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铁院 > 第64章 情报网络的延伸

明末铁院 第64章 情报网络的延伸

作者:海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41:40

初冬的风带着寒意掠过原野,刘家堡外的壕沟已经冻上了一层薄冰,护卫队的训练依旧每日不歇,只是枪尖上凝了霜,呼喝声里带着白气。刘江站在箭楼,望着北方灰蒙蒙的天——蒙古骑兵的威胁尚未完全散去,可他心里清楚,真正的风暴,或许在更南的地方。

“光守着堡墙不行。”他对赵忠说,“外面天翻地覆,咱们要是两眼一抹黑,等灾祸找上门就晚了。得让探子走得更远些,把耳朵竖起来,听清楚天下到底乱成了什么样。”

之前派出去的探子,多是在周边村镇活动,打探流寇动向、蒙古骑兵踪迹,如今要探的,是“大局”——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打到了哪里?明军还能撑多久?关外的清军有没有动静?这些消息,关乎刘家堡未来的生死。

人选早就想好了。狗剩机灵,之前探查王老虎踪迹时就立过功;还有两个从清源城逃来的货郎,走南闯北惯了,会说官话,也懂怎么跟人套话;再加一个曾在明军里当过小兵的流民,认得军营的路数,能从溃兵嘴里问出些门道。

出发前,刘江在祠堂给他们训话:“不用你们深入险地,就在县城、驿站、官道边的茶馆待着,听人闲聊,跟行商打听,看到溃兵就递袋烟套近乎。记着,听到什么都记下来,哪怕是瞎传的谣言也没关系,回来再说。”

他让人给探子备了干粮、碎银,还有几套换洗衣裳——狗剩扮成流民,货郎就挑个空货担装样子,前明军小兵则裹着件破烂甲胄,扮成逃兵,各自往不同方向去:狗剩往南,去临县和清源城方向;货郎往西,走官道去太原府;前明军小兵往北,沿着张家口方向,顺便打探蒙古各部的动静。

探子走后,刘江每日都让管家在祠堂摆张木桌,铺上空白麻纸,等着消息。

半个月后,第一个回来的是狗剩。他灰头土脸,鞋子磨破了底,一进门就瘫在地上,灌了半壶水才缓过劲:“少爷……南边乱透了!临县县城上个月被‘闯军’占了!”

“闯军?李自成的人?”刘江连忙递过纸笔。

“是!”狗剩抹着汗,“我在临县外的茶馆听人说,闯军打着‘均田免赋’的旗号,一路杀过来,明军根本挡不住。县城里的官老爷跑了,粮仓被打开分了,好多流民都跟着他们走了……不过也有人说,闯军军纪不咋地,抢了富户,也抢了小商户,闹得鸡飞狗跳。”

他记不清具体日期,只说“大概上个月中”,还说听一个逃出来的书生讲,闯军下一步可能要打太原府,但“不知道是真是假,茶馆里吵得厉害,有人说闯军快成气候了,有人说他们撑不了多久”。

刘江在麻纸上写下“闯军占临县,传将攻太原,军纪混杂”,心里沉了沉——临县离刘家堡不过百里,闯军若真往太原去,沿途难免波及。

又过了十日,往西去的货郎回来了。他比狗剩从容些,挑着的货担里多了些零碎布料(说是跟行商换的,掩人耳目),坐下喝了碗热粥,才慢慢说:“太原府那边风声紧。我在官道边的驿站歇脚,听到几个官差闲聊,说朝廷调了兵去堵闯军,可兵根本凑不齐——好多卫所的兵早散了,新征的壮丁没训练过,拿着锄头就上了,一打仗就跑。”

他还听说了张献忠的消息:“有人说‘八大王’在四川杀得厉害,把官府衙门都烧了,也有人说他跟闯军闹了别扭,两边快打起来了……消息乱糟糟的,有的说张献忠占了成都,有的说他被明军围住了,谁也说不清。”

