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岐山大师心中暗凛。
看来密藏一脉,近年确有崛起之势!
“此次盂兰法会,为期七日。”
“前三日由老衲讲经说法,中间两日供诸僧辩经明理,第六日切磋佛力修为,最后一日共议世间大事。”岐山大师清了清嗓音,声音洪亮地宣布流程。
众人听罢,纷纷效仿大师姿态,盘膝端坐,神情肃穆。
便是祁长治等人,也收起闲适,正襟危坐。
毕竟岐山大师乃佛门泰斗,其所讲之法,字字珠玑,闻者受益无穷。
这几日之中,或许真有人能在此顿悟大道!
待众人坐定,岐山大师便徐徐启唇,开始说法。
放眼望去,此时席地而坐的僧俗信众,从殿内一直延展至殿外广场,粗略估算,不下千余人。
场面恢弘,令人心生敬畏。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光阴易逝,生命渐消,如同涸泽之鱼,何来欢愉?大众应当精进不懈,如救头燃,常思无常,切莫放逸……”
当此之时。
岐山大师端坐于蒲团之上,唇齿开合,诵出无上妙法,言语间似有金莲飘落,梵音流转。
刹那间,整座瓦山仿佛被佛光笼罩,空中回荡起阵阵天籁般的诵经声。
那声音浑厚平和,绵延不绝,纵使身处百里之外,亦能清晰入耳,心神为之一净。
每吐一字,岐山大师周身便明亮一分,佛光愈盛,恍若真佛降世,慈悲庄严。
不止如此,山中飞鸟走兽皆伏地聆听,连风也静了,草木为之低首,万物似在恭迎圣音。
而在瓦山脚下的城池里,寻常百姓闻得这虚空中的梵唱与佛陀虚影显现,顿觉烦忧尽消,五脏六腑如沐清泉,心头一片澄明。
不由自主地,众人合掌默念:“愿岐山大师护佑!”
却不知,只因这一念诚心,一语皈依,他们每人竟悄然延寿五六载之久!
【叮,检测宿主聆听岐山大师讲经说法,阅历值 !当前总阅历值已达二百一十八万!】
祁长治耳边响起系统的提示音,但他神色不动,心中早已超然于这些外物之外。
三万阅历值,如今不过浮尘微末,引不起他半分波澜。
真正让他动容的,是岐山大师所讲佛法中的深意。
虽未皈依佛门,可祁长治修的是万道兼容之路,诸法皆可为镜。
此刻细品禅机,竟觉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他不由得想起前些时日所悟的情爱之力。
离枯大师曾言:情非一途,爱有千相。
并非仅限男女私情,亲情、仁心、悲悯、守护,皆是情之所系,爱之所生。
此理祁长治早有所会,而今听岐山大师开示心性本源,冥冥之中,又似有一层迷雾被拨开。
原来,情爱之力与灵愿之念,皆属天地间无形却真实存在的伟力。
无所谓高下尊卑,正如阴阳互济、万物相生,自有其平衡之道。
念至此处,他心头豁然开朗,心境再进一步,返璞归真,宛如秋水无痕。
就在这一瞬,他的精气神与天地隐隐共鸣,仿佛融为一体。
头顶上方,忽然有三朵光华流转的莲花次第升起,氤氲瑞气缭绕周身,衬得他恍若凌虚御风的仙人,不染尘俗。
“三花聚顶?!”
“那是……长治剑仙,竟真的三花聚顶了?”
“古籍有载,唯有精、气、神三者圆融无碍,达混元合一之境,方可见此异象!”
“便是许多天人境界的大能,一生也难触此门槛!”
“这祁长治……天赋简直骇人听闻!”
异象突现,四下哗然。
众人纷纷抬头仰望,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眼前所见。
三花聚顶,本是传说中才有的境界征兆,今日竟活生生出现在众人面前,如何不让人心神震荡?
然而,站在祁长治身旁的李寒依,只是微微一笑,神情淡然,似早已预料。
李慢慢亦是如此,负手而立,目光温和地看着一切,仿佛这只是顺理成章之事。
毕竟,从祁长治踏入修行之路以来,哪一步不是打破常规、颠覆认知?这般奇景落在他身上,反倒显得理所当然。
可眼下情形,却让佛门处境颇为尴尬。
此时正值盂兰佛会,乃佛门一年一度的盛典,万众朝礼,诸僧云集。
按常理,若有人在此盛会中顿悟大道,应是佛子居先,以彰佛法无边。
谁知,竟是一个外道武修,在佛陀宣讲之际,率先参透玄机,更展现出“三花聚顶”这等旷世奇象!
一时之间,众多佛门弟子面面相觑,羞愧难当,如芒刺在背。
前方高台之上,岐山大师依旧闭目**,对外界变故似无所察。
实则内心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他何等修为,一眼便看出——祁长治根骨非凡,慧根深厚,与佛有缘。
可惜,误入武途,执剑而非持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