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的秋分,是被一阵对称的风唤醒的。清晨推开静室门,东边来的风带着山林的清润,西边来的风裹着岩石的苍劲,两缕风在崖壁平台上交汇,恰好分走了一半的力道,吹得案几上的银杏叶轻轻旋转,最终落在石面的正中央。按照《春秋繁露》中“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记载,这一日昼夜等长、寒暑均衡,天地间的阳气与阴气各占一半,五行能量也从白露时金气的“凛冽清肃”,转向“金木相济、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对修炼《五行修炼法》的人而言,秋分是“守中致和,养炼太和”的黄金时期——如同工匠校准天平,需借此时阴阳均平的天地气机,让体内五行能量达到“不偏不倚、圆融无碍”的太和之境,为后续的“冬藏”积蓄纯粹的能量。
我的秋分修炼,始于“观日测衡”。清晨辰时,太阳恰好悬在东方山峦的正中央,光线穿过崖壁的圆孔,在静室地面投下一道笔直的光影,与玄黄石上的阴阳鱼纹路完美重合。我盘膝坐在光影中央,双目微闭,感受天地阴阳的流转:阳气从阳光中渗入体内,顺着督脉缓缓上升,带着温暖的暖意;阴气从地面的石缝中钻出,沿着任脉慢慢下沉,裹着清润的凉意。两种气息在丹田处交汇,如同两条缠绕的丝带,既不相互冲突,也不彼此消融,而是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阳气上升一寸,阴气便下沉一寸;阴气收敛一分,阳气便舒展一分。
这种“阴阳相半”的状态,让天地间的五行能量也呈现出罕见的均衡。我凝神感知:金气的清冽与木气的生机相互制衡,金气不再像白露时那般凛冽,木气也不再如处暑时那般内敛,两者在空气中交织,如同秋风拂过刚抽芽的新枝,既有清肃之意,又不失生机;火气的温煦与水气的寒凉相互调和,火气弱而不熄,水气润而不寒,像是炉上温着的清泉,既无灼烫之虑,也无冰寒之感;土气则稳居中宫,承载着其他四行能量,如同大地托举着山川河流,让整个五行体系既灵动又沉稳。
感知到天地能量的平衡后,我即刻调整“五行轮转”的核心——以“阴阳均平”为纲,让五行能量达到“各占二分”的完美比例。《五行修炼法》中强调:“秋分五行平,炼养在守衡。过刚则金折,过柔则木萎,过燥则火烈,过寒则水凝,过浊则土淤。”此前的轮转中,金气或土气常占主导,而此次,我将金、木、水、火、土五行能量的占比均调整为二分,让它们在丹田中形成一个正五边形的循环——金气生水气,水气生木气,木气生火气,火气生土气,土气生金气,相生而不息;同时金气克木气,木气克土气,土气克水气,水气克火气,火气克金气,相克而不乱。
起初,这种“五气均平”的轮转异常艰难。五行能量如同五个性格迥异的孩童,金气的锐利总想压制木气的生机,火气的温煦总愿靠近水气的寒凉,稍不留意,能量比例就会失衡。有一次,我因呼吸节奏稍快,导致火气的占比多了半分,瞬间打破了平衡——火气过旺,引得水气加速蒸发,水气不足又让金气失去滋养,变得燥烈,最终金气反克木气,让案几上的绿萝叶片瞬间泛黄。我连忙调整呼吸,调动土气稳居中宫,将火气的占比压回二分,再引水气滋润金气,木气才渐渐恢复生机。
这样的调整持续了七日,我终于找到了“守衡”的诀窍——让呼吸与天地阴阳的流转同步。吸气时,对应阳气上升,重点引导金气与木气的交融;呼气时,对应阴气下沉,着重调和火气与水气的平衡;每一次呼吸的间隔,都让土气在丹田中微微震荡,校准其他四行的能量比例。到了第八日清晨,当我再次运转“五行轮转”时,突然感觉到体内的能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圆融——金气的银白色、木气的翠绿色、水气的湛蓝色、火气的橘黄色、土气的土黄色,五种颜色在丹田中形成一个旋转的光环,每一种颜色的亮度都完全一致,流转的速度也分毫不差。没有任何一种能量试图主导,也没有任何一种能量显得弱势,它们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相互驱动,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美的能量闭环。
除了调整“五行轮转”,我还开始了“太和之气”的凝聚练习。秋分时节的天地气机阴阳均平,五行调和,最易孕育出“太和之气”——这是一种超越五行的纯粹能量,如同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气,既能滋养自身,又能调和万物。《五行修炼法》中记载,凝聚太和之气的关键,在于“以自身五行引天地五行,以天地阴阳融自身阴阳”,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气归太和”的境界。
我的“太和之气”凝聚,分为“引气”与“融气”两步。“引气”在每日辰时进行,我会站在崖壁平台上,面向正南方(南方为离火,象征阴阳交汇),双手结成“太和印”——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拇指相触,形成一个圆形的气穴。这个印诀能模拟天地阴阳的循环,吸引周围的五行能量向掌心汇聚。起初,汇聚的能量总是杂乱无章,金气多了几分,木气就少了几分;火气旺了一些,水气就弱了一些。我便调整印诀的角度,让掌心的圆形与太阳的轨迹保持一致,同时让呼吸与光影的移动同步。渐渐地,汇聚的五行能量变得均衡起来,在掌心形成一团五彩的气团,如同缩小版的丹田能量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