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74章 灶裂砖缺困:海鲜蔬菜粥暖腹与耐火砖驰援

2024 年 11 月 17 日破晓时分,刺骨的海风裹挟着碎冰碴子,如无数细小的钢针,狠狠扎在 “望海贝坊” 那布满贝壳的围墙上。施工师傅张师傅半蹲在厨房东侧的灶台地基旁,手中的小锤子轻叩刚浇筑的水泥面。只听 “咔嚓” 一声脆响,一道蛛网状的细缝沿着地基边缘悄然蔓延,恰似冬日湖面上骤然裂开的冰纹,透着不祥的寒意。

张师傅的指节叩在裂缝上,发出空洞的回响,海风卷着细沙灌进砖缝,把他的声音磨得沙哑:这砂浆根本没咬牢!昨天为赶工,1 袋水泥兑了 3 袋河沙,海边潮气重,至少得 1:2 的配比才能抗住盐碱侵蚀。 他抓起把脱落的砂石,海风一吹便簌簌散落,看这基础都酥成这样,再砌墙就是拿命开玩笑。

靴底碾过红砖堆,清脆的碰撞声惊飞了檐下的海鸟。张师傅蹲下身,指尖抚过砖面细密的气孔:更要命的是缺耐火砖。炉膛天天柴火炙烤,普通红砖根本撑不过半年,到时候漏火窜烟 —— 他突然噤声,视线扫过远处嬉笑的孩童,喉结重重滚动,必须连夜换砖,一刻都不能拖。

阿强推着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村民阿婆种的青菜(特意拔了 10 斤嫩菜心,给孩子们做粥),看到开裂的灶台地基,眉头皱成了疙瘩:“我家老灶台用了二十年,炉膛里衬的耐火砖是当年从县城窑厂买的,烧再旺的火都没事。可咱们现在没耐火砖,连重新拌砂浆的水泥都剩得不多,这灶搭到一半,比没搭还闹心。” 他弯腰摸了摸水泥面,手刚碰到就缩了回来:“冰手!这温度拌砂浆,凝固得更慢,裂缝还得扩大。”

小玥和小涛挎着竹篮蹲在灶台边,篮里泡着的海菜随着晃动泛起细小涟漪。小玥望着灶台蜿蜒的裂缝,睫毛上凝着泪珠:李叔叔,这灶台怎么裂了呀... 我还想在新灶上给妈妈熬最鲜的鱼汤呢。 她颤着手刚要触碰裂痕,李伟眼疾手快拦住:当心!水泥没干透,沾到手上可难洗干净。 他指了指竹篮,帮我把青菜仔细洗洗,咱们煮锅热乎乎的海鲜蔬菜粥,等粥熬好,这灶台准能修好。

临时厨房的帐篷里,沈亦舟正把青菜择洗干净,切成碎末,准备做粥的配料。“青菜加海菜和虾仁,粥煮得软烂,孩子吃着有营养,” 他对周小雨说,后者手里拿着两张单据:“‘耐火材料厂孙哥’上周留言说捐的 20 块耐火砖,物流消息显示昨天到了县物流站,王主任帮忙协调了三轮车,今天上午十点到,走乡村小路,避开早高峰的拉沙车;还有‘退休教师刘姨’上周追加捐的 300 元,昨天下午到账,已经联系了镇上的水泥店,送 1 袋水泥和 1 袋河沙过来,用来重新拌砂浆,不用额外花钱。”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李伟举着相机站在开裂的灶台地基旁,镜头特写蔓延的裂缝(用红笔在旁边画了标记,方便观众看清),还有堆在旁边的红砖。“家人们,今天咱们遇到了‘灶裂砖缺’的难题,” 他对着镜头苦笑,“海边搭灶台讲究多 —— 水泥配比错了地基开裂,还缺耐火砖衬炉膛,普通红砖扛不住柴火高温。想请大家在线支支招,看看有没有办法补救开裂的地基,或者用什么材料代替耐火砖,不让咱们的贝坊‘灶漏火险’。不过咱们先教一道暖腹又营养的邪修菜 ——‘海鲜蔬菜粥’,用阿婆种的青菜、昨天剩下的海菜和虾仁,‘粮油店李哥’捐的大米(还剩 10 斤),粥煮得软烂,海鲜鲜,蔬菜嫩,孩子吃着不用挑刺,施工师傅们修灶台累了,喝着也能攒劲。”

