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58章 安置点暖炊:白菜腊肉油饼果腹与捐款筑新厨

清晨五点,新安置点的板房被凛冽的寒风裹得发颤。沈亦舟裹着两层军大衣走出临时宿舍时,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细碎的冰晶,落在板房外结霜的铁丝网上,像撒了把碎盐。临时厨房的方向飘来淡淡的焦糊味,他加快脚步,靴底踩在结冰的地面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脆响 —— 那是昨夜余震后,水管冻裂渗出的水,在零下五度的低温里冻成的薄冰。

临时厨房是两顶蓝色的救灾帐篷,帆布上还沾着山区带来的泥点。掀开帐篷门帘,一股混杂着生面粉和冷油的气息扑面而来。李伟正蹲在唯一的铸铁灶前,用铁锹翻动锅里的面糊,锅底已经结了层焦黑的壳。“昨晚降温,水管冻住了,只能用雪水和面,” 他抹了把额角的汗,指节沾着面粉,“就两个灶台,孩子们已经排了半小时队,再做不完,早饭该凉了。”

帐篷角落,小芸抱着个豁口的粗瓷碗,踮着脚往灶台方向望。她怀里还揣着母亲的照片,照片边缘被体温焐得发烫。“沈叔叔,我能帮忙揉面吗?” 女孩的声音带着怯意,冻得发红的手指攥着衣角,“以前妈妈做饼的时候,我就帮她揉面。” 沈亦舟蹲下来,帮她把围巾裹紧:“好啊,不过要先把手搓热,别冻着。” 小芸立刻对着手心哈气,搓得通红的手掌很快就沾满了面粉,像撒了层细雪。

张爷爷坐在帐篷外的小马扎上,怀里抱着他的旧铜锅,正用几块碎木炭煮雪水。铜锅底部的豁口用锡纸贴着,雪水在锅里慢慢融化,冒着微弱的热气。“这锅煮了三十年雪水,” 老人摸着锅沿的包浆,眼里满是怀念,“以前在山里,冬天就靠它煮水喝,现在还能给孩子们暖手。” 几个排队的孩子围过来,把冻得发僵的小手放在锅沿上,铜锅的温度透过薄薄的铁皮,传到孩子们的掌心,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像点亮了小星星。

上午七点,周小雨的物资统计帐篷里,账本摊开了满满一桌子。她正用铅笔在 “面粉” 一栏画圈,旁边写着 “受潮 15 斤,已用除湿袋处理,剩余 85 斤” 。“粉丝捐的 10 套折叠灶台还在山下,物流说昨晚降温,山路又结了冰,得中午才能到,” 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指了指旁边的纸箱,“这是小吃店王哥捐的酱油和香油,还有社区李姐组织大妈们缝的 50 床棉被,刚卸下来,还没来得及分。” 帐篷外突然传来志愿者的喊声:“周姐!临时厨房的铁板不够用了,烙饼的话,得等上一锅凉了才能烙下一锅!”

周小雨立刻起身,抓起账本往外走:“我去看看,不行就先搭个临时铁板架,用粉丝捐的便携炉加热,总不能让孩子们一直等。” 她走到临时厨房旁,看见几个志愿者正围着一块生锈的铁板发愁 —— 铁板太大,便携炉的火苗只能烧到中间,边缘根本热不起来。“得把铁板切成两块,” 周小雨蹲下来,用粉笔在铁板上画着线,“再找几根钢管当支架,把便携炉放在下面,这样受热均匀。” 可翻遍工具箱,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切割工具,只有几把普通的菜刀,根本切不动铁板。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左侧,李伟站在临时厨房的灶台旁,身后的孩子们排着长队,小芸正帮着把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右侧画面里,周小雨和志愿者正试着用菜刀划铁板,铁板上只留下几道浅浅的划痕,张爷爷则在旁边用铜锅煮着雪水,给孩子们暖手。

“家人们,新安置点的日子比山里还难 —— 水管冻裂,只能用雪水和面;两个灶台要供 50 个孩子吃饭,铁板不够用,菜刀还切不动铁板,” 李伟的声音带着无奈,却又透着坚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教大家做‘白菜腊肉油饼’,不用复杂工具,面团能揉、铁板能烙,一次能做 10 个,够孩子们吃,还能揣在怀里暖手。白菜补维生素,腊肉提香,面粉抗饥,就是在临时帐篷里,也能让孩子们吃上热乎的。”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1.7 亿,弹幕里的暖心建议与诙谐调侃像潮水般涌来。Id “小吃店老板王哥” 率先弹出,头像里的男人系着围裙,背景是冒着热气的油锅:“李老师!我捐 200 瓶酱油、100 瓶香油!还有 50 斤花生油!烙油饼没油可不行!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管用 —— 我这花生油是现榨的,烙出来的饼能香三里地!” 他附上一段自己烙油饼的视频,“你们看,我用平底锅烙,两面金黄,孩子们肯定爱吃!”

