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 > 第110章 县医院的“黑心”药,老百姓看病难!

###

苏正上任后的第一个星期,县委督查室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质变。

那股由恐惧催生出的、紧绷到滑稽的勤奋,正在悄然溶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夹杂着茫然、新奇与些许振奋的忙碌。

“民意直通车”制度,如同一台被安装在沉闷车间里的新机器,一开始所有人都围着它,不知所措,生怕操作不当会引发爆炸。可当它真的运转起来,发出规律而富有节奏的轰鸣时,人们又忍不住被它吸引。

变化最大的是小张。

这位曾经把“摸鱼”当作人生哲学的年轻人,如今成了督查室里最“潮”的人。他向吴海峰申请了一台新电脑,专门用来“网上冲浪”。他的工作,就是潜伏在清源县本地的各大论坛、贴吧、微信群里,像个专业的“网络水军”,只不过他捞的不是钱,是民怨。

“苏主任,您看这个。”小张指着屏幕,表情既兴奋又古怪,“清源论坛有个热帖,标题叫《王局长家的狗,过得比我好》,说的是城管局的领导,用公车接送他家的泰迪去做美容。下面跟帖盖了一百多楼,都在骂。”

苏正凑过去看了看,帖子图文并茂,拍到了车牌号和那只穿着小衣服的泰迪。

“还有这个,”小张又切换到一个本地生活群的聊天记录,“有人抱怨城东的菜市场,缺斤短两特别严重,买一斤虾,回家一称只有七两,那三两全是水和冰。”

老刘端着刚给苏正续上的红枣枸杞茶,也忍不住探过头来,啧啧称奇:“嘿,现在的老百姓,胆子可真大,什么都敢往网上说。”

苏正笑了笑:“不是他们胆子大了,是以前没人听。现在我们听了,他们自然就愿意说了。”

他让小张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整理成每日的《网络舆情简报》。那些指名道姓、有图有真相的,直接形成督查单,发函给相关单位,要求限期核查回复。而那些涉及民生、抱怨普遍的,则作为重点关注线索,存档备查。

第一份督查单发给城管局的时候,整个办公室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都以为,对方会打个电话过来扯皮,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没想到,第二天城管局的办公室主任就亲自上门,带着一份印着红头文件的处理决定,以及王局长亲笔写的深刻检讨。决定里写着,涉事公车司机被通报批评,王局长则因公车私用,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并补缴了全部用车费用。

消息传开,督查室的同事们看苏正的眼神又不一样了。如果说之前是纯粹的畏惧,现在则多了一丝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副主任,不是在搞形式,是真的在把老百姓的牢骚当回事办。

工作有了看得见的成果,那种混日子的暮气,便被一种久违的职业价值感冲淡了。连老刘擦桌子的动作,都少了几分刻意讨好,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利落。

这天下午,小张把第二份《网络舆情简报》送到了苏正的办公桌上。

“苏主任,今天的情况有点特殊。”小张的表情很严肃,“关于县医院的负面信息,突然多起来了。”

苏正的眼帘抬了抬,示意他继续说。

“您看,这几条都是今天新增的。”小张指着简报上的几段文字。

第一条,来自“领导信箱”,一位匿名的母亲留言,说她的孩子得了肺炎,在县医院住院一个星期,花了快八千块,其中大部分都是药费。她不理解,为什么最普通的抗生素,价格会比外面药店贵上五六倍。

第二条,来自本地论坛,一个年轻人发帖,说他爷爷是多年的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以前在医院开的一种国产降压药,一个月才几十块钱,效果很好。可从上个月开始,医院就说那种药没货了,给换了一种所谓的“进口替代药”,名字洋气了不少,价格却翻了十倍,一个月药费就要好几百。老人家舍不得钱,自己偷偷把药停了,结果血压飙升,差点出了事。

第三条,是一个微信群里的聊天截图。有人在群里抱怨,说自己只是割伤了手,去县医院打破伤风针、缝了几针,开了一堆消炎药、活血化瘀的药,结账时发现要一千二百多。他把账单发到群里,引来一片共鸣,大家纷纷吐槽自己在县医院“被宰”的经历。

……

一条条看下去,苏正的脸色慢慢沉了下来。

这些文字背后,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个普通家庭面对高昂药价时的无力、愤怒和绝望。那句两个月前看到的留言,“县医院的药是金子做的吗”,再次在他脑海中响起,与眼前这些新的血泪控诉重叠在一起,分外刺耳。

他口袋里的那支英雄钢笔,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情绪,笔身传来一阵微不可查的温热。

“小张,你用关键词‘医院’、‘药价’,把过去半年的所有相关留言和帖子,都筛选整理出来。”苏正吩咐道。

“好的,苏主任。”

