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书简
春雪陶寺,思绪起端
汾水南岸的陶寺,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被一场春雪温柔地包裹在朦胧之中。雪花纷纷扬扬,给整个陶寺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放勋静静地伫立在观象台的石阶上,目光越过那银装素裹的世界,望向远处田埂上农人披着蓑衣缓缓走动的身影。他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仿佛是大地书写的诗篇。就在这时,身后传来竹简翻动的轻响,那声音如同雪花飘落般轻柔,却又在这寂静的氛围中格外清晰。
“先生又在看那片龟甲?”羲和迈着轻盈的步伐,捧着陶罐走来。陶罐碰撞发出的脆响,与新酿米酒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给这清冷的雪天增添了几分温暖。放勋微微转过头,指尖依旧抚过甲骨上那龟裂的纹路,那些由烧灼形成的裂纹,在雪光的映照下,竟像极了浩瀚天空中的星图,神秘而深邃。
“去年冬月,”放勋的目光依旧望向远方,缓缓开口说道,“我在历山见到猎人们分食猎物,老弱之人所获的那份,总比壮丁的多出半块。”羲和将温热的米酒递到他手中,陶罐那粗粝的边缘轻轻蹭着他的掌心,带来一丝别样的触感。“他们说,这是舜在时定下的规矩。”方勋的声音低沉而平和,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而温暖的故事。
观象台的夯土台阶上,积雪正一点点融化成水,顺着台阶缓缓流淌,仿佛是时间的长河在静静流逝。放勋不禁想起二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束发少年,怀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跟着祖父在黄河边丈量水位。祖父用芦苇杆在泥地上认真地画出刻度,那专注的神情至今仍历历在目。祖父说,“治”字就是水流过的痕迹里,藏着让人活下去的法子。那时的放勋,虽年少懵懂,却从祖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
日常点滴,智慧闪烁
“昨日收的粟米里,”羲和忽然指向台下,打破了短暂的沉默,“有个孩童数出了七粒不同颜色的谷种。”放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几个稚童正蹲在陶瓮旁,小手指点着谷物叽叽喳喳,那纯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欢声笑语在雪后的空气中回荡,仿佛是春天的第一声鸟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放勋的思绪被这一幕瞬间拉回到丹朱的书屋里,在那里,他曾见过那些被孩童们摩挲得发亮的骨片,上面刻着的“禾”“麦”“黍”等字,都是孩子们跟着田夫在田间劳作时学来的。这些简单的文字,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生活与文化的交融。
暮色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漫上观象台。放勋抱着竹简,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窑厂。窑厂内,陶工们正忙碌地烧制新的量器。黏土在轮盘上飞速旋转,逐渐成型为规整的圆筒,仿佛在诉说着陶工们的技艺与专注。“先生还记得吗?”老陶工用湿布擦着额头的汗水,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三年前您让俺们改量器,说‘匀’字就是每个人手里的陶碗,都该盛得一样满。”方勋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目光。他深知,公平与公正,是治理的基石,也是对百姓生活的尊重。
窑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方勋的脸庞。他轻轻翻开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部落的收成。去年,洪水无情地冲毁了平阳的粮仓,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放勋亲自带着人逐户登记损失,深入了解百姓的困境。在最偏远的部落里,他发现竟有老人用陶罐储存雨水浇灌菜苗,那坚韧与智慧让他深感敬佩。“把这个记下来,”他对身后的书吏说道,语气坚定而温和,“写‘疏水以为利,障水以为害’。”这不仅仅是对治水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探索求知,集思广益
深夜,静谧的议事帐内,烛火在青铜鼎的兽纹上欢快地跳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方勋摊开的竹简上,“敬顺昊天”四个字被墨笔描了又描,那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他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崇。皋陶推门而入,带着一身霜气,仿佛将外面的寒冷也一同带了进来。他手里紧紧攥着从三危山带回的草木标本,那些干枯的草药承载着远方的信息与智慧。“那边的羌人说,”皋陶将干枯的草药轻轻摆在案上,“他们的历法是看牦牛脱毛的厚薄来定播种的日子。”
方勋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思索。他忽然起身,走到帐壁的兽皮地图前,拿起炭笔,在上面圈出十几个小点。“明日派人去这些地方,”他指着标注的位置,神情严肃而专注,“问问他们什么时候种稷,什么时候收稻。”皋陶望着那些分布在山川间的圆点,心中豁然开朗,忽然明白为何方勋总说,最好的历书不在观象台的龟甲上,而在每个农夫的记忆里。因为真正的智慧,源于生活,源于百姓对自然的观察与实践。
开春后,大地渐渐苏醒,万物复苏。放勋带着书吏们踏上了走遍冀州田野的征程。在太岳山脚下,他们遇见一位瞎眼的老妪,正用手仔细地摩挲着田埂上的土块。“俺虽看不见,”老妪的指尖轻轻捻着湿润的泥土,脸上带着自信与从容,“却能摸出哪块地该种豆,哪块地该种麻。”书吏在竹简上认真地记下“土性有别,农宜异法”,此时的放勋,正蹲在田里,专注地看着蚯蚓在翻松的泥土里钻动。这看似平凡的一幕,却让他深深体会到百姓在长期劳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财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