“王哥你这油够香!”Id “社区主任李姐” 紧跟其后,头像里堆着成床的棉被,“我组织社区大妈缝了 100 床棉被!还有 30 个暖手宝!安置点冷,孩子们揣着暖手宝吃油饼,就不会冻手了!” 她刷了个嘉年华,还发了张大妈们缝棉被的照片,“大妈们熬了三夜才缝好,说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安置点也能暖暖和和的!”

Id “五金店老板老吴” 突然弹出,头像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切割工具:“李老师!切铁板找我啊!我捐 10 把合金钢锯、5 个角磨机!再视频教你们切 —— 比切我家的钢管还利索!沈老师要是想试试,我再捐副防护手套,别切到手!” 他还发了段角磨机切割铁板的视频,“你们看,一分钟就能切一块,比菜刀快 10 倍!”

沈亦舟刚帮小芸把面团揉光滑,抹了把脸上的面粉,对着镜头笑道:“王哥的花生油、李姐的棉被、老吴的工具,真是及时雨!不过这油饼得讲究‘外酥里软’,面粉和水的比例要 2:1,加半勺盐和少许酵母,醒面 20 分钟,这样烙出来的饼不硬。这是沈亦舟教的,他以前在淮扬菜餐厅做过油饼,比我懂行。” 他指了指旁边的白菜,“白菜要切成碎末,挤干水分,不然和面团的时候会粘,还会影响饼的酥脆度 —— 小芸刚才就挤了半碗白菜水,比我挤得还干净。”

周小雨拿着账本走过来,补充道:“受潮的面粉已经用除湿袋处理好了,王哥的酱油和香油已经到了山下,老吴的切割工具估计中午能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铁板不够,等工具到了,我们切好铁板,再用粉丝捐的便携炉,就能多搭 3 个临时灶台,孩子们就不用排队了。” 她还展示了新的捐款明细,“刚有个‘快递小哥小刘’捐了 200 元,附言‘送了 10 单快递攒的,买铁板’;还有‘退休医生陈叔’捐了 500 元,附言‘买冻疮膏,孩子们别冻手’,现在捐款总额快到 65 万了!”

【白菜腊肉油饼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 应对安置点物资短缺

面粉醒发:周小雨将处理好的面粉倒进大瓷盆,加入温水,“冬天水温要高一点,35c左右,酵母才能发酵 —— 用粉丝捐的温度计测一下,正好。” 她边说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揉到面团表面没有干粉,不粘手,就算揉好了。” 沈亦舟在面团表面抹了层花生油,“冬天醒面慢,抹层油能防止表面变干,再把盆放在铜锅旁边,用煮雪水的余温加热,醒面时间能缩短到 15 分钟。” 小芸蹲在旁边,时不时用小手摸一下面团,“沈叔叔,面团变大了,是不是就醒好了?” 沈亦舟笑着点头:“对,变大了就说明酵母在工作,能烙饼了。”

白菜与腊肉处理:李伟将白菜切成碎末,放进纱布里,用力挤压,“要挤干水分,不然和馅料的时候会出水,饼会软塌塌的,不酥脆。” 他挤了半碗白菜水,递给旁边的孩子:“这水别浪费,加点糖就是白菜汁,能解渴。” 腊肉则切成小丁,“之前剩下的腊肉不多了,切成小丁,每口饼都能吃到,不浪费。” 张爷爷坐在旁边,帮着把腊肉丁里的肥油挑出来,“肥油可以熬成猪油,烙饼的时候刷一点,更香。” 他把肥油放进小铜锅,在炭火上慢慢熬,很快,猪油的香气就飘满了帐篷。

馅料调制:沈亦舟将挤干的白菜末、腊肉丁放进碗里,加入王哥捐的酱油和香油,再放少许胡椒粉,“酱油别放太多,咸了孩子不爱吃;香油加一勺,能提香。” 他用筷子反复搅拌,“要拌匀,不然有的饼咸,有的饼淡。” 小芸也学着搅拌,小手握着筷子,虽然动作笨拙,却搅得很认真,“沈叔叔,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包了?” 沈亦舟摸了摸她的头:“对,等面团醒好,就能包馅料了。”

