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 第75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古画就在地方志的库房里

从第一监狱出来,凛冽的北风灌进林默的衣领,他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

王虎那张颓唐又夹杂着惊惧的脸,以及最后从牙缝里挤出的那几个字,在他脑中反复回响。

南宋,李唐,《风雨归舟图》。

这听起来就像一个神话传说,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一幅失传近百年的国宝级画作,怎么可能说找到就找到?王虎要么是在耍他,要么就是给他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难题,以此来试探他背后那位市长的决心和能量。

车子行驶在返回市区的路上,林默靠在后座,闭上了眼睛。他没有感到沮丧,反而有一种异样的平静。大脑如同一个超高速运转的服务器,开始自动检索、分类、匹配他记忆中所有与“古画”、“南宋”、“馆藏”相关的碎片信息。

地方志办公室的那些日子,他几乎翻遍了库房里每一份积灰的档案,每一本残破的县志。无数的文字、图片、表格在他脑海中如流光般闪过。

突然,一个画面定格了。

那是在他刚被发配到档案室不久,被李鬼祟指使去整理库房最深处的杂物时。那个角落,堆满了历年来各种“价值不高”的捐赠品,大多是些残破的瓷片、看不出年代的木雕,以及十几卷被认为是赝品的书画。

其中,似乎就有一卷山水画。画轴的标签早已泛黄,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只依稀能辨认出“……归舟……”和“仿”的字样。当时的他,只当是某个民间爱好者拙劣的模仿,随手就把它和一堆旧报纸塞在了一起。

仿品?

林默的眼睛猛地睁开,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他几乎是吼着对司机说:“掉头!去地方志办公室!快!”

司机被他吓了一跳,但看他神情凝重,不敢多问,立刻在前方路口一个急转,朝着市委大院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

……

当林默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地方志办公室的门口时,整个办公室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像是在看一个闯入凡间的神仙。

如今的林默,早已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拿捏的小科员。他是市长身边的人,是能让文史馆陈老为其站台的“大人物”。他突然回来,是什么意思?

李鬼祟第一个反应过来,几乎是从椅子上弹射而起,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一路小跑地迎了上来。

“哎哟!林秘书!您……您怎么大驾光临了?是……是不是夏市长有什么指示?您提前打个电话,我好带人去大门口迎接您啊!”

他一边说,一边手忙脚乱地要去拿林默手里的公文包,姿态谦卑得像个古代的太监。

“李主任,别客气。”林默不着痕迹地避开了他的手,“我回来查点资料,有点急用。”

“查资料?您说,您要什么资料?我马上,我亲自给您找!”李鬼祟拍着胸脯,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

“不用了,我自己来就行。”林默摆了摆手,径直朝着档案库房走去,“是些很偏的旧档案,我自己找比较快。”

他这话说得合情合理,毕竟他过目不忘的本事,整个办公室的人都有所耳闻。

李鬼祟哪敢阻拦,点头哈腰地跟在后面:“那……那行,您需要什么随时叫我,我给您泡杯新到的雨前龙井去!”

林默没再理他,推开那扇沉重的库房铁门,一股熟悉的、尘封纸张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

他凭着记忆,轻车熟路地绕过一排排顶天立地的铁皮档案柜,走到了库房最深处那个阴暗的角落。

这里的一切,和他记忆中一模一样。

那个堆放杂物的木架子,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他拨开一叠发黄的旧报纸,一眼就看到了那卷被他塞在最下面的画轴。

画轴的材质是普通的桐木,因为年深日久,已经有些开裂。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起,吹去上面的浮尘,那张残破的标签露了出来。

【南宋李……仿……风雨归舟图】

中间的那个“唐”字,因为虫蛀,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孔洞。而那个“仿”字,写得特别大,似乎是后来某位鉴定者特意加粗标注的,充满了不屑。

林幕的心跳得像擂鼓。

他拿着画轴,快步走到库房唯一一张还算干净的工作台前,屏住呼吸,缓缓地将画卷展开。

画卷展开的瞬间,一股苍茫古朴的气息,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时光,扑面而来。

画中,远山如黛,云雾迷蒙。狂风卷着暴雨,抽打在江面上,激起千层浪花。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船头的渔翁穿着蓑衣,奋力摇橹,船篷下,似乎还坐着一个归家的书生。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张力。

仅仅是看了一眼,林默就觉得自己的呼吸被攫住了。

这绝不是普通仿品能有的气韵!

