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那雕梁画栋的王府之中,多尔衮正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桌上的军事地图,试图从错综复杂的线条与标识中寻出破局之法。
这时,侍从匆匆入内,呈上岳乐的奏报。
多尔衮展开奏报,只一眼,“撤退了?”三字便脱口而出,他微微一愣,满脸的难以置信,整个人仿佛瞬间被定住,手中的奏报也不自觉地垂落几分。
短暂的惊愕过后,多尔衮迅速回过神来,踱步至地图前,目光如炬,在各个标注的战场间来回游移。
他细细梳理着每一处战事的脉络,从大同的攻防,到广平府的对峙,再联想到蒙古草原上科尔沁部的惨败……
渐渐地,他的脸色由最初的震惊转为铁青,眼中怒火升腾。
“好一个李默!”
多尔衮咬牙切齿地怒吼道,狠狠一拳砸在地图旁的桌案上,桌上的笔墨纸砚都跟着剧烈震动。
“我竟被他牵着鼻子走,像个提线木偶般被耍得团团转!”他气得胸膛剧烈起伏,额头上青筋暴起,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不住抽搐。
多尔衮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布局,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李默的算计。
原以为忠勇军在大同的进攻是全力一搏,却不想这只是李默为掩护蒙古草原行动的幌子,待达到牵制清军的目的后,便果断抽身。
而自己,却在这看似激烈的战局中,不断投入兵力,被李默一步步引入预设的节奏,最终导致蒙古后方遭受重创,满盘皆乱。
“欺人太甚!”
多尔衮又是一声怒喝,猛地转身,一脚踢翻了身旁的椅子。
他在屋内来回疾走,犹如一头被困笼中的猛兽,心中的愤怒与不甘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平息。此刻的他,满心都是对李默的愤恨。
紫禁城,武英殿内,孝庄皇太后神色端庄,静坐在上首,身旁的顺治皇帝虽年幼,却也被这严肃氛围感染,乖乖正襟危坐。代善跪在殿中,满脸的愤懑与急切。
代善挺直身躯,声音洪亮却又带着几分沉痛,开始控诉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皇上,多尔衮身为摄政王,却屡屡在军事上失利,将我大清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啊!想那多铎,率大清唯一的‘乌真超哈’重炮部队,却在洛阳城外全军覆没,致使这威力无穷的重炮部队就此葬送,此乃何等大罪!
还有阿济格,竟连陕西之地都守不住,拱手相让。如今,那忠勇军更是嚣张至极,深入我蒙古草原,先是覆灭了土默特部,又将科尔沁部打残,我大清五千精锐骑兵也折损于此。
再者,忠勇军兵临大同,虽说大同暂时解围,可山西大部分地区已落入敌手。如此种种,多尔衮难辞其咎!”
孝庄皇太后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但她很快恢复镇定,轻声问道:“代善王爷,多尔衮掌政多年,亦有不少功绩,如今仅凭这几次战事失利,便要罢免他,是否过于仓促?”
代善急忙磕头,额头触地发出沉闷声响:“皇太后,非是臣仓促行事。多尔衮之错,非止这几次战事。他独揽大权,行事专断,已引得诸多不满。
此次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实是让我大清元气大伤,再不罢免他,恐我大清江山危矣!臣恳请皇太后主持召开八王议政,共同商讨罢免多尔衮一事,以正朝纲,挽大清于危难!”
孝庄皇太后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王爷所言,哀家亦有考量。只是如今大清正值多事之秋,罢免摄政王,恐引发朝局动荡。
八王议政虽能制衡权力,但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此时召开,未必能妥善解决问题。且不说朝中大臣对此事态度不一,便是多尔衮,手握重兵,若处理不当,恐生内乱。”
代善抬起头,急切道:“可若不尽快处置,多尔衮权势日盛,恐尾大不掉,到时危害更甚!”
孝庄皇太后目光坚定地看着代善,说道:“王爷的忠心,哀家明白。但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哀家会私下与多尔衮沟通,让他收敛行事,整顿军事。
王爷也可联合其他王爷,对多尔衮加以制衡,但切不可引发内乱。大清的江山,还需我们齐心协力去守护。”
代善见孝庄皇太后如此态度,心中虽仍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磕头领命:“谨遵皇太后懿旨。”
孝庄皇太后看着代善,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与无奈,她深知此时大清内外交困,任何一个决策都关乎国运,只能在平衡各方势力中,艰难前行。
代善从皇宫出来后,心情沉重且愤懑难平。他虽领了孝庄皇太后的懿旨,但对于多尔衮的不满并未消减,决心继续为罢免多尔衮做准备。
于是,代善开始频繁地与其他王爷私下接触。他先是拜访了同宗兄弟,诉说多尔衮的种种过失以及对大清江山的危害,希望他们能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
在代善的游说下,纷纷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支持罢免多尔衮的提议。
除了联络王爷们,代善还着手收集多尔衮在军事指挥失误、独断专行等方面的更多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