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30章 山巅的炊烟与屏幕后的热泪:一场跨越山海的爱心直播

向阳小学的晨雾还没散尽,木质教室的窗棂就被孩子们的笑声撞得嗡嗡响。小杨老师蹲在讲台旁,正用衣角擦着台面上的粉笔灰,身后传来 “哗啦” 一声 —— 羊角辫妹妹捧着卡通熊电饭煲,脚边散落着防震膜的碎片,她踮着脚把锅凑到窗边,让晨光顺着锅盖的缝隙钻进去,像在检查藏在里面的魔法。

“小心点,别摔了。” 小杨老师走过去,帮她把电饭煲的电源线理好。线端的插头还带着物流仓库的余温,她指尖划过 “烟火厨坊爱心捐赠” 的刻字,突然想起三天前孩子们围着煤炉冻得发红的脸蛋。那时锅里的杂粮粥总熬不透,最小的小琴总把碗底没煮烂的豆子偷偷挑出来,藏在口袋里说 “留给妹妹吃”。

“老师,这个按钮是干嘛的呀?” 穿补丁棉衣的小琴凑过来,冻得发紫的手指悬在电饭煲的 “煮饭” 键上方,不敢落下。她袖口的棉花露出来,是去年冬天小杨老师用自己的旧毛衣改的。教室后排的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砖头垒临时灶台,砖缝里还沾着去年冬天的冰碴:“以前用煤炉,得守着添柴,现在这玩意儿,按个键就行?”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准时开启。镜头刚对准操作台上的酒酿罐,在线人数就冲破了 1000 万。弹幕里一半是 “等看邪修新菜”,一半是 “孩子们用上电饭煲了吗”,李伟举着个玻璃罐,里面的酒酿泛着乳白色的浆汁,对着镜头晃了晃:“家人们,今天教一道‘电饭煲版红糖发糕’—— 不用酵母,用酒酿当发酵剂,没有电饭煲就用保温杯焖,甜软蓬松,特别适合山区孩子当早餐,还能补气血。”

沈亦舟已经把食材摆得整齐:面粉装在白瓷碗里,红糖块用纱布包着,旁边放着碗滤好的酒酿汁。他指尖捏起一点面粉,对着光捻了捻:“正统发糕讲究‘面细浆匀’,面粉要过筛三次,酒酿得滤掉米渣,这样发糕才细腻。” 话没说完,李伟就从橱柜里掏出袋现成的低筋面粉,包装袋上 “免筛” 两个字格外醒目:“沈师傅,山区老师哪有功夫筛面粉?这免筛面粉五块钱一袋,比自己筛省二十分钟,还不用洗筛子。”

李伟把面粉倒进电饭煲内胆,不用过筛,直接加红糖:“红糖要掰碎,不然煮出来会有硬块。” 他用勺子把红糖和面粉混合,褐色的糖粒在面粉里散开,像撒了把碎琥珀:“没有电饭煲内胆就用不锈钢盆,蒙上保鲜膜,放在暖气片上发酵,北方的家人们都懂这个法子。” 弹幕里立刻刷起 “暖气片党狂喜”“免筛面粉已下单”,一个带着 “山区支教” 标签的 Id “小杨老师” 弹出:“李老师!我们没有暖气片,能用煤炉边的余温发酵吗?”

李伟刚要回答,弹幕里突然窜出一串刺眼的灰色评论。Id “理性旁观者” 连续刷了三条:“别作秀了,捐几个电饭煲就敢说做公益?百万基金到底用了多少在孩子身上?”“怕是借爱心圈钱吧,直播打赏赚的比捐的还多”“看这面粉,明显是赞助商给的,真以为网友傻?”

周小雨的手顿了一下,下意识想屏蔽,却被李伟拦住。他把镜头转向身后的捐赠清单墙,上面贴满了物资采购发票的复印件,红色的印章在镜头下清晰可见:“家人们,百万基金的每一笔支出都在这儿 ——307 台电饭煲,每台采购价 128 元,合计

元;2186 斤杂粮,每斤 3.2 元,合计 6995.2 元;还有爱心厨房的施工材料,目前支出 18 万,所有发票都能在我们的公益账号上查到。”

沈亦舟补充道:“直播打赏的钱,我们一分没动,全存在专用账户里,昨天刚给向阳小学转了 5 万元,用于后续的食材采购。”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银行转账记录的截图,收款方是 “贵州省黔东南州向阳小学”,转账备注写着 “烟火厨坊爱心捐赠”:“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作秀,是想让更多孩子能吃上热饭,要是这位‘理性旁观者’有疑问,欢迎来我们的公益办公室查账,地址随时公开。”

