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 > 第268章 一份关于“文化产业泡沫”的督察报告,直指问题!

第268章:一份关于“文化产业泡沫”的督察报告,直指问题!

窗外,晨曦的微光为天际染上了一层灰白。

苏正没有动,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面前是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温热的三十页报告。他没有立刻去拿那支藏在抽屉深处的钢笔,而是选择将这份报告,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他需要确认,这支他亲手磨砺的箭,每一寸箭身都光滑笔直,每一个棱角都锋利无匹,足以刺穿那层用谎言与浮华堆砌起来的厚茧。

报告的标题,他斟酌再三,最终定为《关于清源县“文化盛宴”背后“人去楼空”的深度调查报告》。没有用“泡沫”这个词,而是用了更具画面感的“人去楼空”,直接将那片繁华的假象,与凄凉的现实并置。

翻开第一页,是报告的第一部分,标题为“华丽的空壳:三点八亿投资下的死城”。

苏正的目光扫过纸页。左侧,是《文化清源》画册上截取的高清照片:开园典礼上,红毯铺地,彩旗招展,领导与嘉宾笑语晏晏,人头攒动。右侧,是他用手机在工作日下午三点拍摄的照片:同一片广场,地面落满枯叶,一个孤零零的保洁员推着垃圾车缓缓走过,远处的仿古商铺大门紧锁,门上贴着褪色的“旺铺招租”。

两张照片,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巨大的笑话。

下面是冰冷的数据。

“‘清源古韵文化园’项目,总投资三点八亿元。其中,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一点二亿,建筑及园林工程二点一亿,前期规划及宣传费用五千万……”

“……项目运营一年零三个月,据统计,除开业首月及节假日活动外,日均入园游客不足五十人次。园区内签约商户一百二十七家,目前仍在经营者仅十九家,其中八家处于‘开一天、关三天’的亏损维持状态。据不完全统计,商户总计亏损已逾三千万元。”

报告中,他原封不动地引用了那位茶馆老板的话:“我们不是商户,我们是人质。钱都砸进去了,走不了,只能在这儿耗着等死。当初赵局长拍着胸脯说,这里会是清源的‘宽窄巷子’,现在看来,是我们的‘断头巷子’。”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耳光,扇在“文运昌隆”的牌匾上。

第二部分,标题是“昂贵的烟花:一场与百姓无关的狂欢”。

这一部分,矛头直指“国际金鸾艺术节”。苏正将那份五千万的预算案,做成了一张清晰的饼状图。其中,“特邀嘉宾及演艺人员费用”那一千五百万,占据了最醒目的一块。

他特意做了一张对比表格。

表格左栏:国际金鸾艺术节,单项开支。

“某流量明星(演唱两首,其中一首跑调)出场费:八百万。”

“开幕式烟花秀(时长五分钟):三十万。”

“媒体及公关(含热搜维护):八百万。”

表格右栏:清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年总开支。

“非遗保护及传承人补贴总预算:三十万。”

“‘四平腔’传承人耿存义传承经费申请(申请三年,未获批复):五万。”

“‘陈氏剪纸’传承人陈巧云技艺推广申请(未获批复):两万。”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对比,更是价值的拷问。一场五分钟的烟花,烧掉的钱,等于全县所有濒危手艺人一年的指望。一个跑调的明星,拿走的钱,足够耿存义老人带出几十个徒弟。

报告中,苏正再次引用了赵德亮的话:“我们这是国际艺术节,定位就是高端!票大部分都用于招商引资、招待贵宾了。”

紧随其后,是苏正冰冷的诘问:“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究竟是服务于少数权贵与资本的社交需求,还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当一场耗资五千万的‘文化盛宴’,绝大多数本地百姓连入场的门票都无法获得时,其‘为民’的底色何在?”

