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骑在那匹通体漆黑的战马上,面色阴沉如铁,俯瞰着眼前整齐列队的清军将士。
身旁,吴三桂一脸恭顺地候着,身后是他那支精锐的关宁铁骑,人马俱是精神抖擞,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
多尔衮冷哼一声,转头看向吴三桂,说道:“吴三桂,此次南下,本王要让李默那贼子知道,与我大清作对,只有死路一条。你这关宁铁骑,向来以勇猛着称,本王命你随本王一同进军河南,定要立下赫赫战功。”
吴三桂赶忙抱拳,一脸坚决地回应:“王爷放心,末将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关宁铁骑定当冲锋在前,绝不退缩。”
多尔衮微微点头,目光再次扫向前方的将士,高声喊道:“大清的勇士们!忠勇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竟敢屡次挑衅我大清威严。此次攻打河南,便是我们雪耻之时。本王已探明,忠勇军主力撤回河南,他们以为能躲得过本王的追击,简直痴心妄想!”
“我们兵分三路,东路军由图赖将军率领,从山东边境迂回,吸引敌军注意力;西路军由博洛将军统领,从山西进发,截断他们的退路;本王亲率中路军,与吴三桂将军的关宁铁骑一同直捣河南腹地。我们要像三把利刃,将忠勇军彻底绞杀!”
“行军途中,务必保持警惕。河南地势复杂,那李默狡猾多端,定会设下重重埋伏。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何惧之有!本王听闻,忠勇军在河南囤积了大量粮草辎重,待我们攻下河南,这些都将是你们的战利品!”
将士们听闻,顿时士气大振,高呼:“大清万岁!王爷万岁!”
多尔衮嘴角泛起一丝冷酷的笑意,一拉缰绳,战马嘶鸣一声,他大声下令:“出发!”
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河南进发,扬起漫天尘土。
多尔衮心中暗自思忖:李默,你以为撤回河南就能高枕无忧?本王定要让你为你的狂妄付出惨痛代价,这天下,终究是我大清的!
南京,内阁值房内,气氛凝重如铅。一份多尔衮率军南下的奏章,让李默与史可法的神色瞬间变得严峻起来。
二人匆匆浏览完奏章,不由自主地对视一眼。史可法眼中,那抹担忧如同阴霾般难以驱散,而李默的眼神里,却是毅然决然的火焰在燃烧。
史可法轻轻叹了口气,打破了沉默:“要不要召开内阁会议,集众人之智,共商应对之策?”
李默心中已然有了成竹在胸的谋划,他微微摇头:“先等我面见陛下,再做打算。”
言罢,他猛地起身,步伐坚定地朝着宫外走去,那背影透着不容置疑的果决。
不多时,李默来到太和殿。崇祯帝召见了李默。
李默疾步上前,恭敬地将多尔衮率军南下的奏章呈给崇祯。
趁着崇祯专注看奏章的间隙,李默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大哥,这看似危机四伏的局面,实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是您作为明国皇帝兼陆军元帅,树立无上威严的绝佳契机。”
崇祯听闻,微微一怔,放下奏章,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默,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默心中涌起一股激昂之情,侃侃而谈:“南京如今尚有三万忠勇军,方安国将军麾下亦有两万人马。
而且,自三月份成立至今,忠勇军海军已颇具规模,足足有三万人之众,配备打小战舰数十艘,全部装备新式明国二七七火炮,威力惊人。
我们可令沈廷扬率领这支海军,自宁波北上,直逼天津,如此一来,北京必然人心惶惶,多尔衮势必有所顾忌。而陛下您,可亲自率军出征,鼓舞士气,定能让我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此役若胜,陛下之威名,必将传遍天下,重振我大明昔日雄风!”
崇祯听闻李默的提议,眼中瞬间燃起炽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大明中兴的曙光。
他紧紧盯着李默,神色激动地说道:“李默,你这提议正合朕意!如今忠勇军屡战屡胜,收复河山,朕若能亲率大军,必定士气大振,何愁不能再添胜绩,扬我大明国威!”
然而,话虽如此,崇祯眼中还是闪过一丝隐忧。
他缓缓起身,在大殿中来回踱步,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停下脚步,望向李默,语气凝重地说:“只是,亲征之事并非儿戏。虽说忠勇军战力不凡,但多尔衮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此次南下必定有备而来。
朕若亲征,一旦遭遇敌军设伏,或是战事陷入胶着,朕身为天子,安危关乎国家社稷,稍有差池,大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再者,朕亲征之后,后方的安稳亦是重中之重。南京作为国都,朝政事务繁杂,朕若离开,朝中各方势力难免蠢蠢欲动。
万一有人趁机兴风作浪,扰乱朝纲,朕在前线也难以安心作战。
还有,海军北上天津,虽能对北京形成威胁,但海上作战变数极大,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是清军水师全力阻拦,海军能否顺利抵达并完成任务,实难预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