弹幕里瞬间炸了,支持的评论把灰色评论淹没:“黑子别酸了,人家真金白银在做事”“查过公益账号,每笔支出都透明”“李老师他们连差旅费都是自己掏的,那个 Id “理性旁观者” 还想反驳,却被一连串的 “晒证据” 刷屏,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了直播间。

直播继续,李伟往面粉里加了酒酿汁,用筷子顺时针搅拌:“发酵的关键是温度,酒酿汁要提前温到 35 度左右,太凉发不起来,太热会把酵母杀死。” 他用手腕贴着碗壁试了试温度:“没有温度计就用手背试,不烫不凉刚好。” 沈亦舟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喷瓶,里面装着温水:“正统做法会在面团表面喷点水,防止干裂,没有喷瓶就用手蘸水抹,效果一样。”

沈亦舟指着酒酿罐:“给孩子做发糕,酒酿别放太多,不然会有酒味。可以加两勺红枣碎,提前用温水泡软,既能增加甜味,又能补气血。” 他顿了顿,补充道:“山区孩子可能不爱吃太甜的,红糖可以减量,按每斤面粉加三两糖的比例来,刚好适口。” 弹幕里的 “乡村教师” 们纷纷留言 “记笔记了”“明天就给孩子们做”,张桂芬大妈的 Id 弹出:“小李老师!我加了点核桃碎,给孩子们补脑子!”

直播到一半,周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小杨老师发来了视频!孩子们用上电饭煲了!” 她把手机屏幕对着直播镜头,画面里的向阳小学教室瞬间挤满了人。

镜头里,羊角辫妹妹终于按下了电饭煲的 “煮饭” 键,按钮弹起的瞬间,她吓得往后退了一步,然后又凑上去,盯着锅盖上的指示灯笑。小琴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个陶瓷碗,碗里是刚切好的红枣碎,是张叔昨天从家里带来的 —— 他家种了三棵枣树,每年都要给孩子们带点。

“老师,什么时候能好呀?” 小琴仰着头问小杨老师,眼里满是期待。小杨老师看了看电饭煲上的时间:“还要等二十分钟,咱们先把桌子擦干净,一会儿就能吃热乎的发糕了。” 教室里的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抹布擦桌子,有的把小板凳摆成一排,最调皮的男孩阿明跑到门口,对着山下喊:“我们有新锅啦!能做甜发糕啦!”

突然,镜头晃了一下,画面转向教室后排。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袖口擦眼睛。小杨老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叔,您怎么了?” 张叔抬起头,眼里满是泪水:“想起二十年前,我刚到这儿的时候,孩子们冬天连热粥都喝不上,现在…… 现在能吃上甜发糕了。” 他指了指墙角的煤炉,炉口的铁锈已经掉了一半:“以前用这个,熬一锅粥要两小时,还总糊底,现在这玩意儿,按个键就行,孩子们不用再冻着手等饭了。”

弹幕里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被 “泪目”“张叔辛苦了” 刷屏。那个之前退出的 Id “理性旁观者” 突然又冒出来,发了条长评论:“对不起,我之前误会了。刚查了你们的公益账号,确实每笔支出都透明,还看到了孩子们之前用煤炉做饭的照片,是我太偏激了。我捐了 2000 块,希望能帮孩子们多买点食材。” 后面跟着个鞠躬的表情。

李伟看着这条评论,突然笑了:“这位朋友,没关系,我们欢迎监督。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一起做的,你的捐款我们会用来买红枣和核桃,给孩子们加营养。” 他对着镜头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信任,也谢谢这位朋友的监督,正是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把公益做得更好。”

下午一点,直播进入连麦环节。小杨老师的连麦申请第一个弹出,画面里的教室飘着发糕的香气。羊角辫妹妹举着块刚出锅的发糕,对着镜头笑:“李老师!这个发糕好甜呀!比过年吃的还甜!” 她嘴角沾着红糖渍,是小琴帮她擦的。小琴手里也拿着块发糕,正小口小口地吃,眼睛里闪着光:“老师,我能留一块给妹妹吗?”

李伟点头:“当然可以!下次我们教大家做小一点的发糕,方便孩子们带回去给弟弟妹妹吃。” 他刚说完,302 宿舍的连麦申请就弹了出来。寸头男生举着个改装过的小烤箱,里面放着块发糕:“李老师!我们按你的方法做的,加了点葡萄干,特别好吃!我们还改了个迷你烤箱,能放在宿舍用,捐给山区的孩子们!”

