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十一月中的应天府,已入了冬,寒气渐浓,但紫禁城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巨大的广场上,文武百官按品秩肃立,鸦雀无声,只有那呼啸而过的北风,卷动着官员们的袍袖和仪仗队的旗帜,发出猎猎声响。
奉天殿内,金碧辉煌,暖炉烧得正旺,驱散了殿外的寒意。洪武皇帝朱元璋高踞龙椅之上,头戴十二旒冕,身着十二章衮服,面容威严,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太子朱标与吴王朱栋一左一右,侍立在御阶之下。朱标神情温和中带着凝重,朱栋则面色平静,眼神深邃,仿佛眼前的一切尽在掌握。
司礼太监深吸一口气,向前迈出一步,展开手中明黄色的圣旨,那是以最上等的蚕丝绫锦制成,边缘绣有精美的云龙纹样。他尖细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清晰地响彻在整个奉天殿内,甚至传到了殿外广场上官员的耳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膺天命,抚驭华夷,廓清寰宇,德被八荒。宵旰图治,惟欲四海宾服,万邦咸宁。近者,东海倭国,君臣内讧,国分为二,战乱频仍,生民倒悬。其主熙成,深明大义,倾心内附,遣使航海万里,奉表称臣,乞援请封,忠悯可嘉。朕念其诚,体恤远人,已允所请,颁赐册封,准依《明倭友好条约》,兴灭继绝,襄助戡乱。”
“然,倭地情势复杂,逆贼负隅,非强力不足以靖绥;条约条款繁巨,非能吏不足以推行;王化播撒远疆,非德政不足以抚慰。为彰显天朝威德,保障藩属利益,确保条约诸款切实履行,助倭国早日统一,共享太平,特设衙署,总揽其事。”
“兹设立大明提督倭**政事务总督府,总管大明倭国一应军政、外交、经济、文化事宜,对倭国王及其辖地,有督导、辅助、协调之权,对逆贼,有征伐、剿抚之责。总督府设于倭国吉野,俟光复京都后,移驻京都。”
“特晋曹国公李文忠,为荣禄大夫、太子太傅、提督倭**政事务总督,赐尚方宝剑,节制赴倭一切文武官员及兵马,总揽全局,代天巡狩,便宜行事!”
“特擢御史中丞刘琏,为通议大夫、倭镇按察使,赐金牌,掌监察驻倭国官吏、纠察风纪、审计钱粮、复核刑狱之事,直奏朕前!”
“特擢鸿胪寺右少卿韩邵琪,为中宪大夫、倭国宣抚使,赐银印,掌宣扬大明教化、推广儒学汉学、管理汉学堂、协调双边贸易、抚慰倭国民众之事!”
“另设大明镇倭天兵都指挥使司,统辖赴倭陆师兵马。”
“晋鄂国公次子常升,为镇倭天兵都指挥使,总辖陆师征伐、驻防、训练!”
“授魏国公世子徐辉祖、信国公世子汤鼎、卫国公世子邓镇、驸马都尉傅忠,为镇倭天兵参将,辅佐常升,分统诸军!”
“授长兴侯世子耿璇、德庆侯世子廖权、江阴侯世子吴忠,为游击将军,听候调遣!”
“设大明镇倭伏波水师提督府,统辖赴倭水师舰船。”
“晋信国公汤和,为光禄大夫、镇倭伏波水师提督,总辖水师战巡、护航、封锁之事!”
“晋靖海侯吴桢,为镇倭伏波水师指挥佥事,辅佐汤和!”
“授俞通海、廖永忠、俞通源、平安、俞祖,为舰队参将,分统舟师!”
“旨到之日,着李文忠率所属文武,点齐兵马舟师,克日开赴倭国,扬我国威,戡乱靖藩!所需一应粮饷、军械、物资,由户部、兵部、工部即速拨付,不得有误!望尔等体朕苦心,同心戮力,早奏凯歌!”
“钦此!”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圣旨宣读完毕,余音在巍峨的大殿中回荡。殿内殿外的百官们心思各异,但此刻都齐齐躬身,山呼万岁:“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李文忠、刘琏、韩邵琪、常升、徐辉祖、汤鼎、邓镇、傅忠、耿璇、廖权、吴忠、汤和、吴桢、俞通海、廖永忠、俞通源、平安、俞祖等被点名的勋贵大臣们纷纷出列,跪地谢恩,声音洪亮,带着激动与使命感。
他们深知,此次远赴东瀛,不仅是征战,更是要将大明的秩序和影响力深深扎根于那片陌生的土地,任务艰巨,荣耀亦是无双。
朱元璋看着殿下这些精兵强将,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这套班子,是他与朱标、朱栋反复商议的结果。李文忠老成持重,既是皇亲,又久经战阵和政务,足以总揽全局;刘琏,其父刘基清廉刚正,继承其父之风,负责监察审计,可保队伍清廉并有效监督条约执行。韩邵琪韩宜可之子,精通礼仪外交,善于抚慰,宣抚使一职正合适。
军事上,以常升为主将,配合一众年轻骁勇的勋贵子弟和沙场老将,水陆并进,足以碾压倭国任何抵抗力量。尤其让汤和出任水师提督,更是看重其稳重和经验,能确保海上生命线的绝对安全。
太子朱标侧头,与弟弟朱栋交换了一个眼神,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信息。计划的顺利推进、对远征军的期望、以及对未来大明周边新秩序的勾勒。朱栋微微点头,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