最让刘江在意的是这句:“有个从北边来的盐商说,关外的清军上个月又入塞了,在永平府那边杀了一阵,抢了东西就走,明军追都追不上。他还说,京城那边人心惶惶,皇帝发了好几次罪己诏,可没用,粮饷还是凑不齐,兵越打越少。”

刘江在麻纸上添了“明军缺兵少饷,战力弱;张献忠在川,与闯军或有隙;清军入塞,京城不稳”。字迹潦草,却把零散的信息串成了线——明朝的架子,怕是真要塌了。

最后回来的是前明军小兵,他走得最远,回来时冻得嘴唇发紫,胳膊上还挨了一刀(说是路过乱兵地盘,差点被抢)。“北边更乱。”他搓着手,“蒙古察哈尔部确实在闹饥荒,可没敢大举南下——听说他们跟清军打了一架,输了,元气伤了,暂时顾不上南边。”

但他带回来的消息更坏:“我在张家口外遇到几个溃散的边军,他们说山海关那边快撑不住了,吴三桂的兵被清军拖着,朝廷催他进关护驾,可他迟迟不动……有人偷偷说,吴将军可能要降清,不然挡不住。”

“降清?”刘江猛地抬头。

“不好说!”小兵连忙摆手,“都是瞎传的,边军们也吵,有的骂吴三桂是汉奸,有的说他是没办法——明军没粮没饷,不降就得死。”

刘江沉默着,在麻纸最后写下“吴三桂与清军对峙,传言或降;蒙古察哈尔部暂退,因与清军冲突”。

三张麻纸铺在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信息碎片得厉害:闯军占了临县却不知具体兵力,清军入塞却不知何时退,吴三桂降清只是传言……时间也滞后,狗剩说的“上个月”,可能已是一个多月前的事。

可刘江盯着这些字,慢慢拼凑出了一幅模糊却骇人的图景:

明朝廷已成强弩之末,缺兵少饷,连边军都快撑不住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虽势大,却各自为战,军纪混乱,成不了真正的“救世军”;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既能入塞劫掠,又能牵制明军,甚至可能拉拢吴三桂——天下早已不是“乱”,是分崩离析,没了主心骨。

“少爷……这天下,是真要变了?”赵忠站在旁边,看着麻纸上的字,声音发紧。

“是要变了。”刘江放下笔,指尖冰凉,“明朝怕是撑不了多久了。闯军、清军、各路流寇,接下来就是他们争天下。咱们夹在中间,想安稳活下去,难了。”

他之前防备流寇、骑兵,是怕“小祸”;如今看来,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大祸”——不管是闯军打来,还是清军南下,或是败兵、流寇趁乱劫掠,刘家堡这点家底,都不够看。

“探子辛苦了,赏他们贡献点,让军医院好好治伤。”刘江站起身,眼神却更亮了,“赵大哥,通知下去:第一,再挖两道壕沟,把堡墙加高半丈;第二,工匠坊全力赶制火箭、火罐,抛石机再做两台;第三,让各队清点粮食,不够就去周边村子换,哪怕贵点也要换——咱们得攒足一年的粮。”

“还有,”他看向北方,“让暗哨再往北放五里,不光盯蒙古人,也盯南边来的溃兵、行商——天下乱了,消息比什么都金贵。”

赵忠重重点头,转身就去安排。祠堂里,那张写满碎片信息的麻纸被刘江折好,放进木盒——这是乱世的“晴雨表”,虽模糊,却足够让他看清:刘家堡的路,得往“更硬、更稳”里走。

窗外的风更紧了,卷起地上的枯叶。刘家堡的烟囱里升起更多炊烟,工匠坊的打铁声再次响起,比往日更急。情报网络延伸出去的触角,没能带来安稳的消息,却让他们提前嗅到了危险的味道——而提前准备,总比事到临头慌乱强。

这天下的分崩离析,已在刘家堡的麻纸上,落下了第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