在线人数慢慢涨到 2.5 万,弹幕里很快热闹起来。Id “瓦匠师傅老梁” 率先留言:“李老师,补救裂缝用‘水泥灌浆法’!先把裂缝里的松散沙粒清理干净,再用水泥和水按 1:1 调成稀浆,用小勺子灌进裂缝里,灌满后撒层干水泥,让浆水慢慢渗透,凝固后比原来的地基还结实!我以前修海边的灶台,就这么干,十年都没再裂过!” 还发了张灌浆的示意图,标着步骤。

Id “美食博主小厨娘” 紧跟着支招:“没有耐火砖可以用‘陶土砖’!咱们平时用的陶罐、陶盆都是陶土做的,耐高温,把陶土砖切成小块衬在炉膛里,效果和耐火砖差不多!我老家农村的灶台就这么弄,烧柴火做饭二十年,砖都没裂过!” 弹幕里有人开玩笑:“小厨娘这是把‘厨房秘籍’都贡献出来了!别让咱们的灶台变成‘烟花发射器’!”

Id “县住建局” 再次官方留言:“已协调县建筑队的王师傅(有 25 年灶台搭建经验),上午十一点前到工地,指导裂缝补救和灶台搭建,还带了 1 袋速凝剂,加在砂浆里,能让水泥在低温下快速凝固,防止裂缝扩大;另外,考虑到灶台完工后需要验收,已联系县市场监管局,下周派人来检查灶台的安全隐患,确保孩子们用餐安全!” 弹幕里顿时刷满 “住建局给力”“灶台有救了”,Id “村民阿婆” 也留言:“我在家煮了姜汤,放了红糖,等会儿用保温桶送过去,师傅们修灶台冷,喝着暖身子!”

沈亦舟这时凑到镜头前,手里拿着择洗干净的青菜:“这是阿婆种的嫩青菜,没有农药,洗干净切碎,煮在粥里又嫩又甜,富含维生素,孩子冬天容易感冒,吃了能增强抵抗力。海菜是昨天剩下的,用清水泡了一夜,更软更鲜,虾仁是前天剩下的,切碎煮在粥里,不用挑刺,孩子吃着安全。” 他顿了顿,补充道,“大米提前泡 1 小时,加少许盐,煮出来的粥更稠,不容易散,施工师傅们修灶台费体力,喝两碗粥能扛饿。”

【海鲜蔬菜粥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青菜清洗与切碎:小玥和小涛蹲在临时水池旁洗青菜,用的是县住建局送的过滤水(昨天刚换的滤芯,水质更干净)。“青菜要洗三遍,” 小玥边洗边说,“第一遍洗泥沙,第二遍洗虫叶,第三遍清水冲,沈叔叔说这样粥里才没有杂质,妈妈喝着舒服。” 她的小手很仔细,把青菜里的黄叶挑出来,放在小碟子里,小涛则帮忙把洗干净的青菜切成碎末:“切得越碎越好,煮在粥里看不见菜,挑食的小弟弟小妹妹也会吃。”

沈亦舟在旁边检查青菜:“别切太碎,不然煮在粥里没口感,切成 0.5 厘米的碎末正好,既能煮熟,又能尝到青菜的味道。” 他还准备了姜丝:“放 2 片姜丝,去虾仁的腥味,还能驱寒,早上喝着暖和。” 周小雨则帮忙解冻虾仁:“前天剩下的虾仁用温水解冻,别用开水,不然虾仁外层熟了,里面还冻着,切碎不均匀。” 解冻好的虾仁切碎,放在碗里,加少许盐腌制 5 分钟:“腌一下更入味,煮在粥里不寡淡。”

大米浸泡与熬煮准备:李伟教大家泡大米,“大米提前泡 1 小时,加半勺盐,” 他边泡边说,“加盐能让大米更有黏性,煮出来的粥更稠,不容易散,还能提前入味,省得煮好后再加盐,粥味不均匀。” 他用的还是那口大铁锅(县应急物资库调的),加水量比平时多 2 成:“蔬菜粥要煮得稀一点,青菜和海菜煮在里面,不会太稠,孩子容易消化,施工师傅们喝着也不噎。”

