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南京,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春闱,还有二十几天就要开始。
此次春闱意义非凡,它不仅关乎着为国家选拔经世致用之才,更是检验科举改革成效的重要契机。
于是,在文华殿内,崇祯召集内阁大臣,共同商议考官的人选。
崇祯坐在龙椅上,率先开口:“此次春闱乃科举改革后的首次大考,所选考官必须德才兼备,方能确保选拔出真正的贤才。众爱卿可有良策?”
内阁首辅李默恭敬行礼,奏道:“陛下,臣以为当以公正、专业为首要标准。
策论科关乎学子对时务的见解,责任重大,可由国立中央大学祭酒顾锡畴领衔主考。翰林院掌院为副主考,这两位先生对时务亦有深入研究,定能慧眼识珠,选出有经国济世之才的学子。”
崇祯微微点头,示意李默继续说下去。
李默接着道:“算学科专业性强,需精通算学之人担当考官。臣举荐钦天监监正与财政部尚书季礼共同负责。
钦天监监正擅长天文历法,在算学上造诣颇深;季礼则熟稔钱粮核算,二者搭配,必能考出学子的真实水平。”
这时,内阁次辅史可法补充道:“陛下,农工科涉及农具改良、水利兴修等实务,工部尚书和司农寺少卿可担此任。
工部尚书掌管工程建设,司农寺少卿主管农业事务,由他们负责农工科的考核,定能选出对国计民生有用的人才。”
崇祯听后,沉思片刻,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但为防舞弊,还需安排监察御史全程监督,确保考试公正公平。
另外,为彰显朝廷对此次春闱的重视,朕将亲自选派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组成巡视团,不定时巡查考场。”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道:“陛下圣明!”
崇祯扫视众人,严肃地说:“此次春闱,关乎国家兴衰,朕希望诸位爱卿尽心尽力,务必选拔出能为我大明效力的实干之才。”
确定好考官人选后,崇祯微微前倾身子,目光扫视着在座的内阁大臣们,缓缓开口道:“考官人选既已确定,然这命题之事,同样关乎此次春闱的成败,更关乎我大明能否选拔出真正的可用之才。
科举改革,旨在务实,此次命题,诸位爱卿务必殚精竭虑,推陈出新,以考校学子们的真才实学。”
内阁首辅李默心中早有一番谋划。
他上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此次春闱乃科举改革关键契机,臣以为可借此深化改革,扭转社会风气,提升工、农、商之地位,亦削弱那已然腐朽变味的儒家思想对百姓之禁锢。”
崇祯目光一闪,示意李默继续说下去。
李默见状,朗声道:“就如策论科,可设题‘论如何平衡江南丝织业与农业发展’。江南乃我大明赋税重地,丝织业繁荣,然农业为立国之本,亦不可忽视。
此题不仅能考校学子对地方经济格局的洞察与应对之策,更能引导天下人重视工商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工商从业者地位。”
稍作停顿,李默又道:“农工科可命‘设计一款适合山地耕种的新型农具’一题。我大明山地众多,提高山地耕种效率对增加粮食产量至关重要。
通过此类题目,让天下人知晓农工实务之重要,改变以往对农工之事的轻视态度。”
“至于算学科,”李默思索片刻,接着说道:“可出‘分析当前盐税制度利弊及改良之法’。
商业发展对国家经济影响深远,盐税又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学子若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不仅可考察其算学能力,更能让世人明白商业在国家运转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提升商人地位。
同时,在这些题目中,摒弃那些迂腐无用的儒家旧论,引导学子关注实际民生与国家发展,减少腐朽儒家思想的影响。”
崇祯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李爱卿所言极是,此次春闱命题,便依爱卿之意,结合实际,推陈出新,为我大明选拔栋梁之材,重塑社会风气。”
内阁次辅史可,为人沉稳,思虑周全,他接着说:“算学科方面,可出‘估算沿海军港扩建所需钱粮及工期’一题。
如今海患未平,加强海防乃当务之急,通过此题可检验学子在工程预算与钱粮核算上的能力,以备日后为海防建设出力。”
吏部尚书程注,主管官员选拔,注重人才的实际政务能力,他说道:“策论科可再设‘如何优化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以提升政务效率’一题。
吏治关乎国家兴衰,通过此题可考察学子对政务管理的见解,为日后充实地方吏治储备人才。”
刑部尚书郑三俊,执法严明,重视律法与实际政务结合,他说道:“策论科可考‘论律法在商业纠纷中的公正运用’。
如今商业渐兴,商业纠纷亦多,学子若能明白律法在其中的公正运用,可为日后处理此类事务奠定基础。”
礼部尚书朱继祚(他此时已经升任礼部尚书),学养深厚,注重文化传承与经世致用的结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