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渊沐月,十二之序
西极的霜露总带着玉的清寒。帝俊踩着凝结在草叶上的银霜走近月渊时,水汽正从湖面升起,与月光缠成薄雾,连他玄色袍角拂过的芦苇,都似缀上了细碎的星子。常羲跪在澄澈的水边,正用木梳为第十二个月亮女童梳理银发,发丝落进水中,漾开一圈圈银白的涟漪。十二个月亮女童依偎在她身旁,最小的那个还攥着片月牙形的玉,眼眸亮得像刚从夜空摘下的寒星。
“常羲。”帝俊的声音轻得像雾,却瞬间打破了月渊的静谧。水面的银纹晃了晃,十二个女童同时抬头,发间的银饰叮当作响,像把月光敲成了碎玉。
常羲放下木梳,指尖在水面轻轻一点,涟漪便温顺地退开。“你来了。”她抱起那个攥着玉片的小女童,孩子的银发在她臂弯里流淌,“是为地上的时序吧?”她仰头望了眼悬在中天的圆月,月光落进她眼底,便成了流动的银河,“我夜夜在此观月,见它圆缺十二次,岸边的芦苇便枯荣一轮,冻土下的种子也醒了又眠。”
她指着天空中皎洁的圆月,又指向女童们发间的银饰——那些饰品恰是月亮十二种形态的缩微:初萌的新月如眉,渐满的上弦似弓,盈满的望月像玉盘,亏缺的下弦若钩。“这十二次圆缺,与羲和十日巡天的偏差,不多不少,正好相合。”
帝俊心中轰然一响,仿佛有层迷雾被月光劈开。他想起这些年部落的混乱:羲和的十日历说一年该有三百六十日,可按农时算,总差着几日;播种时按历法已是春日,冻土却未化;收割时历法显示秋收已过,稻穗却还在灌浆。部落首领们为此争吵不休,有人说羲和的太阳跑快了,有人说土地生了异心,唯有他在观星时察觉,太阳的轨迹固然恒定,月亮的盈亏却藏着更细密的刻度。
“请你将这十二种月相的轨迹记下。”帝俊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震颤,他从怀中取出龟甲,甲片上已刻着太阳运行的轨迹,“与太阳的轨迹对照,或许……”
常羲没等他说完,已让女童们排好次序。月光突然变得浓稠,在水面映出十二道银弧,从纤细的月牙到饱满的圆月,再到残缺的月钩,流转间恰好组成完整的一轮。“你看。”她指尖划过银弧,每道弧光便飞入龟甲,与太阳的轨迹交织,“太阳行满一周(三百六十日),月亮正好走完这十二道弧光,多出的五日,恰是最后一道弧光与太阳轨迹重叠之处。”
龟甲上的纹路突然亮起,太阳的赤金轨迹与月亮的银白轨迹缠绕成环,三百六十日的刻度旁,清晰地多出五个金点。帝俊握着龟甲的手微微发颤,甲片的凉意透过掌心漫上来,却让他浑身热血沸腾。“一年当有十二月,而非十日。”他站在月渊边,声音顺着水面传开,惊起水鸟扑棱棱飞起,翅尖带起的银珠落在芦苇上,“太阳主昼,定四时寒暑;月亮主夜,分十二月流转。”
当他将这个想法告知部落联盟的首领们时,议事的山洞里炸开了锅。最年长的苍梧首领拄着石杖,杖头的鹰首雕刻被他握得发白,石杖在地上顿出沉闷的响声:“帝俊!你疯了不成?”他花白的胡须抖得像风中的枯草,“十日历是伏羲传下的规矩,羲和生十日,轮流巡天,这是天道!改了十日,就是刨先祖的根,会遭天谴的!”
旁边的共工氏首领立刻附和,他带来的龟甲还冒着灼痕——那是刚从祭火中取出的,裂纹杂乱地划过甲面。“占卜显示‘大不吉’!”他举起龟甲,裂纹在火光中扭曲,像条发怒的蛇,“月亮本是太阴,哪能与太阳分庭抗礼?若按十二月历,必招洪水!”
山洞里的议论声像涨潮的水,有的说月亮盈亏无常,不如太阳恒定;有的说十二这个数不吉,不如十来得圆满;更有人偷偷看帝俊的脸色,眼神里藏着担忧——这位年轻的联盟首领,难道要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与整个部族为敌?
帝俊看着这些被传统捆住的首领,心中了然。他们并非顽冥不化,只是恐惧未知。十日历沿用千年,早已刻进部落的骨血:孩童记事起就知道太阳走十圈是一年,巫祝祭天按十日历择时,连女子织布都按十日一轮计算。而十二月历是从未有过的尝试,像片没人踏过的荒原,谁也不知道里面藏着荆棘还是坦途。
“我请诸位看一场实证。”帝俊的声音压过了议论,他将龟甲摆在石案中央,月光从山洞顶部的缝隙漏下,恰好照亮甲上的日月轨迹,“今日是冬至,太阳行至最南,日影最长。从今日起,我们观测月亮的十二次圆缺,等它走完最后一次盈亏,再看太阳是否回到今日的位置。若相合,便依十二月历;若不合,我愿受族规处置。”
苍梧首领盯着龟甲上的纹路,良久才哼了一声:“好!就依你!若到时候太阳没回原位,休怪老夫按族规办你!”
观测开始了。帝俊在昆仑山下筑起观星台,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刻着精准的刻度。他让巫祝们轮流值守,每日记录月相:初一是细如眉的新月,巫祝便在兽骨上刻道弯钩;初七是明亮的上弦月,便刻半轮圆弧;十五是圆满的望月,便刻个完整的圆。同时,他们还要记录草木的变化:何日柳芽抽绿,何日桃花绽放,何日蝉鸣初起,何日雁阵南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