林伯蹲在灶台旁生火,用的是昨天没烧完的干树枝,还加了点松针:“松针引火快,火还旺,粥煮得快,孩子们和师傅们都等着吃呢,天太冷,粥凉得快,得赶紧煮好。” 小玥站在旁边,帮着递柴火,时不时探头看锅里的大米:“李叔叔,粥什么时候能放青菜呀?我想给张师傅留一碗,他修灶台累了,喝着粥暖身子。” 李伟笑着说:“再等 20 分钟,大米开花了就放青菜、海菜和虾仁,再煮 10 分钟就好,保证让张师傅喝上热粥。” 弹幕里有人刷 “小玥真贴心”“张师傅有口福了”,Id “宝妈群” 留言:“咱们捐的儿童围裙明天到,够孩子们用,以后在新灶台上做饭,穿上围裙更像小厨师!”

虾仁与蔬菜的搭配:周小雨把切碎的虾仁放进碗里,加少许淀粉:“加淀粉能让虾仁煮在粥里更嫩,不容易老,孩子吃着口感好。” 她边拌边说,“虾仁和青菜、海菜的比例是 1:2:2,这样每口粥都能吃到虾仁和蔬菜,营养均匀,不会只吃到一种食材。” 沈亦舟则准备葱花:“最后撒葱花,提香还好看,孩子看到绿色,也爱吃,葱花要切得细点,煮在粥里不显眼,挑食的孩子也会吃。” 这些葱花是早上从阿强的菜园里摘的,还带着露水,新鲜得很。

粥品熬煮与分装

大米熬煮与火候控制:大米泡好后倒进大铁锅里,加水煮开,“大火煮开后转小火,” 李伟边搅边说,“要勤搅,每隔 5 分钟搅一次,不然大米粘锅底,会糊,糊了粥就苦了,青菜和虾仁的鲜也会被盖住。” 小涛按照李伟说的,帮忙搅粥,小手握着长柄勺子,虽然有点吃力,却没停下,寒风从帐篷缝里灌进来,吹得他的小脸通红,却没喊冷:“李叔叔,我搅得好不好?妈妈说我搅粥最均匀,不会糊底,以后在新灶台上,我还帮你搅粥。” 李伟笑着点头:“好,等新灶台搭好,就让你当我的小帮手,咱们一起给大家煮粥。”

煮到大米开花,加入切碎的青菜和海菜:“青菜和海菜下锅后搅均匀,煮 5 分钟,让蔬菜的鲜味渗进粥里,还能让蔬菜变软,不塞牙。” 沈亦舟在旁边加虾仁:“虾仁最后放,煮 3 分钟就行,煮太久虾仁会老,嚼着柴,不好吃。” 他边加边说,“虾仁下锅后轻轻搅,别太用力,不然虾仁碎了,粥里看不见虾仁,孩子会失望的。” 小玥站在旁边,眼睛盯着锅里的虾仁:“妈妈最爱吃虾仁,我要给妈妈留一碗,多放虾仁,多放青菜,妈妈爱吃青菜。”

粥煮好后,加少许香油:“香油加一勺,提香不腻,粥的颜色也好看,绿色的青菜、墨绿的海菜、粉白的虾仁,看着就有食欲,孩子也愿意吃。” 李伟边加边尝:“咸淡正好,不用再加盐,泡大米的盐和虾仁的盐已经够味了,孩子吃太咸不好,会咳嗽。” 周小雨找来县民政局送的保温桶,每个桶里盛 6 碗粥,“保温桶能保热 4 小时,施工师傅们修灶台没时间过来吃,咱们分两批送,第一批给修灶台的师傅,第二批给贴贝壳墙的村民,还有阿婆送来的姜汤,一起送过去,让大家都能喝上热的。”

小玥帮忙分粥,用的是 “宝妈群” 捐的卡通碗,碗上印着小青菜图案,正好配海鲜蔬菜粥。“给张师傅盛一碗,多放虾仁和青菜,他修灶台最辛苦;给王师傅留一碗(建筑队师傅),他等会儿来指导,喝着暖身子;给妈妈留一碗,用最大的碗,多放虾仁,妈妈爱吃虾仁。” 阿婆这时送姜汤来了,提着三个大保温桶:“姜汤放了红糖,驱寒效果好,师傅们修灶台冷,喝着暖身子,粥不够再煮,我家还有大米。”