搞笑又暖心的是,“银发学厨团” 的王爷爷连麦时,特意换上了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的中山装,镜头里传来老式收音机的沙沙声:“小李老师!我用铝饭盒蒸的发糕,你瞧瞧这蜂窝!” 老人颤巍巍捧起饭盒,里面的红枣发糕还冒着热气,“我把攒了半年的退休金都捐了,够孩子们吃一阵子!” 这时画外音传来老伴的嗔怪:“老头子,你把电视遥控器藏哪去了?” 弹幕瞬间被 “老两口太可爱了”“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刷屏。

下午三点,小杨老师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吃完发糕,正帮着打扫教室,还把剩下的发糕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周小雨把照片投在直播背景墙上,画面里的老人捧着发糕,笑得满脸皱纹,旁边的孩子正帮他们捶背。李伟看着照片,突然说:“等爱心厨房建好了,咱们组织一次‘云做饭’,让城里的孩子和山区的孩子一起做发糕,互相分享。”

沈亦舟点头:“好主意!我们还可以邀请张叔和小杨老师来直播,教大家做山区的特色菜,让更多人了解那里的生活。” 他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爱心厨房的施工进度图:“目前地基已经打好了,下周开始砌墙,预计下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在干净的厨房里做饭,不用再在砖头上垒灶台了。”

直播接近尾声时,在线人数定格在 1200 万,创下了 “烟火厨坊” 的新纪录。打赏界面的金色弹幕不断滚动,“理性旁观者” 刷了个嘉年华,留言:“之前误会了,以后会一直支持你们的公益。” 张桂芬大妈刷了 10 个火箭:“广场舞队凑了 5000 块,捐给爱心厨房买厨具!”302 宿舍的男生们刷了 20 个火箭:“我们捐了 100 个书包,印上‘山海同心’的 logo!”

李伟对着镜头,手里捧着块刚做好的发糕:“家人们,今天的直播快结束了。这道红糖发糕,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爱心的传递。从捐电饭煲到建爱心厨房,从教邪修菜到组织‘云做饭’,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吃上热饭,感受到温暖。”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昨天收到一位山区老师的私信,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吃热粥,哭着说‘原来饭可以这么暖’。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沈亦舟补充道:“接下来,我们会把爱心厨房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山区。目前已经有三个村子联系我们,希望能建爱心厨房,我们会用百万基金的剩余部分,加上大家的捐款,尽快落实。另外,我们还会组织‘爱心支教’活动,邀请有厨艺的粉丝一起去山区,教孩子们做家常菜。”

两人对着镜头深深鞠躬,弹幕里刷满 “支持”“期待爱心厨房”“我要报名支教”。周小雨举起手机,屏幕上是爱心地图,上面除了向阳小学的红圈,又多了三个蓝点,分别是附近的三个村子:“这些蓝点,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群等着热饭的孩子,也代表着大家的爱心。”

晚上七点,西南山区的夜幕已经落下。向阳小学的教室里还亮着灯,孩子们围着电饭煲,正在帮小杨老师清洗内胆。小琴把洗干净的内胆擦干,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老师,明天还能做发糕吗?” 小杨老师点头:“当然可以,李老师说,下次教我们做巧克力味的。”

教室外,老教师张叔蹲在地上,正用手机看 “烟火厨坊” 的直播回放。屏幕里李伟讲发糕做法的声音,混着山里的虫鸣,格外温馨。他掏出手机,给小杨老师发了条消息:“明天我把家里的枣树砍几枝,种在教室门口,明年就能结枣给孩子们做发糕了。”

物流仓库里,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捐赠物资。箱子里的保温杯、电饭煲堆得像小山,上面贴着孩子们的涂鸦贴纸。周小雨举着个快递盒跑过来:“李老师!沈师傅!这是‘理性旁观者’寄来的,里面是 2000 块现金,还有封信,说要加入我们的公益团队。”

李伟拆开信,里面的字迹很工整:“之前误会了你们,很抱歉。看到孩子们吃发糕的样子,我才明白,公益不是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后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帮更多孩子吃上热饭。” 信的末尾,画着个小小的电饭煲,旁边写着 “山海同心”。

窗外的月光洒在仓库里,照亮了堆在角落的爱心物资,也照亮了墙上 “烟火厨坊,爱心无界” 的标语。大家都知道,这场爱心接力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山区孩子需要帮助,还有更多的爱心菜需要教,还有更多的温暖需要传递。而那道电饭煲版红糖发糕的甜香,会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山巅的炊烟和屏幕后的热泪,紧紧连在一起,跨越山海,永不消散。

第二天清晨,向阳小学的教室门口,老教师张叔正在挖坑。小杨老师和孩子们帮着扶树苗,是从张叔家枣树上砍的枝。羊角辫妹妹把一块发糕放在坑边,说:“给枣树吃点甜的,明年就能结好多枣了。” 小琴蹲在旁边,用小手把土填进坑里,眼里满是期待。山风吹过,树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像在回应孩子们的期待。而在千里之外的 “烟火厨坊”,李伟和沈亦舟正在整理新的支教名单,上面有 “理性旁观者” 的名字,还有很多像他一样,被爱心打动的人。这场跨越山海的爱心传递,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