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失业后我成了做菜邪修,全网学疯 > 第28章 电饭煲杂粮粥与山村求助:直播间的爱心烟火

“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刚亮起,周小雨手里的平板就 “嗡” 地振动起来 —— 在线人数跳着涨到 820 万,比上次直播又多了 200 万,新增粉丝标签里 “社区志愿者”“乡村教师”“银发学厨团” 的比例占了三成。她举着平板凑到镜头前,屏幕上的弹幕像瀑布似的滚:“李老师快教新菜!”“刚从青海青稞田赶来,还没学会焖粥呢!”“求邪修版早餐,孩子上学赶时间!”

李伟正蹲在地上翻粉丝寄来的 “工具包裹”,从里面掏出个印着卡通熊的儿童电饭煲,容量只有两升,锅底还贴着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饿肚子” 的贴纸。他举着电饭煲对着镜头晃了晃:“家人们,今天教一道‘零失败电饭煲爱心杂粮粥’—— 不用泡豆子,不用看火,睡前放好食材,早上起来就能喝到热粥,老人小孩都适合,还能跟着咱一起做公益!”

沈亦舟已经把杂粮摆成小堆,小米、红豆、燕麦、红枣在白瓷盘里铺得五颜六色。他指尖捏起粒红豆,对着光看了看:“正统杂粮粥讲究‘五谷配比’,红豆要选颗粒饱满的,燕麦得用即食款才容易煮烂。” 话没说完,就被李伟塞过来的一把混合杂粮打断 —— 那是超市买的 “五谷杂粮包”,拆开就能用,连配比都省了。

李伟利落地撕开杂粮包,哗啦啦倒进电饭煲,塑料袋摩擦声混着谷物滚落的脆响。沈师傅别较真啦, 他边说边拧开水龙头,打工人哪有功夫挑豆子?这种混合装三块九毛九一袋,省时省力还便宜 —— 单买五种杂粮得花双倍价钱。 两汪清水漫过琥珀色的谷物小山,他抄起筷子快速搅动,溅起的水珠在锅壁凝成细亮的水痕,记住黄金比例 2:1,实在记不住就用手指量 —— 水位没过杂粮两指宽,煮出来的粥保准浓稠得挂勺。

【邪修实操第一步】李伟按下电饭煲的 “煮粥键”,又拍了拍锅体:“没有煮粥键就用‘煮饭键’,煮到跳闸后焖十分钟,再按一次煮饭键,两次下来豆子绝对烂。要是连电饭煲都没有,用保温杯也行 —— 开水冲杂粮,盖紧盖子焖四小时,早上起来就是温乎的粥,通勤路上都能喝。”

弹幕里立刻刷起 “保温杯党狂喜”“超市杂粮包已下单”,一个带着 “小学生美食监工” 标签的 Id “王小胖爱喝粥” 弹出:“李老师!我用儿童锅煮杂粮粥,煮糊了怎么办?锅底黑了还能吃吗?” 后面跟着个哭脸表情。李伟笑得直不起腰:“小胖别慌!把上面没糊的粥盛出来,加半勺白糖,照样好吃!下次煮的时候在锅底铺片生菜叶,就不容易糊了 —— 这是你张桂芬奶奶教我的招!”

张桂芬大妈的 Id 立刻弹出:“没错!我年轻时煮糊粥,就用生菜叶救场!小李老师快教怎么给粥加营养,我想做给社区的独居老人喝!” 她刚说完,屏幕上就弹出十几个 “社区志愿者” 的连麦申请,为首的是个穿红马甲的姑娘,背景是堆满米面油的社区仓库:“李老师!我们社区有 20 位独居老人,冬天不方便煮粥,想跟您学简单的方法,我们志愿者帮着做!”