上午十点,“耐火材料厂孙哥” 的送货车准时到了,拉着 20 块耐火砖,还有老梁捐的 2 把瓦刀(用来切砖和抹砂浆)。司机师傅边卸车边说:“孙哥特意交代,耐火砖已经切割好了,直接就能用,不用再加工;还送了 1 袋耐火泥,用来砌耐火砖,比普通砂浆耐高温,烧再旺的火都没事。” 施工师傅们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张师傅拿起一块耐火砖,掂了掂:“沉!这砖质量好,比我家老灶台的砖还厚实,炉膛里衬着,肯定耐用。”

上午十一点,县建筑队的王师傅到了,手里拿着灶台搭建图纸,还有 1 袋速凝剂。“先补救裂缝,” 他边说边示范,“用小铲子把裂缝里的松散沙粒清理干净,再用水泥和水按 1:1 调成稀浆,灌进裂缝,灌满后撒干水泥,2 小时就能凝固。” 他蹲在地基旁,动作很熟练,小玥和小涛在旁边递工具,小涛递小铲子的时候,不小心掉在地上,赶紧捡起来擦干净:“王师傅,对不起,我下次小心。” 王师傅笑着说:“没事,工具不怕摔,你这么小就来帮忙,真能干。”

弹幕里有人刷 “王师傅专业”“灶台有救了”,Id “瓦匠师傅老梁” 留言:“砌耐火砖时,耐火泥要抹均匀,砖缝别超过 5 毫米,不然会漏火!我以前砌灶台,就这么干,烧柴火时火苗不会窜出来!” 李伟赶紧回应:“谢谢老梁提醒,我们记着,保证砌牢,不让漏火。” 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到了,带来了招牌设计稿的确认版:“你们选的贝壳镶嵌招牌,广告公司已经开始制作,下周就能送来,到时候装在贝坊的正门上方,很显眼,游客来了一眼就能看到。”

中午十二点,施工师傅们喝着粥和姜汤,浑身暖和。王师傅和张师傅开始补救灶台裂缝,王师傅灌水泥浆,张师傅撒干水泥,动作很熟练,没一会儿就把裂缝补好了。“等 2 小时水泥凝固,咱们就开始重新拌砂浆,砌灶台的基础,” 王师傅说,“基础要砌 30 厘米高,用水泥和河沙按 1:2 拌砂浆,比原来的基础还结实,不怕开裂。” 小涛站在旁边看,眼里满是好奇:“王师傅,我能帮忙递水泥吗?我有力气,能搬得动。” 王师傅笑着说:“可以,不过要小心,别把水泥撒在身上,会弄疼皮肤。”

下午两点,灶台基础的水泥凝固了,王师傅和张师傅开始重新拌砂浆,砌基础。阿强帮忙搬红砖,小玥和小涛帮忙递砂浆,小玥递砂浆的时候,不小心撒了一点在地上,赶紧用铲子铲起来:“不能浪费,砂浆是用来砌灶台的,浪费了就不够了。” 她的小手很认真,把撒在地上的砂浆都铲起来,放进砂浆桶里。

下午四点,灶台基础砌好了,比原来的基础还高还结实,王师傅开始砌灶台的炉膛,用孙哥捐的耐火砖和耐火泥。“炉膛要砌成弧形,这样火苗集中,烧柴火更旺,” 王师傅边砌边说,“耐火砖之间的缝隙用耐火泥抹均匀,别留空隙,不然会漏火。” 小玥蹲在旁边看,眼里满是期待:“王师傅,灶台什么时候能砌好呀?我想在新灶台上给妈妈煮鱼汤,妈妈最爱喝我煮的鱼汤了。” 王师傅笑着说:“明天就能砌好,后天就能在上面煮鱼汤,让你妈妈尝尝你的手艺。”

