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四合院:京门地下世界 > 第26章 潘家园初探捡漏,眼花缭乱辨赝品

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没散尽,陈默就跟着金牙挤上了去潘家园的公交车。车座上沾着早起的寒气,他攥着兜里爷爷留下的放大镜,牛角镜柄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指尖却因紧张泛着凉——这是他第一次来潘家园,之前只听金牙说过,这里是老物件的“江湖”,既有能让人一夜暴富的珍品,也有能以假乱真的赝品,全看有没有识货的眼力,更得有“沉住气”的本事。

下了车,潘家园的热闹像潮水般扑面而来。摊位沿着碎石小路排得满满当当,蓝布、红布铺就的摊位上,青铜器泛着绿锈,玉器透着光,瓷瓶、字画、旧钱币堆得像小山,连路边的树根下都摆着几串“老佛珠”。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刚收的清代青花,错过就没了!”“老和田玉牌子,保真保老!”买主们蹲在摊位前,有的拿着放大镜细瞅,有的跟摊主低声砍价,声音混在一起,吵得人耳朵发涨,却也透着股鲜活的烟火气。

金牙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压低声音说:“别乱看,先跟着我学‘扫摊’。眼要尖,重点看物件的包浆、工痕,嘴要严,就算看出真假也别吭声,别让人看出你是新手——这里的‘老油条’多着呢,专坑毛躁的年轻人。”

陈默点点头,把腰杆悄悄挺直,跟在金牙身后,目光像探照灯似的扫过摊位上的物件。最前排的摊位摆着不少“古玉”,有的雕着龙凤呈祥,有的刻着山水人物,颜色鲜亮得晃眼,红沁、黄沁堆得满满当当。他想起爷爷书里写的“老玉沁色自然,如流水漫过石头”,悄悄掏出放大镜凑过去——一块号称“汉代和田玉璧”的物件,表面的黄沁像刷上去的油漆,边缘还挂着点未干的黏腻感,用指甲轻轻一划,指尖竟沾了点淡黄色粉末。“是假的,酸泡染色后没清理干净。”他在心里默念,刚想收回手,抬头时正好对上摊主的眼神。那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立刻堆起笑凑过来:“小伙子懂行啊?这可是我从乡下老农手里收的,正经汉代老物件,别人我都要三千,你要是真心要,两千块给你,不赚你钱!”

金牙连忙从后面拉了拉陈默的胳膊,笑着打圆场:“老爷子您别见怪,孩子刚学认东西,随便瞎看呢,哪懂什么行。”说完就半拉半拽地带着陈默往前走,走远了才低声训他:“跟你说别露声色,你倒好,眼神都快把‘假的’写脸上了!这里的摊主精着呢,你一露内行相,要么坐地起价,要么拿更假的东西糊弄你,到时候想脱身都难。”

陈默脸一红,连忙把放大镜揣回兜里,心里暗暗记下这个教训。跟着金牙又走了半个多小时,越看心里越发虚——有的瓷瓶底部印着“康熙年制”的落款,可釉色发僵,像蒙着一层塑料膜,纹路也没老瓷该有的温润光泽;有的字画题着“郑板桥”的名,墨色却透着股新墨的腥气,纸页也没有自然老化的黄斑,反而泛着人工做旧的焦褐色;还有些“老铜器”,表面的绿锈一抠就掉,露出里面亮晶晶的新铜色。他忽然明白,潘家园的“漏”不是那么好捡的,大部分摊位上的物件,连他这个刚入门的新手都能看出破绽,更别说那些天天泡在这里的行家了——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像珍品”的东西,十有**是精心做的赝品,专等抱着“捡大漏”心思的人上钩。

“别灰心,好东西都藏在后面,不会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金牙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放缓脚步,带着他往市场深处走。那里的摊位少了些喧闹,摊主多是搬个小马扎坐着喝茶,摊位上的物件也摆得更规整,没有前排那么“花里胡哨”。走到一个角落的摊位前,金牙忽然停下脚步,目光在一堆旧铜器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个灰扑扑的物件上——那是个巴掌大的铜香炉,表面生了层深浅不一的绿锈,边缘还磕掉了一小块,混在铜壶、铜锁里,毫不起眼,像块没人要的废铜。

