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部在北方成功建立起玻璃厂,紫禁城迎来了一番全新的景象。
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将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玻璃,精心安装进紫禁城重点房间的窗棂之中,再挂上精致的窗帘。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新换上的玻璃窗,洒在乾清宫的地面时,崇祯皇帝不禁眼前一亮。
以往,窗纸虽能勉强遮风挡寒,却总让室内显得昏暗,光线透进来总是朦朦胧胧。
而此刻,阳光毫无阻碍地倾泻而入,整个宫殿瞬间亮堂起来,每一处角落都被照亮,那种明亮而温暖的感觉,让崇祯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他惊喜地走到窗前,再次触摸着这光滑的玻璃,感受着窗外的寒冷与窗内温暖的鲜明对比。
寒风被玻璃牢牢阻挡在外,却丝毫不影响视线,宫外的雪景清晰可见,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如此好物,真是前所未闻!”崇祯不禁赞叹道。
而后宫的妃子们,也纷纷为这玻璃窗带来的改变而欣喜不已。
翊坤宫内,妃子们围聚在窗前,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雪景,一边轻抚着玻璃,啧啧称奇。
“以往冬日,窗纸总是被风吹得呼呼作响,还透着冷风,这屋内总觉得阴冷。如今换上这玻璃,既安静又暖和,实在是太好了。”一位妃子笑意盈盈地说道。
另一位妃子轻轻拉动着新装上的窗帘,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下一道道柔和的光线,给室内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氛围。
“这窗帘也极为巧妙,放下可保私密,拉开又能尽享阳光美景,实在是贴心的设计。”
妃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这玻璃窗和窗帘的夸赞声此起彼伏。
一时间,紫禁城的重点房间里,处处洋溢着对这新奇事物的赞叹与喜爱。
而崇祯皇帝也深知,这又是李默为宫廷生活带来的一次美妙变革,不仅提升了宫中众人的生活品质,更让他对未来的革新与发展,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在李默的大力推动下,南直隶那套蓬勃发展的工业体系,如同春风拂过大地,正有条不紊地在北方复制开来。
这种革新是自上而下的传播,犹如一场盛大的变革风暴,迅速席卷整个大明。
自从紫禁城换上明亮又保暖的玻璃窗后,这股追求舒适与先进的热潮,便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瞬间在大明各地掀起了安装玻璃窗的风尚。
明国二七九年二月初,春寒料峭,李默的内阁值房里炭火熊熊,却烘不热众人脸上那严肃且专注的神情。
内阁次辅史可法、军部张煌言、财政部季礼和工部薄钰围坐在一起,一场攸关大明命运的重要会议拉开帷幕。
张煌言率先打破沉默,他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且坚定地开始汇报:“诸位,先来说说草原军团。去年冬季,马世耀和李定国两位将军巧妙利用草原恶劣天气,以粮食为饵,从喀尔喀部落招募或交换到蒙古骑兵五千人。
同时,鄂尔多斯部深明大义,提供三千骑兵交由咱们忠勇军进行装备与训练。如今,草原兵团已壮大至两万八千骑兵。这些骑兵常年在草原驰骋,骑术精湛,加以我军的装备和训练,必能在战场上发挥奇效。”
稍作停顿,张煌言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天津港那边,马六将军率领两万忠勇军已完成装备更换,此刻正在海上进行适应性训练。将士们热情高涨,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毫不畏惧。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他们定能熟练驾驭新装备,成为海上劲旅。”
“还有宋铁将军的第一军团,六万人已结束集训,各项训练指标均达到预期,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做战前准备。从武器的调试到战术的反复推演,每个环节都严谨有序,只等一声令下,便可奔赴战场。”
张煌言汇报完毕,坐回位置,目光沉稳地看着李默。
李默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诸位,去年咱们定下向退至山海关内清军发起作战的计划,如今看来,各方面准备工作进展良好。草原军团的扩充,无疑为我们增添了一支精锐的骑兵力量。
但要注意,不同部落骑兵融入我军,需加强管理与磨合,让他们与我军将士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天津港马六部的海上训练至关重要。清军虽在陆上势力庞大,但海上力量相对薄弱,若我们能掌控制海权,便能在作战中占据主动,对清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海况和突发情况,确保训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李默神色凝重,将目光转向众人,接着说道:“宋铁将军的第一军团作为此次作战的主力之一,战前准备务必做到万无一失。不仅要关注武器装备的状态,更要重视士兵的心理建设。
一场大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对决。各级将领要深入基层,了解士兵所思所想,让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投入战斗。”
这时,财政部季礼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首辅大人放心,粮草和物资的筹备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自去年作战计划确定后,我们便已着手安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