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北方百姓多用木柴、秸秆取暖,但燃料稀缺,贫民甚至烧粪干,热效低且烟雾呛人。
蜂窝煤的成本优势,1块蜂窝煤(约3斤)仅需1文钱,燃烧6-8小时,抵10斤木柴(市价5文)。
配套铁皮煤炉热效率提升3倍,室温可达10℃以上(传统方式仅2-5℃)。
1644年冬,华北因战乱流民暴增,北京曾有“日收冻尸三百”的记录。
蜂窝煤推广后,南京和扬州的棚户区死亡率下降七成。
见李默提到蜂窝煤,薄钰兴奋道:“此物若遍行天下,北地无冻骨,江南可烧砖——不出十年,我大明工坊之盛,必超宋时!”
季礼也旁边笑道:“煤炉需求催生铁匠铺,扬州月产炉具两千具,漕帮新增“煤船”业务,专运蜂窝煤,运河码头出现“蜂窝煤批发市” 。
小贩沿街叫卖“一文煤”,南京出现首家“煤铺”,兼修炉具。间接增加了税收。”
李默嘿嘿笑道:“很好,季礼先生,让神州商会的商人们向满清鞑子走私蜂窝煤和煤炉,还有烈酒,都是大明的子民,可以大量出售嘛。”
季礼恍然大悟:“首辅高明!”
李默突然想起,喊他俩来此的主要目的,“刚才我是见到蜂窝煤,才临时想起此事的,季先生,财政部那里给我准备三万银元。”
季礼一脸为难:“首辅大人,这不合规矩。”
李默向他解释道:“这钱是拨付秦良玉将军的,用来补发白杆军的军饷。”
季礼恍然:“好,财政部会准备好这笔银钱。”
“薄钰先生,”李默向薄钰问道:“拨付给第二集团军的军备后,兵械工坊那边还有富余的军备吗?”
薄钰脸色凝重:“首辅是想向白杆军提供军备吗?”
李默点点头:“在你们来之前,我已命令李二苟驻防石柱,由他训练白杆军,但需要工部提供武器弹药。”
薄钰在心里盘算,问道:“白杆军有多少人?”
“五千!”李默答道。
“可以,”薄钰点头,“李军长出发前我会准备好。”
李默击掌,笑道:“好,这样我就放心了,我这就去陛下那里商议。”
乾清宫内,李默见到崇祯时,他还没消气。
崇祯看他进来,努力挤出一个笑脸:“李默,有什么事吗?”
李默心中一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他向崇祯行礼:“大哥,明年我军要讨伐张献忠,少不了秦良玉将军的帮助,秦家满门忠烈,白杆军更是骁勇善战。
我已命财政部准备三万银元,补发白杆军的军饷。您看?”
听到李默提起秦良玉,恍惚间,崇祯仿佛又看见那杆染血的“白杆枪”,听见川东儿郎的喊杀声……
他随即感慨:“秦卿一门,真乃大明脊梁!”
崇祯回忆起秦良玉一家的功绩。
他缓缓说道:“万历四十八年,秦良玉率白杆兵千里驰援辽东,于浑河血战八旗铁骑。
其兄秦邦屏、弟秦民屏战死,白杆兵“矛尖尽折,犹持断杆搏杀”,酋首努尔哈赤赞叹曰:“川蛮子勇若疯虎!”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京师震动。
秦良玉自筹粮饷,率三千白杆兵星夜北上,破敌于马兰峪,朕赐“忠义可嘉”牌匾以嘉其功。
战后,她拒收赏银,只求“赐儿郎们一口薄棺”——此战白杆兵阵亡四百余人。”
“崇祯十五年,其子马祥麟守襄阳,城破前血书:“儿誓与城共存亡,愿母勿以儿为念!”
秦良玉见信后,撕下袖口白布缚额,对三军泣喊:“吾儿已殉国,老身当效之!”
去年秦良玉请求增援,彼时朝廷正为剿饷扯皮,竟未发一兵一粮。”
崇祯此时悔恨道: “若满朝文武皆如秦卿……朕何至于煤山……”
“朕失北京时,天下总兵皆鼠窜,惟秦卿自川东提兵北上,欲与社稷同殉——此心如赤焰,映得朕愧煞!”
“拟旨!”
“加封秦良玉“忠贞靖国夫人”(超一品诰命),赐金印紫绶,位同亲王。
特许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见朕亦只需拱手。
授“川陕总制”,统辖白杆兵及忠勇军…”
说到这,崇祯顿了一下,他还不知道是谁带兵支援石柱呢。
他向李默问道:“军部是哪位将军带兵?”
“是李二苟。”李默回答。
“嗯,你有心了。”崇祯接着颁布圣旨,“授秦良玉“川陕总制”,统辖白杆兵及忠勇军李二苟部,专剿流贼张献忠。
赐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境内三品以下文武任免皆由其决断。
赏蜀锦百匹、黄金千两,另拨五千亩良田(原楚王庄田),岁入充作军饷。赐南京秦淮河宅邸一座,朕亲笔题词“白发丹心”匾额。
工部于石柱敕建“忠烈祠”,准许秦良玉死后塑金身配享太庙,与徐达、常遇春同列。”
“秦良玉之孙马万年承袭石柱宣慰使,加“龙虎将军”衔(正二品),领白杆兵副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