一个小时后,一份更详尽的报告放在了苏正面前。

报告不厚,但每一页都沉甸甸的。关于县医院药价问题的抱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最近三个月,相关的帖子和留言数量,比过去一年加起来还多。其中,“国产药被替代”、“小病大治”、“过度开药”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苏正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笼罩在清源县所有病患的头上,贪婪地吸食着他们的血汗钱,甚至生命。

他想起了自己感知到的那张“官场民意图”,县医院那个节点上缭绕的黑气,比之前“厕所革命”涉及的任何一个乡镇都要浓郁。

那里,是一个巨大的沉疴脓疮。

傍晚下班时,苏正没有直接回招待所。他对吴海峰说了一声,自己有点私事,便独自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没有开车,而是步行。

清源县不大,县医院离县委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他没有直接去医院,而是先拐进了医院对面的一条小巷。巷子里,密密麻麻地开着七八家药店。

他走进其中最大的一家,柜台里坐着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药剂师。

“师傅,请问有‘瑞新伐他汀钙片’吗?”苏正问道,这是那份舆情简报里,被提及次数最多的“进口替代药”。

“有啊。”药剂师从柜子里拿出一盒药,“这个是吧?治高血脂、高血压的。”

“对,多少钱一盒?”

“我们这儿卖一百二十八一盒,一个月的量。”药剂师推了推眼镜。

苏正点了点头,又问:“那以前那种国产的‘阿托伐他汀钙’呢?还有吗?”

药剂师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那个啊,便宜,效果也好,以前一个月才二十多块钱。不过现在不好进了,医院里不开这个药,我们药店也就不怎么备货了。你要是急用,我库房里可能还有几盒,给你找找?”

“不用了,谢谢师傅。”苏正接着问,“为什么医院里不开了?”

“这谁知道呢?”药剂师压低了声音,朝医院的方向努了努嘴,“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听说是换了供应商,现在医院里大部分的药,都是一家公司供的。新药贵,回扣高呗,这都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有什么办法?人家是独家生意,你不去他那儿看,还能去哪儿?得了病,总不能等死吧。”

药剂师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嘲讽。

苏正道了声谢,走出药店。一百二十八元,这个价格已经不便宜,但根据网上帖子的截图,同样一盒药,在县医院的售价是三百六十元,翻了近三倍。

他又接连走了几家药店,询问了几种在投诉中常见的药品,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凡是医院里正在主推的“新药”,价格无一例外地比药店贵上两到三倍,而那些便宜又好用的国产基础药,则纷纷“缺货”或“停产”。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华灯初上。

苏正站在县医院大门口的广场上,看着眼前这栋灯火通明的大楼。人来人往,进出的人大多面带愁容,行色匆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儿子搀扶着,手里捏着一张缴费单,对着上面的数字看了又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怎么这么贵……怎么会这么贵……”

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正在发烧哭闹的孩子,一边排队挂号,一边焦急地打着电话:“你快点去借点钱,医生说可能要住院,押金就要五千……”

这些声音,这些画面,像一根根细密的针,扎在苏正的心上。

他掏出手机,点开了一个新闻App,输入“药品集中采购”,仔细阅读着国家近几年推行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挤掉药品价格的虚高水分,减轻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国家在努力为人民减负,可到了清源县,到了这家本该救死扶伤的县医院,却变成了某些人借机敛财的工具。他们不仅没有执行国家的政策,反而变本加厉,用更隐蔽的手段,把手伸进了老百姓的救命钱里。

这不仅是**,这是在吃人血馒头。

苏正收起手机,转身走进了医院对面的一个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快餐店。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水。

他没有再回招待所,而是在这里坐了一整夜。

他看着医院大楼的灯,一盏盏熄灭,又一盏盏亮起。他看着急诊室的门口,救护车呼啸而来,又悄然离去。

他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看着。

直到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医院楼顶那个巨大的红色十字。苏正才站起身,走出快餐店。

一夜未眠,他的眼神却异常清亮。

他已经想清楚了。对付这种系统性的、隐藏在专业壁垒之下的**,常规的督查手段,就像用拳头去砸一团棉花,不仅没用,还会被它缠住。

他需要一把更锋利,更直接,更能刺中要害的刀。

回到办公室,苏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起草了一份文件。文件的标题是:《关于对清源县人民医院药品采购及定价机制开展专项督查的请示》。

他没有在请示里写任何情绪化的字眼,只是客观地罗列了从“民意直通车”搜集到的群众反映,以及他自己初步调查到的药价对比数据。

他知道,这份请示交上去,必然会触动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但他必须这么做。

这是他作为督查室副主任,职责所在。

也是他手中那支笔,赋予他的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