油饼烙制 —— 适配临时灶台与简易工具

面团分块与包馅:醒好的面团放在撒了干粉的石板上,李伟用手将面团分成每个 100 克的小剂子,“分均匀,烙出来的饼大小一样,方便分给孩子。” 他拿起一个小剂子,用手掌压成圆形,中间放上馅料,像包包子一样捏紧口,再用手轻轻压扁,“不用擀面杖,用手压就行,这样饼里有空气,烙出来更蓬松。” 小芸也拿起一个小剂子,学着压成圆形,虽然包的时候漏了点馅料,却还是开心地举起来:“沈叔叔,你看我包的!”

铁板烙制技巧:志愿者终于用老吴捐的角磨机切好了铁板,搭在便携炉上。李伟在铁板上刷了层花生油,待油冒烟,将包好的饼放上去,“中火烙,每面烙 3 分钟,看到饼表面金黄,鼓起来,就熟了。” 他用铲子轻轻翻动油饼,“铁板受热均匀,不用总翻,翻太勤会掉渣。” 张爷爷熬好的猪油派上了用场,李伟在饼的表面刷了层猪油,“刷点猪油,饼更酥脆,还能保温,孩子揣在怀里,凉了也好吃。”

批量制作与保温:周小雨找来了粉丝捐的保温箱,将烙好的油饼放进保温箱,“每个保温箱能放 20 个油饼,能保温 2 小时,孩子们就算排队,也能吃到热乎的。” 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揉面团,有的包馅料,有的烙饼,很快,第一箱油饼就装满了。小芸捧着保温箱,分给排队的孩子,“慢慢拿,每个人都有,不够还有。” 孩子们接过油饼,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酥脆的饼皮在嘴里裂开,香气瞬间充满口腔,有的孩子吃得太急,烫得直呼气,却还是舍不得放下。

营养适配 —— 针对安置点孩子的需求

沈亦舟拿起一个刚烙好的油饼,对着镜头讲解:“这油饼每 100 克含碳水化合物 55 克、蛋白质 7 克、脂肪 15 克 —— 面粉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能量,孩子们在安置点活动多,需要能量;白菜含有的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能预防孩子水土不服,毕竟刚从山里出来,肠胃需要适应;腊肉的脂肪能提供热量,对抗安置点的低温,比单纯的白面饼更抗饿。” 他顿了顿,补充道:“烙的时候刷了猪油,却没放太多,避免孩子吃了油腻,消化不良 —— 张爷爷熬的猪油纯度高,比外面买的植物油更健康。”

弹幕里的互动越来越热闹,Id “小吃店老板王哥” 连麦进来时,手里拿着瓶花生油,身后是冒着热气的油锅:“沈老师!烙油饼的时候,油热了再放饼,不然会粘锅底!我教你个小技巧,油里放几粒花椒,烙出来的饼更香!” 他边说边往油锅里丢了几粒花椒,“你们看,花椒炸香了,再放饼,味道绝了!”

沈亦舟按照王哥的方法,往铁板上放了几粒花椒,很快,花椒的香气就飘了出来。“真管用!” 他笑着说,“烙出来的饼带着花椒的香味,比刚才的还香!王哥,你这手艺比我强多了,等安置点的永久厨房建好了,你可得来教我们烙油饼!” 弹幕里瞬间刷满 “王哥开课”“求油饼配方”,连一直认真揉面的小芸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Id “社区主任李姐” 也连麦进来,手里拿着床棉被:“李老师!棉被已经送到山下了,志愿者说中午就能运上来!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床,还有暖手宝,充一次电能用 4 小时,孩子们揣着暖手宝吃油饼,肯定不冷!” 她还发了张孩子们试穿新棉衣的照片,“这是社区大妈们织的毛衣,每个孩子一件,颜色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红的、蓝的、黄的,可好看了!”

