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之肠:不周遗泽化神记
一、断肠
天倾西北的第三百日,女娲氏立于渭水之畔,指尖还沾着未干的五色石浆。风裹着昆仑墟的寒雪,吹得她周身缠绕的云纹帛衣猎猎作响,下方河谷里,残存的人们正用陶片舀起浑浊的河水,小心翼翼地浇灌着仅存的几株粟苗——那是洪水退后,大地留给生者最后的馈赠。
女娲低头,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鬓边的珠花早已在炼石补天时崩裂,曾经能映出日月星辉的眼眸,此刻只剩满眶疲惫。她抬手按在腹间,那里传来一阵熟悉的坠痛,并非凡人的病痛,而是神魂与肉身的剥离之兆。自炼五色石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以来,她的神力已耗损九成,残存的元神如同风中残烛,连维持人形都渐感吃力。
“尊神。”河畔传来苍老的声音,部落首领皋陶拄着用龙骨制成的拐杖,身后跟着十几个捧着陶瓮的族人,瓮里盛着刚熬好的粟米粥,“族中已无多少存粮,这是今日新熟的,您……”
女娲摇头,指尖轻抬,陶瓮便稳稳落在族人手中。“我无需此物。”她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虚浮,“你们当留着养精蓄锐,待春水退去,还要开垦新田。”
皋陶望着女娲苍白的面容,眼眶泛红:“可自不周山崩塌,您便无一日歇息。若不是您……”
“天地失衡,万物将绝。”女娲打断他,目光望向远方云雾缭绕的不周山残骸,那里曾是天柱所在,如今只剩断裂的岩柱刺向灰蒙蒙的天空,“我身为创世之神,护佑生灵本是天职。只是……”
话音未落,腹间的坠痛骤然加剧,女娲闷哼一声,身形晃了晃。她低头,见自己的腹部竟缓缓透出微光,皮肉之下,仿佛有无数光点在涌动。皋陶等人惊慌失措,正要上前,却被女娲抬手拦住。
“莫慌。”她深吸一口气,掌心凝出一道柔和的白光,按在腹间,“此乃元神将散之兆。我肉身本是混沌之气所化,如今神力耗尽,肉身亦将归于天地。只是……”她看向河谷里忙碌的人们,眼中闪过一丝不舍,“我若离去,这天地间的生灵,又该如何抵御后续的灾厄?”
夜色渐深,女娲独自登上渭水南岸的高台。她盘腿而坐,周身升起淡淡的霞光,将寒夜的雾气驱散。随着她指尖结印,体内残存的神力开始逆行,这是创世神独有的“舍身术”——以肉身崩解为代价,将元神碎片化作守护生灵的神只,继续护佑这片饱经创伤的大地。
月光刺破云层,洒在女娲身上。她闭上眼,感受着肉身逐渐变得透明,腹间的坠痛化作一股暖流,顺着四肢百骸蔓延开来。当第一缕晨光染红东方天际时,高台上传来一声轻响,女娲的身形已然消失,原地只留下十二段泛着温润光泽的“肠”——那并非凡俗的脏器,而是她元神与肉身交融后凝结的精华,每一段都蕴含着她对天地生灵的眷恋与守护之力。
二、化神
第一缕阳光落在十二段“女娲之肠”上时,最靠近高台边缘的那一段突然动了。它像一条苏醒的灵蛇,在晨光中缓缓舒展,表面的纹路逐渐清晰,化作山川河流的脉络。随着一阵轻响,“肠”的两端向上翘起,中间拱起,竟化作了一头形似牛却生有独角的巨兽,周身覆盖着青黑色的鳞片,鳞片上闪烁着星辰的微光。
“吾名‘镇岳’。”巨兽开口,声音如同山石碰撞,“奉女娲尊神之命,镇守四方山岳,防地脉异动。”
它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下高台,每一步都让大地微微震颤。行至渭水北岸的山脉时,镇岳停下脚步,俯身将独角刺入山体。瞬间,原本因不周山崩塌而躁动的地脉平静下来,山间裂开的缝隙缓缓合拢,裸露的岩石上竟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河谷里的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跪地叩拜,呼喊着“山神显灵”。
与此同时,高台东侧的两段“女娲之肠”也有了动静。它们相互缠绕,如同两条交尾的灵蛇,在风中旋转起舞。随着旋转速度加快,两道光芒从“肠”中射出,一道化作身披青衫、手持竹杖的男子,另一道化作穿着绿裙、头戴花环的女子。
“吾名‘风伯’,掌八风之气。”男子开口,声音轻柔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他抬手一挥,原本呼啸的寒风瞬间变得温和,吹拂着河谷里的粟苗,让它们在春日里茁壮成长。
“吾名‘雨师’,司五雨之泽。”女子轻笑,指尖凝结出一滴水珠,轻轻一弹,水珠化作细密的春雨,落在干涸的土地上。雨水渗入土壤,唤醒了沉睡的种子,田埂间很快冒出了成片的绿芽。
风伯与雨师相视一笑,携手飞向天空。他们所到之处,狂风止息,甘霖普降,原本因天倾而紊乱的气候逐渐恢复正常。百姓们抬头望着天空中那两道身影,知道今后不必再担心狂风暴雨毁了庄稼,纷纷朝着他们离去的方向叩拜。
高台西侧的三段“女娲之肠”则沉入了渭水。入水的瞬间,它们化作了三条形态各异的灵鱼:一条通体赤红,鳞片如同火焰;一条全身湛蓝,眼眸如同深海;一条身披金黄,鳍尾如同阳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