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 > 第64章 情感新篇

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 第64章 情感新篇

作者:无星恋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0 06:09:35

大二学年的春天,在料峭寒风中悄然萌动。对于凌空而言,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他学术生涯和情感世界步入新阶段的起点。智能仿生跳跃足项目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和自信。

“‘算法优化’的巅峰对决:数学建模竞赛的洗礼”

学期伊始,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拉开帷幕。这项赛事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展现综合素质的绝佳舞台。早已名声在外的楚云帆自然组成了最强战队,志在夺魁。

凌空原本并未打算参加,毕竟科研项目和社团管理已经占据了他大量时间。但陈锐找上了门:“缺个人,一起?”陈锐擅长算法和模型,但需要有人负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模),以及将结果清晰呈现(论文写作)。凌空强大的逻辑思维、快速学习能力和扎实的工科背景,正是最佳人选。雷浩得知后,也嚷嚷着要“沾光”,负责资料查找和后勤保障(主要是买饭),组成了501宿舍的“**型”战队。

竞赛题目公布:如何优化大型城市垃圾转运站的布局和调度策略,以降低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优化问题,涉及运筹学、图论、概率统计等多学科知识。

三天三夜的封闭竞赛,是对智力、体力和意志力的极限考验。实验室里,泡面盒堆成了山。楚云帆团队所在的区域键盘声噼啪作响,气氛凝重。凌空团队这边,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协作模式:

陈锐盯着屏幕,手指飞舞,构建着复杂的整数规划模型,嘴里念念有词;凌空则不断在白板上画着城市地图和物流网络,与陈锐讨论着约束条件的合理性,并快速查阅相关文献;雷浩则像个高效的“人肉搜索引擎”,根据凌空和陈锐的需求,飞快地查找各种城市数据、车辆参数、环保标准,还负责压制其他两队成员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火苗”。

“空哥!锐哥!吃饭了!今天有红烧肉!”雷浩的嗓门是紧张竞赛中唯一的调剂。

最大的分歧出现在最后一天。陈锐构建的模型非常精美,但求解复杂度极高,以他们的计算资源,在规定时间内很可能无法得到满意解。凌空提出了一个简化思路:将连续变量离散化,采用启发式算法寻找次优解,虽然牺牲了部分理论最优性,但更实用,且能保证按时完成。

“这是妥协!”陈锐有些固执。

“这是工程思维下的最优解。”凌空坚持,“竞赛看重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纯数学的炫技。”

关键时刻,凌空的【工程判断】和【风险决策】占了上风。他们采用了折中方案,最终提交了一份模型严谨、求解可行、分析深入的论文。

结果公布,楚云帆团队毫无悬念获得最高奖。而凌空团队,凭借其独特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视角和清晰的论文表述,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看着身旁依旧淡定的陈锐和激动得快要蹦起来的雷浩,凌空心中感慨。这次竞赛,让他深刻理解了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中互补的重要性。【数学建模】、【团队协作】技能提升至【精通】门槛。

“‘输出驱动’的挑战:第一篇学术论文的诞生”

建模竞赛的成功,让指导智能仿生机器人项目的李教授对凌空和陈锐刮目相看。他鼓励他们:“跳跃足的项目很有新意,为什么不尝试把其中的创新点总结一下,写一篇小论文?投个国内的会议试试看。”

写论文?这对凌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代码和电路他擅长,但将工作转化为符合学术规范的文本,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组合。

这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将自己的成果放在学术共同体面前接受检验。凌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也充满了挑战的兴奋。

他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文献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相关领域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才能凸显自己工作的创新性。一开始,面对海量的英文文献和专业术语,他感到头晕目眩。【信息过载】。但他很快调整策略,利用【信息检索】和【快速阅读】技能,先抓取关键论文,精读引言和结论,再根据需要深入方法部分。苏暮雨在人文社科领域阅读文献的经验也给了他很大启发:先建立框架,再填充细节。