陈默也凑了过去,蹲下身,小心地拿起香炉。入手沉甸甸的,铜壁比他想象中厚,表面的绿锈不是那种均匀的“假锈”,而是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还带着点黑色的包浆,像是常年被人握在手里盘玩留下的痕迹。他悄悄掏出放大镜,对着炉身的缠枝纹细看——纹路刻得不算精致,甚至有些地方还歪歪扭扭,但刻痕深处的铜色发黑,没有现代机器雕刻的平滑反光,反而带着手工刻刀“走刀”时的细微崩口。他又翻到香炉底部,没有任何落款,却有一圈淡淡的圆形痕迹,金牙之前跟他说过,这是老香炉常年放在案几上,被磨出来的“使用痕”,比落款还难造假。

“这香炉怎么卖?”金牙也蹲了下来,拿起香炉随意地掂量了一下,语气里听不出在意。摊主是个中年男人,喝了口手里的搪瓷缸,慢悠悠地说:“老物件,从乡下收来的,五百块。”

“太贵了吧?”金牙把香炉放回摊位上,手指在其他铜器上划了划,“这玩意儿没落款,看着也普通,就是个民用的小炉子,两百块怎么样?我回去当个摆设,也不算亏。”

摊主皱了皱眉,拿起香炉看了看,又看了看陈默和金牙,想了想说:“最低三百,少了不卖。这炉子看着不起眼,却是真铜实料的老东西,我收的时候都花了两百多,总不能让我亏本吧?”

陈默在旁边听着,心里飞快盘算——这香炉的包浆、工痕、使用痕都像真的,就算不是什么名家款,也是清代中期的民用老货,金牙之前带他看过类似的,转手至少能卖五六百,三百块买下来,稳赚不亏。他刚想开口帮腔,金牙却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他,递过来一个“别说话”的眼神。

“行吧,三百就三百,我也是看着它实在,回去给孩子练手用。”金牙掏出三张一百的递过去,接过香炉揣进随身的帆布包,拉着陈默转身就走。走出没几步,陈默就忍不住压低声音问:“金叔,这香炉真是老的吧?我看那包浆和刻痕都挺自然的。”

金牙笑了笑,从包里拿出香炉递给陈默:“算你小子有点眼力,没白教你。这是清代中期的民用铜炉,虽然不是什么珍品,却也是实打实的老货。”他指着香炉边缘的磕痕,“你看这里,老铜器的磕痕边缘会有‘包浆过渡’,假的磕痕是新茬,一对比就出来了。潘家园的漏,就藏在这种不起眼的地方——要是一眼就能看出好,早就被行家抢了,轮不到咱们。”

陈默捧着香炉,指尖触到冰凉的铜壁,又摸了摸边缘的磕痕,心里既兴奋又后怕——刚才要是他贸然开口,说不定摊主就会看出他们的诚意,临时涨价;要是他没记住金牙教的“磕痕辨真假”,也会错过这次捡漏的机会。他抬头看向满市场的摊位,刚才还觉得眼花缭乱的物件,此刻忽然变得清晰了些——辨赝品的过程,也是练眼力、磨心性的过程,只有看过足够多的假货,摸清了造假的套路,才能在一堆杂物里,认出真正的老物件;也只有沉得住气,不被“捡大漏”的心思冲昏头,才能抓住真正的机会。

走到市场门口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阳光洒在摊位的布面上,映得那些玉器、瓷瓶亮晶晶的。金牙拍了拍陈默的肩膀:“今天没白来,你不仅见了世面,还学会了‘藏拙’和‘辨真’,比上次收玉佩时稳多了。”陈默点点头,把香炉小心地放进自己的包里,又摸了摸兜里的放大镜——爷爷留下的这枚放大镜,今天帮他辨出了好几件赝品,也见证了他第一次在潘家园捡漏。他忽然觉得,这条路虽然满是陷阱和小人,却也藏着实实在在的机会,只要他守住“辨真识假”的本事,守住不贪不躁的心思,总能走得稳一点,离“救奶奶、守家业”的目标,再近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