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 > 第282章 苏正的决心

第282章:苏正的决心,要让市委办公厅真正“高效”起来!

办公室的门已经关上,将走廊里那压抑而有序的脚步声隔绝在外。苏正坐在巨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桌面上,那张印着“市委办公厅”抬头的空白报告纸,像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也像一片等待播种的战场。

他没有立刻动笔。

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由口袋里那支暗金色钢笔的微鸣,与自己的心跳形成一种奇特的共振。那不是一种简单的震动,更像是一种呼吸,一种吞吐。它贪婪地吸入弥漫在这栋大楼里的,那种由繁琐程序、官样文章和无尽等待所酿造的,粘稠而醇厚的“怨气”,然后又将一种冰冷的、锋利的力量反馈给苏正。

这股力量让他头脑清明,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量。

他想起了张敬。那位办公厅主任,用最和蔼的笑容,最体己的话语,为他指明了一条无比“安全”的道路——多看,多听,多想,多协调,唯独不要决策,不要负责。像一个高明的太极宗师,将所有可能沾身的责任都化于无形。

“在这里,不出错,比做出彩更重要。”

这句话,如同魔咒,是这栋大楼里无数人奉为圭臬的生存法则。它保证了机器的平稳,却也扼杀了机器的效率与灵魂。

如果遵循这条路走下去,苏正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他会成为另一个马学文,或者,如果运气足够好,资历足够老,他会成为下一个张敬。每天批阅着雪片般飞来的文件,用最漂亮的词句写下最无用的批示,在无休止的会议和协调中,耗尽自己的年华。他会变得安全,变得稳妥,变得……面目模糊。

可那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食堂里那个叫张明的中年男人的脸。那张脸上写满了奔波的疲惫,和希望被反复消磨后的绝望。为了一个能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养老中心,他像个皮球一样被踢了三个月,跑了二十多趟。

他又想起了那份关于西城区第三小学的报告。墙体开裂的教学楼里,还坐着数百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而决定他们头顶上那片天花板是否安全的报告,却在市委大楼里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周的旅行。

张敬口中的“稳”,就是让张明这样的人继续奔波,让孩子们继续在危楼里上课吗?

苏正的目光,缓缓地从那张空白的报告纸,移到了窗外。玻璃幕墙反射着冰冷的日光,勾勒出这座城市冷硬的轮廓。他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无数个角落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张明”,还有无数个“第三小学”,他们的问题,他们急切的期盼,都化作了一份份报告,被送进这栋大楼,然后,陷入一场名为“程序”的漫长等待。

市委办公厅,是这座城市的中枢神经。如果神经中枢已经习惯了迟缓与麻木,那么肢体的末端,又怎能指望它灵活有力?

必须改变这一切。

苏正收回目光,心中那最后一丝犹豫,也随之烟消云散。周为民的告诫是对的,在这里,他的手段可能会引来天大的麻烦。但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他当初在清源县掀起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他要做的,不是掀桌子。那是莽夫的行为。他要做的,是为这张桌子,重新制定一套更合理的上菜规则。

他拿起那份关于第三小学的报告,又翻了一遍。这一次,他看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那张长长的传阅单。

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局,发改委,分管副秘书长,办公厅综合一处……

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收费站。文件从这里经过,留下一个签名,附上一段意见,然后被放行到下一站。看似井然有序,实则每一个站点都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盖章放行”的动作,却没有人真正关心这辆车要开到哪里去,什么时候能抵达终点。

问题就出在这里。流程太多,节点太多,而真正负责的人,一个都没有。

苏正将那份报告放下,心中已经有了腹稿。

他要写的这份《关于市委办公厅工作效率问题的调查报告》,绝不能是一封充满了个人情绪的抱怨信。那只会被张敬当成一个“年轻人不懂事”的笑话,然后束之高阁。

它必须是一份冷静、客观、充满数据和逻辑的分析报告。

它要用官僚们最熟悉的语言,去解构他们引以为傲的“程序”。它要像一个最顶尖的外科医生,精准地剖开这台机器的外壳,向所有人展示里面那些已经锈蚀、错位的齿轮。

“咚咚。”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门被推开一条缝,一个年轻的脑袋探了进来,正是上午那个抱着一堆文件被督查室王科长训斥的年轻人,小李。