傍晚时分,灶台的炉膛砌好了,看起来很结实,耐火砖在夕阳下泛着红棕色的光。施工师傅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王师傅留下了耐火泥:“明天早上开始砌灶台的台面,用普通红砖,台面要砌 50 厘米宽,够放两个大铁锅,孩子和师傅们一起吃饭,够用来煮菜。” 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留下了开业备案的表格:“你们填好表格,下周交给我,县文旅局会帮忙办理开业备案,到时候贝坊就能正式启用,还能申请政府的公益补贴,用来买厨房的用品。”

晚上七点,小玥的妈妈出海回来了,手里拿着刚捕的海鱼(特意留了两条给孩子们做明天的早餐),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很开心:“玥玥,妈妈今天捕了海鱼,明天给你做香煎海鱼吃,风大,妈妈绕了远路才回来,让你担心了。” 小玥拉着她的手跑到灶台旁,指着砌好的炉膛:“妈妈,你看,灶台的炉膛砌好了,用的是耐火砖,烧再旺的火都没事,明天就能砌好台面,以后我就能在新灶台上给你煮鱼汤了,再也不用在临时灶台上煮了。”

妈妈摸着炉膛的耐火砖,又看了看旁边的贝壳墙,眼泪一下子掉下来:“玥玥真能干,‘望海贝坊’越来越像样了,以后妈妈出海回来,就能在新厨房里吃你煮的鱼汤了,再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也不用担心灶台漏火了。” 她蹲下来,抱着小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谢谢玥玥,妈妈今天特别开心,比捕到再多的鱼都开心。”

李伟站在旁边,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里暖暖的 —— 这就是 “望海贝坊” 的意义,不仅是砌好的灶台、结实的炉膛,更是孩子们的期待、渔民们的安心,是所有人用爱和努力搭建的 “温暖厨房”。周小雨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账本:“今天新增物资:耐火材料厂孙哥的耐火砖 20 块、耐火泥 1 袋(已到),老梁捐的瓦刀 2 把(已到),县住建局的速凝剂 1 袋(已到);收到捐款 300 元(刘姨捐的,已到账),用来买水泥和河沙,刚好用完,没浪费。”

晚上九点,临时厨房的灯还亮着。李伟、沈亦舟、周小雨坐在帐篷里,商量着明天的工作:“明天早上砌灶台的台面,用今天剩下的红砖和砂浆;下午装灶台的烟囱,用‘粉丝群’捐的铁皮(上周到的,一直没用来),烟囱要高出屋顶 50 厘米,不然烟会飘进厨房,呛到孩子;沈亦舟负责教孩子们做香煎海鱼,用小玥妈妈捕的海鱼;周小雨负责协调志愿者分红砖和铁皮,还要填好开业备案表格,明天交给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 沈亦舟补充道:“海鱼要去鳞去内脏,切成小块,用面粉裹一下煎,孩子吃着不腻,还能补充蛋白质,施工师傅们砌灶台时吃着也能攒劲,不会因为天气冷没力气。” 周小雨则说:“明天‘宝妈群’捐的儿童围裙会到,王主任帮忙送过来,够 50 个孩子用,以后孩子们在新灶台上做饭,穿上围裙更安全,也更像小厨师。”

李伟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刚砌好的灶台炉膛上,耐火砖在月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像一块温暖的宝石。他知道,“望海贝坊” 的建设快要完成了 —— 砌好灶台装烟囱,装完烟囱装招牌,装完招牌就能正式启用,孩子们就能在新厨房里吃热饭,盼回心爱的人。今天的困境让他更坚信:有政府的支持(住建局的物资和技术、文旅局的招牌和备案),有村民的参与(阿强的帮忙、阿婆的青菜、小玥妈妈的海鱼),有粉丝的牵挂(孙哥的耐火砖、刘姨的捐款、宝妈群的围裙),再难的路也能一步步走下去。

就像今天的海鲜蔬菜粥,简单的大米、青菜和虾仁,却熬出了最暖的味道;平凡的耐火砖和水泥,却砌出了最结实的灶台。明天,太阳升起时,灶台台面会开始砌,儿童围裙会送到,孩子们会做香煎海鱼,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会继续在渔村里传递,直到 “望海贝坊” 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烟,直到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安全的厨房里吃上热乎饭,盼回心爱的人,直到渔村的冬天,因为这小小的厨房,变得格外鲜暖而充满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