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岩山脉巢穴的毁灭,如同一块投入粘稠泥潭的巨石,在短时间内激起了剧烈的涟漪,随后便迅速陷入了更深的死寂。
模仿者势力的活动仿佛被瞬间斩断了一根主要的触手,针对磐石基地的渗透和骚扰戛然而止。基地外围再也检测不到那种熟悉的、混合着生物与机械特征的恶意能量波动。持续多日的内部恐慌,随着看不见的威胁消失而逐渐平息。
然而,陈远并未感到丝毫放松。
“它们只是暂时退缩了,不是被根除了。”指挥室内,他对着核心成员们说道,目光扫过全息地图上依旧被迷雾笼罩的广大区域,“我们摧毁了一个重要的兵工厂,但以它们展现出的技术模仿和进化能力,很难相信这是唯一的据点。”
李明显然也持相同看法,他调出一组能量衰减模型:“根据巢穴崩溃时的能量逸散模式分析,其核心控制系统在最后时刻似乎尝试进行过一次短促、高强度的定向信号广播。虽然我们成功干扰了大部分,但无法确定是否有极少量的信息碎片被发送出去。”
这意味着,模仿者背后的主导者,很可能已经知晓了巢穴被毁以及磐石基地所使用的手段。下一次遭遇,对方必然会有所防备。
“我们需要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加速发展。”苏婉儿总结道,“‘基石’数据库里的生态农业和工业体系蓝图,必须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基地的工作重心,开始从纯粹的军事防御,向更深层次的文明重建倾斜。
在李德的工坊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基于“基石”蓝图的地下生态农场开始动工。利用回收的材料和新型合金,构建起多层立体栽培架,模拟自然光照和循环水系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迈向食物自给自足的关键一步。
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基础工业的升级上。小型的高炉被重建,利用“基石”提供的更高效的冶金技术,熔炼出质量更好的钢材。李明的团队则开始尝试复制一些“基石”数据库中的基础精密加工设备,为将来制造更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
陈远本人则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对“诺亚”与“基石”两大数据库的融合与理解上。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更开始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尝试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技术概念,与当前废土的现实条件相结合,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属于磐石基地自己的科技攀升路线。
他的雷霆之力在这种深度思考和知识融合中,似乎也变得更加凝练和内敛,少了几分狂暴,多了几分掌控与洞察。
期间,与三支远征队的联络也断断续续地传来了一些消息。
西南山区小队找到了一处易守难攻的峡谷,附近有干净的水源和可食用的变异植物,已经开始建立初步的前哨站。
东北森林小队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和凶猛的新型变异生物,损失了两人,但最终找到了一片相对安全的林间空地,正在艰难地搭建庇护所。
而前往正南平原的小队,则传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消息——他们在穿越一片广袤的辐射废土时,发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迁徙痕迹,并非人类,也不是已知的变异兽群,痕迹杂乱而庞大,指向南方更深处,带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远方的回响,并非都是好消息。废土的广袤与危险,远超想象。
数月时间在忙碌与警惕中悄然流逝。磐石基地如同一个缓慢而坚定愈合并生长着的生命体,围墙更加坚固,内部出现了久违的、真正意义上的农田和作坊,居民的脸上也逐渐多了些对未来的期盼,而不仅仅是生存的麻木。
直到一个清晨,负责监控外部信号的通讯员带来了一个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的消息。
“首领!收到一个来源极其遥远、信号格式完全陌生的广播!正在重复播放……内容……是关于‘联盟’和‘抵抗’的邀请?”
陈远快步走到通讯台前,屏幕上显示着一串复杂而稳定的信号波纹,其编码方式与“观察者”、模仿者乃至“记录者”都截然不同。破译出的文字信息简短而清晰:
【致所有幸存的人类据点:这里是‘黎明之城’。我们已观测到‘清理者’活动的异常加剧。为应对共同的威胁,我们倡议建立人类抵抗联盟。如有意,可循此信号坐标汇合。重复,这里是‘黎明之城’……】
信息后面,附带着一个极其遥远的坐标,位于大陆的另一端,一片被称为“枯萎走廊”的死亡地带之后。
“黎明之城”?人类抵抗联盟?
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是希望伸出的援手,还是另一个未知的陷阱?
陈远凝视着那个遥远的坐标,陷入了长久的沉思。磐石基地的命运,似乎即将与更广阔的世界,产生不可预测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