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定四极与星际二维模型
鳌骨坐标
一、星尘坍缩
第七次校准失败时,林野的指节在操控台边缘磕出淤青。全息投影里,“四极锚点”的蓝色光轨如垂死的星云般痉挛,北天极的玄武座标记闪烁着危险的红光,那是星轨偏离预设值17%的警报。
“地轴倾角还在变。”助手阿夏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她调出的实时数据图上,代表地球自转轴的银线正以肉眼可见的幅度摇摆,“再这样下去,北半球的冰川会在三个月内覆盖北纬40度,就像神话里说的‘北陆沉冰’。”
林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实验室中央的青铜方鼎上。鼎身刻着三千年前的铭文,是她去年在良渚遗址发掘时发现的——“娲皇断鳌,四极乃定,苍天如盖,厚土如舆”。当时只当是远古先民对天地秩序的想象,直到半年前,地球自转轴突然发生不规则偏移,卫星监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竟浮现出四个模糊的“引力锚点”,位置恰好与铭文记载的“四极”方位吻合。
“神话或许是史前文明的记录。”林野曾在全球联合航天局的会议上提出这个猜想,却被当成天方夜谭。如今,她带领的“娲皇项目”成了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他们要找到那四个星际锚点,用特制的“鳌骨探针”重新校准地球的空间坐标,就像传说中女娲用鳌足立四极那样。
“检测到东方锚点有能量波动。”阿夏突然惊呼,屏幕上的青龙座区域亮起一道刺眼的白光,“是‘星尘流’!强度足以摧毁探针!”
林野猛地坐直身体,手指在操控台上飞快滑动。她想起鼎铭末尾的小字:“东方青龙,主生发,遇流则避,待芒则进。”那是她之前从未在意的细节,此刻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考古队在鼎下发现的龟甲片上,曾画着一条缠绕星辰的龙,龙角指向的方位,正是此刻星尘流避开的薄弱区域。
“调整探针航线,绕开星尘流,从青龙角方位切入。”林野的声音异常坚定,“相信先民的智慧。”
三分钟后,全息投影里传来一阵轻微的嗡鸣,东方锚点的蓝色光轨逐渐稳定,红光警报缓缓熄灭。阿夏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眼中满是难以置信:“成功了!偏差值回到0.3%以内!”
林野松了口气,目光再次投向青铜方鼎。鼎身的鳌足纹样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她忽然意识到,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定四极”,或许才刚刚开始。
二、南海火脉
前往南方锚点的航程中,飞船遭遇了强烈的磁暴。舷窗外,原本湛蓝的宇宙空间被染成诡异的赤红,就像神话里“南方赤火”的描述。
“磁暴源自南海星区的‘火脉带’。”阿夏调出三维星图,指着一片翻滚的红色星云,“探针一旦进入,会被高温熔毁。”
林野翻开随身携带的考古笔记,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帛书照片。那是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残卷,上面画着一只衔火的朱雀,翅膀下方标注着“丙丁火,避实击虚”。她忽然想起,南方锚点对应的正是二十八宿中的朱雀七宿,而“丙丁”在天干中代表南方,或许是在暗示磁暴的规律。
“分析磁暴的周期。”林野下令,“看看是否存在能量薄弱的间隙。”
经过两小时的监测,阿夏发现磁暴每七十二分钟会出现一次短暂的平静期,时长恰好是三分钟。“刚好够探针穿过火脉带。”阿夏的声音带着兴奋,“但需要精确到秒,否则会被卷入火脉。”
林野点头,目光落在帛书照片上。朱雀的爪子正指向火脉带的一个漩涡状区域,那里的磁暴能量波动最弱。“瞄准那个漩涡,在平静期开始的第一秒发射探针。”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探针如一道银色的闪电,刺破赤红的磁暴。屏幕上,朱雀座锚点的光轨逐渐亮起,原本紊乱的磁场开始有序流动。林野看着舷窗外逐渐消散的赤红色,忽然想起古籍中“女娲积芦灰以止**”的记载——或许远古时期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磁暴灾难,而“芦灰”,便是先民用来抵御灾难的工具。
“南方锚点校准完成。”阿夏的声音打断了林野的思绪,“现在只剩下西方和北方了。”
林野拿起青铜方鼎的缩小模型,指尖划过代表西方的白虎纹样。她知道,接下来的挑战,或许比前两个锚点更加艰难——根据古籍记载,西方为“金之位”,主收敛,对应的星区藏着宇宙中最锋利的“星刃”。
三、昆仑星刃
西方锚点位于昆仑星区,那里布满了高速旋转的星环,星环碰撞产生的“星刃”能轻易切割飞船的合金外壳。
“探测器传回的图像显示,星环每十分钟会形成一个‘星门’。”阿夏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拟图,“但星门的位置不固定,就像古籍里说的‘西方白虎,主杀戮,门无常位’。”
林野陷入沉思。她想起在昆仑山古祭坛发现的玉璧,玉璧上刻着八个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一颗星辰。当时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古人的天文观测记录,如今看来,或许是寻找星门的坐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