏区,会有更多的爱心汇聚在这里,会有更多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人们心中的热情却没有消退。游客们躺在床上,回味着一天的经历,感受着藏区的温暖和淳朴。他们知道,这次藏区之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沈亦舟、李伟和旦增,也在为合作社的未来规划着。他们相信,在雪山的守护下,在爱心的滋养下,“格桑花”合作社一定会像格桑花一样,在藏区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雪融了,春天来了,青稞种子在土壤里悄悄发芽,牦牛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藏区的日子,像一首温暖的歌,在雪山脚下,轻轻唱响。而那些来自远方的爱心,像一缕缕阳光,照亮了藏区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正在悄然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