李伟刚要答应,公屏突然被密集的红色感叹号弹幕刷屏。一个带着 “乡村教师”认证标签的 Id “大山里的小杨”,像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疯狂发送求助信息:“李老师!孩子们三天没吃热饭了!”连麦申请在滚动的评论区里如礁石般凸起,瞬间被热情的网友们顶到最前面。

接通的瞬间,刺骨寒意仿佛顺着网线扑面而来。镜头缓慢扫过漏风的教室,斑驳的墙皮如深秋枯叶层层剥落,几片泛黄的奖状在裂缝间摇摇欲坠。破碎的窗棂被透明塑料布勉强糊住,狂风灌进来时,塑料布发出凄厉的呜咽,裹挟着漫天雪粒扑进室内。

五六个孩子紧紧挤在掉漆的讲台前,褪色的薄棉袄洗得发白,补丁摞着补丁。他们冻得发紫的手指深深陷进铅笔杆里,每一笔都颤抖着在作业本上划出歪斜的字迹。其中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鼻尖结着薄霜,睫毛上凝着细小的冰碴,却仍固执地用冻僵的手临摹生字。

镜头突然剧烈晃动,转向墙角那座锈迹斑斑的煤炉。豁口的铝锅里,几粒杂粮在沸水中沉沉浮浮,清可见底的粥汤表面,倒映着孩子们瑟缩的身影。咕嘟咕嘟的冒泡声混着呼啸的风声,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格外刺耳。小杨老师突然入镜,她裹着磨破边的围巾,眼里泛着泪光:“这场暴雪封山三天了,存粮... 就剩这点粥了。”

李老师,沈老师,求求你们救救孩子们! 小杨老师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般沙哑,指甲深深掐进豁口的粗瓷碗沿,指节泛着青白。碗底沉着几粒干瘪糙米,蔫黄的野菜叶浸泡在结着薄油膜的冷粥里,随着她颤抖的手腕轻轻晃动。这是贵州深山区的向阳小学,教室四面漏风,连炭火都烧不起。孩子们天不亮就打着手电筒,踩着结霜的露水走两个钟头山路来上课,到现在连顿正经饭都吃不上。 她突然捂住嘴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细密血珠,却还在用袖口胡乱擦着通红的眼眶。有些孩子连苞谷碴子都没尝过滋味... 听说你们有百万公益基金,能不能... 能不能给孩子们送些杂粮,再添置几口熬粥的铁锅?

镜头缓缓扫过挤在斑驳土墙前的孩子们。十二三岁的少年脖颈处还沾着晨雾凝成的水珠,开裂的嘴唇翕动着却不敢出声;穿补丁棉衣的小姑娘攥着树枝在地上画电饭煲的形状,冻得发紫的指尖在泥土里留下歪扭的线条。角落里最小的羊角辫女孩踮着脚凑近屏幕,睫毛上还沾着泪珠,突然指着直播间里转动的小熊电饭煲,奶声奶气地问:老师,那个会唱歌的锅煮的粥,是不是比煤炉煮的香呀?

原本热闹的弹幕突然陷入死寂,紧接着被潮水般的爱心刷屏。心疼得喘不过气 我要捐钱 地址给我 的留言疯狂滚动,张桂芬大妈的语音条带着哭腔顶到最上方:丫头别着急!大妈这就组织广场舞队捐杂粮,我家囤了二十斤小米呢!明儿就给你们寄! 随后跳出的捐赠链接瞬间被点击破万,后台不断刷新的捐款数字在屏幕上跃动,像无数跳动的火苗,要将深山里的寒意彻底驱散。

李伟喉结剧烈滚动两下,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他颤抖着双手将儿童电饭煲举到镜头前,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小杨老师,这个锅先寄给你们! 他声音发颤,转身指向墙角堆着的纸箱,明天就安排人送三十斤杂粮,不够的咱用百万基金补!

