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危机与机遇并存
李怀德的反击,如同秋后算账,来得又快又狠,充分利用了他副厂长的职权和多年经营的人脉网络。他不再像赵师傅那样使用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而是用一套组合拳,从制度和程序上对钟浩进行精准的“合法”打压。
采购科报上去的采购计划,送到李怀德那里,总是被一拖再拖。“需要研究研究”、“经费预算还要核实”、“这个规格是不是再斟酌一下”……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急等物资的生产车间叫苦不迭,最后压力全转嫁到具体经办的钟浩头上。
好不容易走完流程的计划,到了申请经费的环节,李怀德大笔一挥,预算直接被砍掉两三成。“厂里经费紧张,要节约闹革命嘛!你们采购科想想办法,克服一下困难!”逼得钟浩不得不去重新谈判,或者降低采购标准,弄得里外不是人。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一批急需的优质合金钢板上。这批钢板是完成一批援外订单的关键材料,钟浩通过特殊渠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与一家外地钢厂谈妥了价格和交货期,合同草案都已经传回来了,就等李怀德最终签字用印。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怀德把钟浩叫到办公室,将合同草案扔在桌上,手指敲着桌面,一副公事公办的口吻:“钟浩同志,这个价格,比计划内指标高了百分之十五啊!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节约,你这个采购科长,就是这么给厂里节约的?这个字,我不能签。”
钟浩强压怒火,解释道:“李厂长,这是计划外的特种板材,市场行情就是这个价。而且对方答应按时交货,能保证我们援外订单的工期。如果延误了,损失更大……”
“不要强调客观困难!”李怀德打断他,语气严厉,“采购科的任务,就是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谈不下来,就是你工作能力有问题!回去重新谈!价格谈不拢,就别签!”
无论钟浩如何解释市场行情的特殊性和任务的紧迫性,李怀德就是铁了心不签字。最终,这笔交易黄了。而那家外地钢厂的材料,很快被另一个出价更高的买家买走。
轧钢厂的生产线因此被迫调整工艺,使用替代材料,不仅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差点延误了重要的援外交付期。虽然最后勉强过关,但钟浩在厂领导层面的信誉受到了严重质疑。杨厂长虽然没直接批评他,但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审视。
李怀德则在一旁说着风凉话:“年轻人,还是缺乏锻炼啊,容易被人忽悠。采购工作,光有关系不够,还得会算经济账。”
钟浩彻底明白了。李怀德这是要把他困死,用规则的绳索一层层把他捆住,让他寸步难行,最终要么屈服,要么犯错滚蛋。常规的途径已经被堵死,必须另辟蹊径,而且要玩就得玩一票大的,足以扭转乾坤的那种!
深夜,东厢房的灯亮着。钟浩的意识沉入系统空间。那几根签到获得的、闪着幽冷金属光泽的特种钢材样本,静静地躺在角落。它们的型号极其特殊,是某种高端军工产品的备用件,在这个年代属于极度稀缺物资。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型。直接拿出来肯定不行,但如果是作为“中介”,促成一项军方急需的采购呢?这不仅能展示自己无可替代的价值,还能借此搭上军方这条线,从而获得一张足以震慑李怀德的护身符!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通过韩春明那无孔不入的关系网,钟浩很快得知一个消息:某重要军工单位(代号“红星厂”)的一位采购部门负责人,正因为一批特种钢材的延迟交付而焦头烂额,急得嘴上起泡。那批钢材的型号,恰好与钟浩空间里那批样本高度吻合!
钟浩立刻行动。他让韩春明设法牵线,以“红星轧钢厂采购科长”的身份,约见了这位名叫郑国栋的军工采购负责人。见面地点安排在了离城区较远的一个安静茶馆。
郑国栋四十多岁年纪,穿着半旧的中山装,眉头紧锁,满脸疲惫和焦虑,显然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他对钟浩的约见原本并没抱太大希望,一个地方轧钢厂的采购科长,能解决军工的难题?
钟浩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准确地说出了那批紧缺钢材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甚至指出了几个最容易出现生产延误的关键环节。
郑国栋顿时收起轻视之心,坐直了身体,惊讶地看着钟浩:“钟科长,您……您怎么对这些这么了解?”
钟浩淡然一笑:“干采购的,总得多知道点。郑科长,恕我直言,你们等的那批料,原厂生产线出了问题,没有半个月肯定恢复不了。而你们的订单,等不了半个月吧?”
郑国栋脸色一白,叹了口气:“何止半个月!三天内再不到货,整个项目都得停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钟科长,您既然门儿清,是不是……有什么门路?”他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急切地探身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