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养生法》芒种布界 炼兽筑就神秘领空
1042年芒种。
日头刚爬过终南山的鹰嘴崖,暑气便像涨潮的水,漫过山脚的农田,顺着石阶往上涌。我站在观星台边缘往下望,整片山谷都蒸腾着白花花的热气,田埂上的泥土被晒得开裂,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可田垄里的稻苗却绿得发亮,叶片上的露珠被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金芒——这便是芒种,一边是“夏熟作物应收,秋熟作物当种”的忙碌,一边是万物在酷热中拼命拔节的韧劲。
《五行修炼法》的布界篇里说,芒种“土润溽暑,阳气极盛,万物华实,恰是凝气为界、炼兽护灵的天机”。今日卯时,我已按照古卷记载,在观星台四周埋下了七根桃木桩。桩身刻着“驱邪、聚气、定界”的符文,顶端缠着五彩丝线,丝线末端系着晒干的艾草——这是用去年冬至收的陈艾,经春晒夏晾,带着纯阳之气,能挡住山野间的杂气。
此刻阳光穿过桃木桩,在地上投下七道歪斜的影子,恰好与台面上的五行阵法纹路相交,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古卷称这种布局为“七星锁界”,七根木桩对应北斗七星,五行阵纹承载五方之气,两者相扣,便能在虚空之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将我要炼化的兽灵困于其中,免得它们受惊逃窜。
我从怀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青铜小鼎,鼎身刻着五兽纹样,青龙蟠于耳,朱雀衔着足,白虎踞于盖,玄武绕着腹,麒麟纹在鼎底。这是三年前在长安西市淘来的古物,摊主说原是汉代方士炼药用的,我却在鼎内发现了一行极小的篆字:“五灵归位,界自天成”,便知是与《五行修炼法》相契的法器。
将青铜鼎放在太极图中央,往鼎里添了三勺山泉水——是寅时从终南山深处的寒潭取的,水色清冽,能安神定气。又抓了把去年秋收的小米,撒在鼎沿,这是古卷说的“以五谷养灵”。最后取出五块不同颜色的玉石:青如翠羽的岫玉,红似丹霞的玛瑙,白若凝脂的羊脂玉,黑如点漆的墨玉,黄似蜜蜡的黄玉,一一对应着五方圣兽,摆在鼎的四周。
做完这些,额头上已沁出一层薄汗。暑气混着山风扑过来,带着泥土与稻禾的气息,竟让丹田处的气团微微发烫,像是有团小火苗在烧——这是阳气鼎盛的征兆,正好借势引动兽灵。
一、观想为形,五兽初现
布界炼兽,首重观想。古卷说“兽非实体,乃气之聚、意之化,需先在识海中塑其形,方能动其灵”。我盘膝坐在青铜鼎前,双目微闭,指尖掐着“聚灵印”,拇指与食指相扣,其余三指伸直,掌心对着鼎口。
先从东方青龙起。识海之中,我想象着终南山深处的云雾,那些白蒙蒙的雾气渐渐凝聚,化作一条青色的龙影。龙首高昂,鹿角峥嵘,龙须如银丝飘动,鳞片是初春新抽的柳芽色,每一片都泛着水润的光泽。它盘旋着,长尾扫过之处,识海边缘竟生出几点绿意,像是刚冒头的草芽——这是青龙主生的灵力初显。
可龙身总有些模糊,尤其是腹部的鳞片,像是蒙着层水汽,看不真切。我想起古卷注解:“青龙属木,需借肝魂之力塑其形”,便立刻凝神沉入肝经。太冲穴处传来一阵轻颤,一股清润的木气顺着经脉涌入识海,如细雨浇在龙影上。刹那间,青龙的鳞片变得清晰起来,连鳞甲边缘的纹路都历历可数,它张口轻吟,声音不似雷鸣,倒像山涧溪流撞击青石的清响。
接着是南方朱雀。观想这只神鸟时,我特意回想了去年夏至在骊山看到的晚霞,那些赤金色的云霞翻滚着,渐渐化作一只火红色的雀鸟。它羽如丹砂,尾羽散开时像团燃烧的火焰,喙似玉簪,眼若赤珠,站立时双翅微展,周身萦绕着淡淡的热气。
可朱雀的左翼总有些凝滞,像是被寒气冻住。“朱雀属火,需借心阳之力助其振翅”,我引心经之气入识海,膻中穴处的暖意顺着经脉涌去,如炭火烤化寒冰。朱雀左翼猛地一振,无数火星从羽间散落,识海之中竟泛起一层淡淡的红晕,像是被夕阳染透的天空。它鸣叫一声,声音清脆如铜铃,震得识海边缘的水汽都蒸腾起来。
西方白虎的塑形最为费力。我取终南山西麓的苍松之形为骨,取寒冬的霜雪之气为魄,在识海中凝出一只白虎。它身形矫健,皮毛如月光镀过的白雪,唯有尾尖带着一抹玄色,虎牙如利刃,爪尖泛着冷冽的光,蹲踞着,双目半眯,透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
但白虎的前爪总有些虚浮,像是踩在棉花上。“白虎属金,需借肺魄之力固其势”,我引肺经之气入识海,太渊穴处的肃杀之气如秋风扫过,白虎四爪猛地踏在识海地面,竟踏出四个浅浅的爪印。它低啸一声,声音不高,却让识海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那些飘动的云雾都乖乖地停在原地。
北方玄武最难塑形,因其是龟蛇相缠之态。我以终南山北的玄石为龟甲,以山涧的寒泉为蛇身,在识海中凝出一只玄武。龟甲厚重,纹路如大地脉络,蛇身细长,鳞片如墨玉打磨而成,蛇头绕着龟颈,双目紧闭,透着股亘古不变的沉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