沈亦舟修长的手指拂过瓷盘里五彩斑斓的杂粮,燕麦片与黑米在他掌心轻轻滑动:我们还会录教学视频教孩子们做杂粮粥。 他将儿童电饭煲内胆取出,演示着刻度线,这种迷你锅自带防干烧功能,比煤炉安全十倍。 说到这里,他忽然从白大褂口袋掏出个小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食谱,正统粥品讲究

养人 ,小米配山药最养胃,红豆得提前泡发才能补血。 他指尖点过笔记本上的备注,给孩子们熬粥得用破壁机打碎食材,出锅前加两颗去核红枣,既能提味又不用担心卡喉咙。

沈亦舟指尖轻点操作台,目光透过镜头满是关切:给山村孩子准备杂粮粥有三个关键点 —— 第一,避免带硬壳的食材,像薏米仁这种,存在呛噎风险;第二,豆子提前煮至软烂,直接入锅焖煮能节省一半时间;最后,选 1.2 升迷你电饭煲,刚好够一个班级分食,功率小用起来更安全。

302 宿舍的弹幕瞬间被 我们捐电饭煲 刷屏,金属碰撞声从画面外传来。寸头男生抱着改装后的电煮锅挤进镜头,锃亮的限流装置在直播灯下泛着蓝光:李老师!我们参照实验室标准改的,过载自动断电,山区电压不稳也能用!二十个定制款明早发往县城! 这时外卖骑手阿杰的账号突然置顶弹幕,定位显示在冷链物流中心:向阳站点全员响应!五十袋当季杂粮已装车,带溯源码的有机货,冷链专车明天直达村口!

职场白领阿凯的连麦申请突然弹出,画面里公司茶水间热闹非凡。几个同事正手脚麻利地往纸箱里装填即食杂粮包,阿凯举着手机兴奋喊道:李老师!我们公司 200 多名员工自发组织,凑了整整 500 袋杂粮,还准备了 100 个定制保温杯! 他特意举起一个印着 好好学习,天天喝粥 字样的保温杯,杯身圆润的弧度映着暖黄灯光:这保温杯能持续保温 12 小时,保证山里孩子们早上装的粥,到中午还是热乎乎的!

搞笑的是,“银发学厨团” 的王爷爷连麦时,手里举着个搪瓷缸,里面装着刚煮好的杂粮粥,上面还飘着颗大白兔奶糖:“小李老师!我按你说的用保温杯焖的粥,加了颗糖,可甜了!我捐 100 斤红枣,给孩子们补气血!” 镜头里,王爷爷的孙子正帮着打包红枣,不小心把糖罐碰倒,糖块撒了一地,祖孙俩蹲在地上捡糖,引得弹幕笑中带泪:“王爷爷太可爱了!”“这才是爱心的样子!”

李伟一边登记捐赠信息,一边继续教粥的改良版:“家人们要是想给孩子加营养,煮的时候打个鸡蛋进去,搅成蛋花,不用额外放盐,红枣的甜味刚好。要是给老人喝,就把杂粮打成粉,煮成米糊,好消化。” 他说着,从抽屉里掏出个粉丝寄的 “迷你打粉机”,插上电,把杂粮倒进去,“这玩意儿几十块钱,比破壁机便宜,打出来的粉细得能过筛,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沈亦舟则在旁边计算用量:“一个孩子每天喝一碗粥,200 个孩子一天要 10 斤杂粮,一个月就是 300 斤,加上电饭煲、保温杯,初步预算 5 万块,从百万基金里出,剩下的基金还能帮村里建个小厨房。” 他刚说完,周小雨就举着手机跑过来:“小杨老师发来了地址,还有村里的照片,他们连像样的灶台都没有,只能用三块石头架锅煮!”