中午十二点,老吴的切割工具和王哥的调料终于送到了。志愿者们立刻开始切铁板,角磨机的轰鸣声在安置点回荡,很快,五块铁板就切好了。周小雨指挥着志愿者搭临时灶台,“用钢管当支架,铁板放在上面,便携炉放在下面,这样就成了简易灶台,一次能烙 10 个油饼。” 张爷爷则用他的旧铜锅熬了锅白菜汤,“配着油饼吃,解腻,还能暖暖身子。” 孩子们捧着油饼,喝着白菜汤,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再也不用像早上那样排队等饭了。

下午两点,安置点突然来了位特殊的志愿者 —— 是之前转运下山的采药人,他的腿好了些,拄着拐杖,手里提着个布包:“我家里还有些晒干的野菜,给孩子们做饼吃,谢谢你们救了我,我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事。”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荠菜、马齿苋,还有几块熏肉,“这些都是我在山里采的,干净,能吃。” 小芸跑过去,接过布包:“叔叔,谢谢你,我们明天用这些野菜做饼,肯定好吃。” 采药人笑了,眼里满是感激:“不用谢,是你们给了我希望,我也想给孩子们希望。”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板房的窗户,洒在临时厨房的灶台上。李伟和沈亦舟还在烙油饼,为晚上的加餐做准备;周小雨则在整理新到的物资,把棉被和暖手宝分给孩子们;张爷爷坐在帐篷外,用铜锅煮着雪水,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听他讲山里的故事;小芸则抱着母亲的照片,坐在灶台旁,帮着把烙好的油饼放进保温箱,嘴里哼着母亲教她的儿歌。

直播间的镜头缓缓拉近,李伟手里捧着刚烙好的油饼,金黄的饼皮上还冒着热气,边缘沾着几粒芝麻,白菜和腊肉的香气透过屏幕仿佛能飘进观众的心里。“家人们,你们看这油饼,” 他用手指轻轻掰开发脆的饼皮,里面的白菜和腊肉馅料清晰可见,“这饼里,有王哥的花生油香,有李姐的棉被温暖,有老吴的工具助力,还有采药人送来的野菜心意 —— 这不是普通的油饼,是无数人的爱心凑成的热乎饭。”

他咬了一口油饼,酥脆的口感在嘴里散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以前在城里,吃过大饭店的山珍海味,却从来没有哪一口,比这临时帐篷里的油饼更香甜。因为这口饼里,有孩子们的期待,有志愿者的付出,有粉丝们的牵挂 —— 这就是‘烟火厨坊’的意义,不是做出多精致的菜,而是用最简单的食材,最朴素的手艺,给需要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他转身指向远处正在搭建的永久厨房地基,那里有志愿者正在测量尺寸,“我们打算用粉丝捐的钱,在这里建一个永久的厨房,有十个灶台,能同时给 100 个孩子做饭,还有专门的食材储存间,再也不用怕水管冻裂、铁板不够了。” 镜头扫过地基旁的捐款公示牌,上面写满了粉丝的名字和捐款金额,“这些名字,会永远刻在厨房的墙上,告诉孩子们,曾经有无数好心人,为他们的热乎饭付出过心意。”

夜色渐深,安置点的板房里亮起了灯。孩子们躺在温暖的棉被里,手里握着暖手宝,有的还在回味下午吃的油饼,有的在听张爷爷讲山里的故事;李伟和沈亦舟还在临时厨房整理厨具,为明天的早饭做准备;周小雨则在帐篷里核对明天的物资清单,粉丝捐的折叠灶台和新的面粉明天就能到,永久厨房的设计图也快好了;采药人则在自己的板房里,整理着晒干的野菜,想着明天给孩子们做什么好吃的。

凌晨一点,周小雨收到了老吴的短信,说他捐的角磨机和锯子用得还好,要是不够,再捐一批;王哥也发来了短信,说明天再送一批酱油和香油,还有他自己做的辣酱,孩子们肯定爱吃。周小雨放下手机,望着窗外的星空,虽然安置点的夜晚很冷,但她的心里却暖暖的 —— 因为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安置点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孩子们也能早日拥有属于自己的永久厨房,每天都能吃上热乎、营养的饭菜。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王哥还在自己的小吃店里熬着花生油,想着明天能早点把油送到安置点;李姐则在社区里组织大妈们继续缝棉被,想给孩子们多送点温暖;老吴则在五金店里整理工具,想着要是安置点还需要,随时能再捐一批。他们虽然不在安置点,却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们的热乎饭贡献着力量,为这份跨越山海的 “烟火传承” 添砖加瓦。

这一夜,安置点的星星格外亮,照亮了临时厨房的灶台,照亮了孩子们熟睡的脸庞,也照亮了永久厨房的地基 —— 那里,将是孩子们未来的 “烟火之家”,是无数爱心汇聚的地方,是 “烟火厨坊” 传承下去的新起点。明天,又将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新的物资会到,永久厨房的建设会推进,孩子们会吃到用新野菜做的饼,会感受到更多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与爱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