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自进入河南境内,沿途所览,皆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景。
田野间,庄稼茁壮成长,百姓们劳作其间,脸上洋溢着希望;城镇中,商铺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一片繁华。
他深知,这一番景象的背后,离不开陈献策、宋铁等人的辛勤付出与卓越领导。
此刻,在省政府的会议室中,李默神色庄重,目光依次扫过在场众人,朗声道:“诸位的功绩,我都看在眼里。陈献策治理河南有方,短短时日,民生复苏,令人欣慰;宋铁等将领治军有道,保境安民,功不可没。”
众人听后,纷纷谦逊地低下头。
李默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当前仍有重任在肩。
省政府务必妥善处理好流民的安顿事宜,这关乎民生根本,不可懈怠。军队则要全力保障社会稳定,为百姓营造安宁的生活环境。
宋铁,你要着重把河南的治安部队训练好,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能保一方平安的队伍。”
众人齐声应道:“是!”声音坚定有力。
随后,李默单独召见了宋铁和林深。待二人入座,李默神情严肃地说道:“如今清军虽内部不稳,但仍不可掉以轻心。我命第一军团将河南部分地区的清军或是绿营完全赶出河南,并陈兵山西、北直隶边境。”
宋铁一听,顿时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迫不及待地问道:“大都督,是不是要对清军开战了?”
林深也在一旁,一脸期待地看着李默,等待着他的回答。
李默看着二人急切的模样,不禁笑道:“你们的任务主要是牵制清军的兵力,并非主动挑起大规模战事。但如果清军敢有异动,许你们立刻发起攻击!”
说罢,李默神秘一笑:“我还要巡视陕西呢!”
宋铁和林深相视一眼,随即心领神会,齐声答道:“请大都督放心,我们定不辱使命!”
李默在开封稍作休整,利用这两日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指导陈献策的工作当中。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水利设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故而郑重其事地叮嘱陈献策:“河南之地,沃野千里,农业乃是根基。想要稳固根基,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势在必行。只有水利畅通,灌溉无忧,百姓方能丰收,民生方可富足。”
陈献策认真聆听,频频点头,将李默的每一句话都铭记于心。
此外,李默又着重提到:“扬州的兵器装备研究院,汇聚了诸多能工巧匠,掌握着先进的技术。你要积极与他们合作,借助其优势,提升河南在农业方面的实力。这不仅关乎河南的安稳,更是为整个国家的防御添砖加瓦。”
一旁的薄钰,身为工部尚书,当即表态:“李大人所言极是。我定会选派工部里经验丰富、专业精湛的人员,即刻前来河南考察。从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到与兵器装备研究院的合作对接,都全力协助陈大人。”
陈献策闻言,脸上满是欣喜与感激之情。
这等好事,无疑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他赶忙说道:“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河南定当全力配合,如此一来,河南发展指日可待。薄大人此举,实乃河南百姓之福啊!”
李默结束在河南的巡视后,随行的《大明皇家日报》记者一路详细记录下河南的真实状况。
不久后,一篇关于河南前后对比的报道新鲜出炉。
报道中,记者以生动详实的笔触,全方位展现了河南在中华明国皇帝与内阁的卓越领导下,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文章特别着重指出新政给这片土地带来的诸多好处,从民生改善到经济复苏,从社会秩序的重建到百姓精神面貌的转变,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新政的盛赞。
这篇报道一经刊发,便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中华明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民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六月,李默等一行人踏入陕西境内。陕西,在崇祯末年饱经磨难,受灾程度极为严重,同时,这里也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叛军的发源地,长久以来饱受战火的蹂躏。
李默的首站来到了潼关。
去年,多铎率领清军悍然攻占潼关后,对关内百姓和降兵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致使此地生灵涂炭,一片死寂。
李默站在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神情凝重而悲愤。
他在此地亲自主持了公祭仪式,沉痛悼念那些在清军暴行中逝去的无辜生命。
公祭现场,气氛庄严肃穆,人们默默垂泪,对清军的残暴行径充满了愤怒。李默言辞激昂地谴责了清军的暴行,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如重锤般敲打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大明皇家日报》对此次公祭及李默的谴责进行了如实报道。
报道一经发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华明国境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激起了百姓们的强烈愤怒。
各地百姓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涌向京城,向崇祯皇帝和内阁请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