最大的挑战是“英文写作”。他的科技英语阅读尚可,但主动写作则漏洞百出。语法错误、中式表达、用词不准确……初稿被李教授批得“体无完肤”。凌空没有气馁,他将教授的修改意见逐条整理,反复琢磨。他泡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高水平英文论文,不仅学习其内容,更刻意模仿其表达方式和行文逻辑。他还拉上英语优秀的苏暮雨帮忙进行语言润色。

【学术写作】技能从【初窥】艰难地提升到【熟练】。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常常为了一个句子的表达斟酌半天。但当最终稿完成,看到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语言流畅的论文时,那种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解决一个技术难题。

论文投出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期间,凌空体验到了科研工作者常见的“投稿焦虑症”,时不时就要刷新一下投稿系统。终于,两个月后,收到了修改意见。审稿人肯定了工作的创新性,但也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和补充实验的要求。

又是一轮紧张的修改和实验。凌空和陈锐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通宵达旦地补充数据,回应审稿人的质疑。最终,论文被成功接收!当收到录用邮件的那一刻,凌空激动地差点跳起来,第一时间把消息分享给了苏暮雨和501的兄弟们。这是他学术道路上的第一个正式成果,意义非凡。

“‘关系协议’的日常化:稳定期的温暖与小小波澜”

与苏暮雨确立关系后,两人的相处进入了一个稳定而温暖的阶段。不再有初期的羞涩和试探,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和深入灵魂的默契。

他们依然保持着一起自习、吃饭、散步的习惯。凌空会跟苏暮雨讲他遇到的工程难题,苏暮雨则会分享她读到的精彩书摘或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思考。他们互相推荐各自领域的入门书籍,凌空尝试读《苏菲的世界》,苏暮雨则翻开了《编码的奥秘》,虽然常常读得似懂非懂,但这种跨越学科的尝试本身就有趣。

当然,情侣间难免也会有小小的摩擦。一次,凌空因为赶论文进度,连续几天都泡在实验室,连约定的视频通话都匆匆忙忙。苏暮雨虽然理解,但连续被“放鸽子”,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她没有直接抱怨,但回复的信息明显简短冷淡了些。

凌空从代码和论文中抬起头,终于后知后觉地感受到了异常。他回想这几天的行为,意识到了问题。他没有找借口,而是直接买了一杯她最喜欢的奶茶,跑到她宿舍楼下。

“对不起,这几天太投入,忽略你了。”凌空递上奶茶,语气诚恳。

苏暮雨看着他眼下的乌青和略显凌乱的头发,心里的那点不快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心疼。“没事,知道你忙。论文顺利吗?”

“差不多了。”凌空松了口气,“走吧,今天早点休息,陪你散散步。”

小小的不快,因为及时的沟通和真诚的态度,迅速化解,反而让彼此更懂得体谅。凌空意识到,再稳定的“协议”也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感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经营。

“‘资源整合’的尝试:社团与科研的联动”

作为机器人社长,凌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社团活动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兴趣小组。他敏锐地发现,社团里一些低年级同学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但苦于没有门路;而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有些基础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如数据标注、简单部件加工)也需要人手。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形成:能否在社团内设立“科研预备组”,让有兴趣的同学提前接触科研流程,同时为项目组提供辅助支持?

他将这个想法与李教授沟通,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机器人社开始了新的尝试。凌空定期组织“科研预备组”的成员开展文献阅读分享会,邀请研究生学长学姐介绍前沿方向,并安排他们参与项目的一些基础工作。

这一举措受到了热烈欢迎。低年级同学获得了宝贵的科研初体验,项目组也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社团的学术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凌空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能力,视野也从单纯的技术管理,扩展到了更宏观的团队建设和学术生态营造。

春天悄然过去,盛夏来临。凌空站在大二学年的尾巴上回望,感觉自己像一棵努力扎根的树,在学术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在情感的阳光下舒展枝叶。数学建模的奖项、第一篇学术论文的录用、社团的成功转型,以及与苏暮雨稳定而温暖的关系,都是这个学年沉甸甸的收获。他不再是那个仅凭技能面板高效学习的高中生,而是一个开始在真实世界里探索、创造、连接,并品尝其中酸甜苦辣的年轻学人。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他内心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