他看到苏正,连忙站直了身体,脸上带着几分拘谨和惶恐:“苏……苏主任,我……我是综合三处的李文博。马处长让我把这周归档的内参和简报给您送过来,让您熟悉情况。”

他的身后,是一辆装得满满当当的文件车,那堆积如山的文件,比他的人还要高出一头。

“放那儿吧。”苏正指了指墙角的空地。

李文博吃力地把文件车推了进来,从上面搬下一摞摞沉重的牛皮纸档案盒。他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白衬衫的后背也湿了一片。

苏正看着他,随口问了一句:“每天都这么多吗?”

李文博一边码放着文件,一边喘着气回答:“这还算少的。赶上开两会或者季度总结,三个这样的车都装不下。我们处里,就我一个新人,这些活儿都是我的。”

他的声音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习以为常的麻木,一种被庞大工作量磨平了所有棱角的认命。

苏正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那堆迅速在墙角堆起的文件山。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一次起草、打印、校对、分发、传阅、回收、归档……这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消耗。而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解决了问题的?有多少,只是从一个抽屉,旅行到了另一个抽屉?

这个叫李文博的年轻人,就像这台官僚机器里的一只工蚁,日复一日地搬运着这些纸张,却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搬运的,究竟是食粮,还是垃圾。

“苏主任,都放好了。您……您还有什么吩咐吗?”李文博擦了擦汗,小心翼翼地问道。

“没了,你去忙吧。”

“好的。”

李文博推着空车,像逃离一样快步走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苏正的目光,从那座新堆起来的“纸山”,缓缓移回到自己面前那张空白的报告纸上。

他不再犹豫。

他拧开笔帽,暗金色的笔尖,在纸张上划出第一道笔迹。

他没有直接写结论,而是从办公厅的本职工作写起。

“……市委办公厅作为市委决策部署的‘第一棒’和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全市工作的整体效能……”

开头是标准的官样文章,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列举“问题”。

“一、文件流转环节冗余,‘体内循环’现象严重。”

他将那份第三小学的报告作为典型案例,画出了一张清晰的流程图。从区教育局上报,到市教育局,再到办公厅,然后分发至财政、住建、发改委等部门,最后又回到办公厅……他用红笔在流程图上画了一个圈,将这几个部门框在里面,旁边标注了四个字:“闭环旅行”。

“二、部门权责边界模糊,‘审批’变‘传阅’。”

他指出,许多本该由某个部门拍板决策的事项,在流转过程中,被异化成了简单的“圈阅”。每个领导都只是“已阅”,却不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导致文件虽经多人之手,却无一人负责。

“三、考核机制存在弊端,重‘程序’而轻‘结果’。”

他尖锐地提出,现行的考核机制,更多的是看文件处理是否符合流程,而不是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这导致了工作人员宁可让事情拖着,也不愿在程序上承担任何一点“不规范”的风险。

……

他一条条地写着,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他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彩的词语,通篇都是冷静的分析和客观的描述。他甚至没有点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只是在陈述一种现象,一种系统性的弊病。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他能感觉到,随着报告内容的深入,口袋里那支钢笔的嗡鸣声越来越强烈,笔身也越来越烫。它仿佛在为这份报告的诞生而欢呼,而兴奋。

不知过了多久,当苏正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染上了一层暮色。

一份长达五页的报告,静静地躺在他的面前。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指责,却比任何指责都更加致命。它就像一份精准的病理切片,将市委办公厅这个庞然大物的沉疴,暴露在了无影灯下。

苏正看着自己的“杰作”,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这份报告本身,就是一颗重磅炸弹。一旦递上去,无论张敬接与不接,都将在这潭死水里,掀起滔天巨浪。

而现在,是时候给这颗炸弹,装上引信了。

他重新拿起那支已经烫得有些惊人的暗金色钢笔,目光落在了报告末尾那片巨大的空白处。

那里,是留给他的“批注”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