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的黎明,寅时三刻,紫禁城还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晨雾之中。午门外,二百三十七名新科贡士早已整齐列队,身着统一的蓝色贡士服,头戴方巾,静候宫门开启。
晨风吹过,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学子们心中的炽热。 李文远站在队伍前列,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巍峨的宫墙。朱红色的宫墙在晨曦中若隐若现,金色的琉璃瓦泛着微光,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他轻轻握了握拳,发现手心已经微微出汗。今日的金殿传胪,将决定他们最终的命运。
沈文渊站在他身后,低声道:李兄,今日传胪大典,不知陛下会如何评定名次。会试时你是经魁,吴子健是会元,这番殿试后,不知名次会有怎样的变化。
李文远深吸一口气,轻声道:尽人事,听天命。陛下圣明,自有决断。
此时,他们注意到今日的警卫格外森严。鹗羽卫和锦衣卫的士兵们分别两旁,个个神情肃穆,目光如炬。鹗羽卫身着青色飞鱼服,腰佩长刀;锦衣卫则着麒麟服,配绣春刀,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支天子亲军共同负责今日的警卫,可见朝廷对传胪大典的重视。 忽然,净鞭三响,清脆的鞭声划破晨雾,回荡在紫禁城上空。
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发出吱呀呀的响声。礼部官员高声喝道:新科贡士入宫觐见!
贡士们按会试名次排成两列纵队,缓步走入宫门。穿过午门,走过金水桥,来到奉天殿前广阔的广场上。但见文武百官早已分列两旁,文东武西,井然有序。太子朱标和吴王朱栋站在丹陛之上,神情肃穆。
奉天殿内,香烟袅袅,从宣德炉中缓缓升起,盘旋而上。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司礼太监高声宣道:洪武十三年庚申科殿试传胪大典开始! 庄严的礼乐声中,贡士们齐刷刷跪倒在地,行跪拜大礼,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划一,响彻云霄。
朱元璋目光扫过下方跪拜的贡士,缓缓开口道:平身。声音虽不高,却自带威严,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贡士们起身后,司礼太监上前一步,展开黄绢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洪武十三年庚申科殿试,经朕亲览,评定甲乙,兹公布如下——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贡士们屏息凝神,等待着决定命运的时刻。李文远感到自己的心跳得厉害,几乎能听到的声音。 一甲第一名,状元——太监故意拖长了声音,吊足了众人的胃口,陕西延安府,李文远! 李文远猛地抬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竟然从会试第三名一跃成为状元!周围投来羡慕、惊讶、祝贺的目光,但他仿佛都感受不到了,脑海中一片空白。这个来自西北贫寒之地的学子,如今竟成了天子门生,状元及第!
一甲第二名,榜眼——江西南昌府,吴子健!
曾经是会试第一名的吴子健微微一怔,随即恢复了平静,躬身领旨。但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一甲第三名,探花——南直隶应天府,沈文渊!
沈文渊嘴角微扬,对这个结果似乎并不意外。探花郎历来要选年轻俊美者,他确实当之无愧。
接下来,太监继续宣读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名单。令人惊讶的是,会试第二名顾成恩被排在了二甲第一名,即传胪之位。这个排名显然打破了常规,引起了阵阵窃窃私语。
宣读完毕,朱元璋开口道:李文远、吴子健、沈文渊,上前听封! 三人出列,跪在丹陛之下。李文远位居中间,吴子健在左,沈文渊在右。 朱元璋目光如炬,看着三人道:咱点你三人为一甲,自有道理。李文远策论务实,见解独到,所提新政实施方案既符合圣贤之道,又切合实际,虽文采稍逊,然治国安邦之才,不在文章华丽。吴子健学问扎实,文章锦绣,然稍欠变通。沈文渊才思敏捷,通晓格物数算,实为难得。望你三人各展所长,为国效力。
臣等谨遵圣谕,定当竭尽全力,报效朝廷!
三人齐声应答,声音坚定。 传胪大典结束后,新科进士们退出奉天殿,个个面带喜色。刚出宫门,就见一队报喜官差骑着高头大马,手持报帖,敲锣打鼓而来。这些官差身着红袍,鞍鞯上也系着红绸,显得格外喜庆。
恭喜陕西延安府李老爷高中状元!
恭喜江西南昌府吴老爷高中榜眼!
恭喜南直隶应天府沈老爷高中探花!
报喜声此起彼伏,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围观的百姓纷纷涌上前来,想要一睹新科进士的风采。人潮涌动,险些将维持秩序的官兵冲散。
李文远被同科进士们围住道贺,这个说实至名归,那个说可喜可贺,让他应接不暇。他一边回礼,一边注意到人群中有些熟悉的面孔——那是来自西北的老乡,他们眼中含着泪花,为自己家乡出了个状元而自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