他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过去在图书馆、博物馆看过的所有关于李唐画作的资料、高清图片、专家评述,全部涌现出来。

首先是绢。画作用的是南宋宫廷特有的双丝细绢,质地紧密,经过近千年的氧化,呈现出一种极其自然的、略带茶褐色的古旧感。林默用手指轻轻触摸,能感觉到绢丝的经纬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因岁月而产生的脆弱韧性。

然后是墨。古墨的墨色讲究“墨分五彩”,这幅画上,从远山最淡的岚气,到近处山石最浓的苔点,墨色过渡自然,层次丰富,仿佛不是画上去的,而是从绢里长出来的。尤其是那泼墨般的乌云,墨色沉郁,却又通透,隐隐有光感。

最关键的,是笔法。

李唐的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独创的“斧劈皴”。林默的目光,死死地盯在了画中央那座主峰的山石上。只见画家用侧锋,以极快的速度,横刮竖劈,带出大块的墨色,如同用斧头劈开木块后留下的痕迹。那笔触,刚猛、霸道、水墨淋漓,将山石的坚硬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绝对是李唐的手笔!

林默的目光继续下移,在画卷最不起眼的左下角,他发现了一方小小的、几乎已经模糊不清的印章。

【宣和】

这是宋徽宗的年号!李唐早年是徽宗画院的画家,他的作品上,有“宣和”印鉴再正常不过。

但最让林默确定无疑的,是画卷右侧那行小字题跋。

“风雨归舟,一蓑烟雨任平生。庚子秋,李唐写于临安。”

这行字,瘦劲、挺拔,带着一股金石之气,正是标准的“瘦金体”。但与宋徽宗那种飘逸华贵的瘦金体不同,这行字的笔锋顿挫之间,多了一丝沉郁和苍凉,与画面的意境完美融合。

为什么会被当成仿品?

林默的目光再次回到那行题跋上,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微不可察的细节。在“李唐”两个字的下方,有一处极淡极淡的墨迹,像是一个污点。但在他那堪比显微镜的记忆力分析下,这个“污点”被放大了无数倍。

那分明是另一个印章的残痕!因为年代久远,印泥几乎已经完全剥落,只留下了最浅的痕迹。

林默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清代收藏大家安仪周的《墨缘汇观》中的一段记载:“李唐《风雨归舟图》,神品也。上有‘宣和’宝印,右有画家题识。画末另有‘钱塘安氏仪周鉴藏’朱文小印一方……”

钱塘安氏!

那个残存的痕迹,轮廓和“安氏”二字完全吻合!

破案了。

当年的鉴定者,或许是因为眼力不济,或许是因为光线昏暗,没有发现这枚几乎消失的藏家印,又看到那行与宋徽宗风格略有不同的“瘦金体”题跋,便主观地认定这是后世高手对李唐的模仿,大笔一挥,在标签上写下了一个“仿”字。

从此,国宝蒙尘,被弃于库房角落,与废纸为伍,一躺就是几十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林默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他手里捧着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把能撬开“江南会”那扇坚冰大门的钥匙,是一张价值连城的“投名状”!

他小心翼翼地,将画卷重新卷好,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一个初生的婴儿。

他拿着画轴,走出库房。

李鬼祟正守在门口,看到他手里的东西,愣了一下:“林秘书,您……您这是?”

“哦,一份旧档案的附件,拿回去给市长参考一下。”林默的表情平静无波,仿佛手里拿的只是一卷普通的复印件。

李鬼祟哪敢多问,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应该的,应该的。”

林默拿着画,目不斜视地穿过办公室,在众人敬畏的目光中,离开了这个他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坐进车里,他将画轴紧紧抱在怀里,心脏依旧在怦怦狂跳。

狂喜过后,一个更现实、更棘手的问题浮现在他眼前。

这幅画,是地方志办公室的馆藏,是登记在册的国有资产。他可以“借”出来,但绝不可能把它当成自己的东西,送给那个什么“金爷”。

送礼,是要把东西送出去的。

他怎么才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合法”地将这件国宝,从地方志的库房里,转移到自己的手上,变成一份可以送出去的“投名状”?

这看起来,又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