直播间的爱心热潮呈燎原之势疯狂蔓延。打赏界面的金色弹幕不断刷屏,成箱成车的物资捐赠信息在留言区堆叠成山,更有不少网友主动请缨奔赴山村支教帮扶。就在这时,一个顶着 建筑师 认证徽章的 Id设计狮老林 突然在弹幕中炸开:李老师!我捐一套全流程厨房设计方案!把煤炉全换成智能电饭煲,从电路改造到台面布局都包了,保证给孩子们建个安全卫生的

梦想厨房

李伟突然想起什么,从柜子里翻出决赛时用的 “分层焖烧杯”:“小杨老师,这个杯子也寄给你们,能同时焖粥和蒸鸡蛋,孩子们一顿能吃两样。” 他对着镜头说,“家人们,咱这‘爱心粥计划’不光送物资,还教孩子们做粥,等厨房建好了,咱开直播教他们做邪修版杂粮粥,让他们自己也能煮出热乎饭!”

弹幕里刷起 “邪修爱心课堂”“期待山村直播”,王小胖的留言特别显眼:“李老师!我要给羊角辫妹妹寄我的儿童锅,还要教她煮不糊的粥!” 后面跟着个加油的表情。张桂芬大妈也留言:“广场舞队明天就去采购,争取下周把第一批物资送过去,我跟孩子们说好了,要跳《粥暖人心》给他们看!”

直播临近尾声,李伟挺直脊背,肩膀绷得笔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身后 “烟火厨坊” 的木质牌匾。沈亦舟则轻轻按住他微微颤抖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同样坚定的光芒。

镜头前,李伟深吸一口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家人们,今天这场直播,我们收到了 128 万的善款,这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大家沉甸甸的爱。” 他哽咽着,伸手抹了把眼角的泪水,“还记得那个在寒风中捧着冷馒头的小女孩吗?还记得那个为了省钱只吃泡面的农民工大哥吗?我们‘爱心粥计划’,就是要让这些在生活中艰难跋涉的人,每天都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杂粮粥。”

沈亦舟接过话茬,目光温柔而坚定:“从下周开始,我们会在三个城市设立爱心粥点,免费为环卫工人、流浪者、孤寡老人提供早餐。每一笔支出,每一碗粥的去向,都会详细记录,在直播间实时公开。我们承诺,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接受所有人的监督。”

两人并肩而立,郑重地对着镜头深深鞠躬,额头几乎触到胸前。李伟抬起头,声音铿锵有力:“教大家做‘邪修菜’,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厨房里找到生活的乐趣,吃上营养美味的饭菜;做公益,则是想让这份温暖传递得更远。‘烟火厨坊’的初心,永远是让人间充满爱与烟火气,这个承诺,我们说到做到!”

沈亦舟补充道:“后续我们还会开展‘爱心厨房进山区’活动,手把手教留守老人和儿童做饭。欢迎家人们持续关注,和我们一起,把这份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李伟的手指轻轻叩击着古朴的檀木桌,目光扫过弹幕里不断跳动的爱心图标,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弧度:最近收到很多山村老师私信,说孩子们早餐总对付着吃。 他拿起手边的保温杯晃了晃,金属外壳折射出细碎的光,这个大家家里都有吧?明早六点半,我教大家做‘保温杯版鸡蛋羹’—— 不用开火,搅一搅焖半小时,软糯嫩滑还补钙。 说着,他将提前准备好的保温桶抱到镜头前,桶身贴着歪歪扭扭的感谢便签,上周教的焖烧杯粥,已经有学校反馈说孩子们吃得可香了。 直播间的 bGm 适时切换成轻快的钢琴曲,他微微俯身,眼里盛满真诚:屏幕前的各位才是这场爱心接力的主角,不管是食材建议还是教学方式,评论区随时等你们。咱们就像熬粥一样,慢慢添柴加火,把这团温暖的烟火气,一直烧到大山深处的每个灶台。

