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雪小队传回的情报,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磐石基地内部激起了新的波澜。水下突袭——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成为了当前最具可行性的选项。
李德林带着工坊里最得力的弟子,几乎住进了新建的“特种装备车间”。车间中央,一个流线型的金属壳体已初具雏形,外壳使用的新型合金在灯光下泛着暗哑的光泽。老工匠围着壳体敲敲打打,不时与负责动力系统的弟子激烈讨论。
“电推叶片的角度必须再调整3度!我们要的是静音,不是速度!”
“密封舱的耐压测试必须做到理论值的百分之一百二十!深海的压力可不是开玩笑的!”
与此同时,李明的实验室里,各种能量回路和爆炸模型在全息投影上快速组合、模拟。他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在水下稳定航行、抵达目标后能垂直向上穿透至少二十米厚重基础、并在节点能量核心附近精确起爆的特殊弹头。
“常规炸药不行,冲击波会被水体吸收大半……必须使用聚能装药,结合能量侵彻技术……”李明一边自言自语,一边飞快地调整着参数,“引信系统必须万无一失,既要保证运输安全,又要确保在预定位置可靠起爆……”
陈远则将自己关在静室,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识海中的“诺亚”数据库进行深度交互。他需要寻找关于水下潜航器控制、深海环境应对、以及规避声呐探测的相关知识碎片,并将其与李德林、李明的实际设计进行印证和优化。偶尔,他指尖会跳跃起一丝极其凝练的电弧,模拟着水下能量传导的可能路径。
整个基地的资源都在向这个绝密项目倾斜。苏婉儿顶着巨大的压力,协调着物资和人力,确保研发不受干扰,同时还要维持基地表面的正常运转,麻痹可能存在的窥探。
半个月后,孙晓雪小队带回了更关键的信息。他们冒险进行了数次抵近侦察,甚至派出了微型水下机器人进行初步探测。
“……节点基座深入海床,但并非毫无缝隙。在其东南侧下方,有一条旧时代的排水涵洞,部分坍塌,但仍有通道可以靠近至基座百米范围内。该区域防御相对稀疏,巡逻单位经过的间隔时间约为三十分钟……”
这条涵洞,成为了计划中唯一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通道。
得到了确切数据,李德林和李明的研发进度骤然加快。又过了十天,第一台代号“深渊鲛”的水下潜航器原型和两枚“破城锥”特种弹头,在绝密仓库内组装完成。
“深渊鲛”长约六米,形似一枚粗壮的鱼雷,通体漆黑,表面覆盖着吸波和吸音材料。内部空间狭窄,仅能容纳两名乘员和一些必要设备。动力系统采用高效电推,噪音极低。导航系统结合了惯性导航和被动声呐,确保在强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航向。
“破城锥”弹头则更加精密,前端是特制的超高速钻头,内部是聚能装药和能量侵彻核心,尾部有小型推进器,用于最后的垂直上升阶段。
行动人选成为了最后的问题。这无疑是一次九死一生的任务。
“我带队。”陈远没有任何犹豫。他对能量的掌控和“诺亚”数据库的理解,是任务成功的关键保障,尤其是在水下这种复杂环境。
“我和你一起去。”赵刚站了出来,他伤愈后实力更胜往昔,“水里使不上劲,但真到了要硬碰硬的时候,我的【力量爆发】还能顶用!”
陈远看着赵刚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赵刚的勇猛和可靠,是水下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孙晓雪负责外围接应和情报支援,李明和李德林则作为技术后盾,随时提供远程指导。
行动前夜,陈远和赵刚在仓库内,最后一次熟悉“深渊鲛”的操作和“破城锥”的启动流程。幽暗的灯光下,冰冷的金属壳体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老赵,这次不比陆地。”陈远沉声道,“水下情况复杂,一切听我指令。”
“明白,首领。”赵刚咧嘴一笑,拍了拍坚实的舱壁,“这铁家伙,比变异鲸鱼可结实多了!”
第二天,月黑风高。基地东南侧一处隐蔽的河口,“深渊鲛”被悄无声息地放入水中,很快便消失在浑浊的波涛之下。
陈远和赵刚挤在狭窄的舱室内,只有仪表盘上幽蓝的光芒映照着他们凝重的脸庞。潜航器如同真正的深海猎食者,沿着预设航线,向着远方的东部节点,开始了无声的潜行。
上方是敌人的森严壁垒,下方是黑暗的未知深渊。承载着基地命运的铁棺,正驶向决定生死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