问题尖锐,却又无从辩驳,因为每一个字都建立在事实之上。

报告的第三部分,也是最沉重的一部分,苏正将其命名为“正在流逝的血液:被‘转化’与被‘借鉴’的尊严”。

这一部分,他没有罗列数据,而是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他亲眼所见的三个故事。

“耿存义,男,七十八岁,‘四平腔’唯一在世的全本传承人。其申请的传承经费被驳回,却被建议将祖传的艺术,改编成五分钟的‘暖场节目’,用于商业庆典。赵德亮局长称此举为‘创造性转化’。”

“陈巧云,女,六十九岁,‘陈氏剪纸’第四代传人。其呕心沥血的艺术杰作《百鸟朝凤》,被文化局下属文创公司‘借鉴’,简化图案后印制于t恤上销售,获利颇丰。陈巧云本人未获得分文。赵德亮局长称此举为‘宣传推广’。”

“李满仓,男,六十二岁,‘柳编技艺’传承人。其原创的编织样式,被文化局以两百元‘设计费’买断,后被发现用于县内星级酒店的批量化产品。李满仓心灰意冷,已放弃手艺,外出务工。据其家人称,他亲手将所有编织工具付之一炬。”

三个人的故事,像三座小小的墓碑,立在纸上。苏正特意将赵德亮那些时髦的词汇——“创造性转化”、“宣传推广”——加了引号,让这些词语本身,都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讥讽意味。

报告的最后,是总结陈词。

“综上所述,清源县近年来的文化工作,表面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已陷入‘重面子、轻里子’、‘重形式、轻内容’、‘重政绩、轻传承’的巨大误区。以巨额财政投入,换取短暂的、虚假的媒体繁荣;以牺牲本地文化根基为代价,构筑官员个人的政绩工程。此种行为,非但未能‘昌隆文运’,反而在加速文化的流失与消亡。长此以往,清源县将只剩下一座座没有灵魂的建筑,和一段段写在纸上的历史。真正的文化,将‘人去楼空’。”

“建议上级部门,对清源县文化领域财政支出进行专项审计,并对相关领导干部的渎职、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展开严肃调查。”

读完最后一个字,苏正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这份报告,就是一把上了膛的枪。它精准,冷酷,证据确凿。只要交到周书记手里,赵德亮的政治生命,顷刻间就会被打穿一个窟窿。

但这还不够。

苏正要的,从来不只是惩罚一个人。他要的是撬动整个腐朽的链条,让那些高高在上、以“文化”之名行“生意”之实的人,亲身体会一下,他们所鄙夷、所践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他拉开了那个上了锁的抽屉。

那支黑色的英雄钢笔静静地躺在绒布上。当苏正的手指触碰到笔身时,他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强烈的渴望,从笔身中传来。那条盘踞的龙形虚影,金光大盛,仿佛被这份报告中凝聚的巨大怨气与不公彻底激活,在笔身周围急速游走,带起一阵无声的气旋。

苏正的脑海里,仿佛响起了一声压抑不住的、兴奋的龙吟。

这支笔,饿了。它渴望着一场酣畅淋漓的“盛宴”。

苏正拿起报告,翻到了最后一页,那片为领导批示预留的广阔空白。

他该许一个什么样的“愿望”?

他想起了赵德亮那张油光满面的脸,和他口中那些“繁荣”、“昌盛”、“盛宴”、“享受”的词汇。

一个绝妙的,充满了极致反讽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型。

他要让赵德亮求仁得仁。

他要让赵德亮和他那些所谓的“文化政绩”,永远地锁在一起。

苏正拧开笔帽,冰凉的金属笔尖在灯光下闪烁着幽光。他握着笔,手腕沉稳,悬停在纸张上方。

那股磅礴的力量顺着笔身,涌入他的手臂,他的四肢百骸。他能感觉到,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似乎变得粘稠起来。

他落笔了。

笔尖触碰到纸张的瞬间,一个微不可见的金色光点,在笔尖与纸面接触的地方亮起,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一圈圈无形的涟漪,悄然扩散开来。

他写下了第一个字:“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