关掉直播后的工作室依旧飘着杂粮的焦香,周小雨戴着圆框眼镜,指尖在电子清单上快速滑动。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她睫毛上的细小汗珠,307 台电饭煲、2186 斤五谷杂粮的数字不断跳动,旁边堆叠的纸箱里,印着卡通图案的保温杯整齐排列,打粉机的泡沫包装在月光下泛着银边。最上层的纸箱里,十几本手写食谱用红丝带捆扎,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花标本,不知是哪位粉丝夹进去的心意。

李伟跪在地板上,将儿童电饭煲裹进柔软的珍珠棉,动作轻得像在包裹易碎的星星。蓝色便利贴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末尾还画了个戴着厨师帽的小太阳。他转身翻开皮质笔记本,钢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爱心粥计划进度 下方,原本的三项任务旁多出了备注:物资采购栏贴着张超市小票,厨房设计页夹着几张手绘的灶台草图,连 直播教学 后面都贴着便签 ——记得准备防烫手套演示。笔记本扉页不知何时被周小雨贴了张拍立得,画面里三人举着锅铲比耶,背景是蒸腾的热气。

月光顺着百叶窗的缝隙流淌,在操作台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百万基金证书边角卷起,露出底下压着的几张明信片,都是粉丝寄来的家乡风景照。李伟突然掀开窗帘,窗外梧桐叶在风里沙沙作响:等开春油菜花开的时候,咱们带孩子们去看梯田。教他们把青稞磨成粉,掺着野花熬成甜粥。 他说话时睫毛扑闪,像振翅的蝴蝶。沈亦舟用钢笔敲了敲笔记本上的简笔画,粥碗旁不知何时多出几颗歪歪扭扭的红枣:还要教他们用木勺画圈搅拌,这样锅底才不会结焦。

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对话,周小雨举着手机冲进来,屏幕里小杨老师的视频正在播放。画面剧烈晃动,二十几个孩子挤在土坯房门口,煤炉上的铁锅咕嘟冒泡。羊角辫妹妹踮着脚,手里攥着的画纸被汗浸出褶皱 —— 那只卡通小熊锅戴着皇冠,锅盖上还飘着彩虹色的蒸汽,旁边的铅笔字被反复描粗:李老师的锅锅,会变魔法! 镜头突然拉近,孩子们举着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的电饭煲,最调皮的男孩鼻尖沾着煤灰,却笑得露出豁牙。

直播间后台的捐赠提醒声此起彼伏,像永不熄灭的萤火。有张汇款单备注栏写着 老知青的谢礼,汇款人地址是东北林场;某个匿名账户每次只捐 5.2 元,备注永远是 给小朋友买糖;甚至还有小学生寄来装满硬币的饼干盒,铁盒上贴着歪歪扭扭的便签:我的小猪银行。这些带着体温的善意,正顺着网线翻山越岭,将 烟火厨坊 的灯火,一盏接一盏地点亮在深山的每个角落。此刻在仓库深处,贴着

标签的纸箱已经码放整齐,封箱带上印着的卡通粥碗 logo,正等待黎明时分的启程。

作者有话说:从出租屋直播间到贵州深山的教室,从电饭煲、保温杯到正在砌墙的爱心厨房,这本书写的从来不是 “厨神传奇”,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懂的 “烟火哲学”:最好的味道,是让冻红手指的孩子喝上热粥;最大的善意,是把 “我会的” 变成 “帮你的”。当你跟着学一道 “邪修菜” 时,可能正在帮某个山区孩子多攒一颗红枣的钱;当你在弹幕里刷一句 “加油” 时,或许正让某个支教老师多一分坚持的勇气。

如果你也喜欢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暖,如果你相信 “小事也能聚成大爱”,这本书会让你明白:所谓 “邪修厨艺”,修的是生活的智慧;所谓 “全民公益”,做的是人心的联结。而那道跨越山海的红糖发糕,不过是个开始 —— 接下来,还有更多热饭要煮,更多温暖要传递,更多普通人要一起,把烟火气里的爱,送到更远的地方。希望能多多支持这本书帮忙推荐一下!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