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 第186章 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就选最硬的骨头啃

###第186章:改革的第一个试点,就选最硬的骨头啃

秦老那句轻飘飘的“有点意思”,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让那潭死水漾开了层层涟漪。

他没有再看林默,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在全场敬畏的目光中,他由身边的警卫员和几个核心的老部下簇拥着,迈着沉稳的步子,缓缓离场。他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像踩在众人心跳的鼓点上。他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态度,没有赞许,也没有斥责,这种模糊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权力姿态。

他留给全场的,是一个清瘦而坚挺的背影,以及一个巨大的悬念。

秦老一走,礼堂里那股凝滞如铁的气氛瞬间松动了。老干部局的局长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的,快步走到林默身边,那张脸上的表情,复杂得可以写一篇万字论文。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对林默的刮目相看,更多的,是一种看怪物般的惊奇。

“林……林主任,”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连称呼都变了,“您这……这可真是……真是……”他“真是”了半天,也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

林默微笑着扶住他:“局长,您辛苦了。今天给您添麻烦了。”

“不麻烦,不麻烦!”局长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您这是给我们老干部局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啊!”

周围的老干部们也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只是眼神和态度,与之前截然不同。没有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审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好奇、探究和几分戒备的复杂情绪。

“小林同志。”一个戴着深度老花镜,胸前挂着一枚“劳动模范”奖章的老人走上前,他是前省第一机床厂的老厂长。“你说的那个……什么循环系统,听着是挺玄乎。可这换系统,要钱吧?厂子现在连发工资都困难,哪来的钱搞这个?”

这个问题很实在,也很尖锐。

立刻有人附和:“是啊,想法是好,可不落地,不还是画大饼嘛!”

林默没有急于辩解,他认真地听着,然后对那位老厂长微微躬身:“老厂长,您问到点子上了。钱从哪里来?就从我们过滤掉的‘杂质’里来。僵化的管理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本,人浮于事是最大的浪费,落后的生产模式是无底的亏损黑洞。我们把这些成本和浪费省下来,就是第一笔启动资金。至于更大的投入,就要靠‘注入活水’,靠引入市场资本,靠盘活国有资产的价值来实现。”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夸其谈。

老厂长推了推眼镜,仔细地打量着他,沉默了半晌,点了点头:“嗯,思路是对的。但做起来,难。比当年我们建厂还难。”

说完,他便转身走了。

陆陆续续又有几个人上来问了些问题,林默都一一作答。他发现,这些老一辈的建设者,并非顽固不化。他们只是害怕,害怕后来者用轻飘飘的几句“理论”,就否定了他们一辈子的血汗。他们要的不是奉承,而是尊重和理解。

座谈会最终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散场。林默没有收获掌声和欢呼,但他知道,自己今天在这里,凿开了一条缝。那堵由偏见和功绩筑成的高墙,被他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凿开了一条可以透进光来的缝隙。

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条缝隙是何等脆弱。

回到省国企改革办那间临时腾出来的办公室,林默将自己重重地摔进椅子里。直到此刻,他才感觉到后背一阵冰凉,是被冷汗浸透的。

今天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他看似风光,实则是在钢丝上跳舞。那个“循环系统论”为他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为改革工作赢得了一点点舆论上的空间。但它终究只是一个“理论”,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故事”。

故事讲得再好,也需要现实来印证。

如果他不能尽快拿出一个成功的样板,一个能让“循环系统”具象化的案例,那么今天所有的巧妙言辞,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一个贻笑大方的笑话。届时,秦老和那些老干部们的反噬,将会比今天猛烈百倍。

他将从一个“有点意思”的年轻人,彻底沦为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赵括。

所以,他必须行动。而且,必须快。

“小刘,把省属重点国企的档案,全部搬到会议室来。”林默对着门外喊了一声。

很快,他手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兵,将一摞摞积满灰尘的牛皮纸档案袋,堆满了会议室的长桌。空气中顿时弥漫开一股纸张发霉的味道,像是国企沉重的历史,扑面而来。

林默站在长桌前,目光如炬,扫过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省纺织集团年度亏损报告》

《红旗化工厂债务重组方案(草案)》

《东方贸易公司资产评估报告》

……

他的手指在一份份档案上划过,脑中飞速运转。

第一个试点,选谁?

选一个问题不大、改革阻力小的企业?比如像之前调查过的红星机械厂那样的“僵尸企业”?不行。那样的成功,太廉价,分量太轻,根本无法震慑那些真正的庞然大物,更无法让秦老那种级别的人物点头。那只会被认为是捡了个软柿子捏,投机取巧。

要证明“循环系统”的有效性,就必须选择一个最有代表性、问题最复杂、也最能体现“旧时代荣光”与“新时代困境”矛盾的样本。

必须啃一块硬骨头。

一块所有人都认为啃不动,甚至不敢去碰的硬骨头!

只有把最硬的骨头啃下来,才能让所有质疑者闭嘴。只有在一个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取得成功,才能将理论化为丰碑。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一份最厚、也最陈旧的档案上。档案袋的牛皮纸已经泛黄发脆,边角都起了毛。上面用毛笔写着六个大字,字迹雄浑有力,透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

“江东钢铁集团”。

林默的瞳孔,微微收缩。

江钢。这几乎是本省工业的代名词。它是共和国长子中的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数万军民靠着肩挑手扛建起来的庞大基业。它的高炉,曾经炼出了全省第一炉钢水;它的产品,曾经支撑起本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秦老刚才在会上提到的,就是它。

它就是秦老口中那个“家底”,是那一代人心中最引以为傲的“孩子”。

但如今,这个孩子,却成了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儿童”。

林默抽出档案,翻开。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跳入眼帘:员工及家属超过十万人,几乎是一座小城市;负债总额高达数十亿,每年光是利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管理层级臃肿,人浮于事……它就像一头搁浅的巨鲸,庞大无比,却早已失去了游向大海的活力,只能在原地,缓慢地腐烂。

无数人想动它,都无功而返。因为它牵扯的利益太广,内部的关系盘根错节,任何一点小小的改革,都会引发剧烈的震荡。它成了本省一个“碰不得”的禁区。

更重要的是,林默翻到了档案的最后一页,看到了现任江钢集团、总经理的名字。

武建军。

林默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这个人的所有信息。武建军,五十出头,根正苗红的江钢子弟,从基层炼钢工人干起,一步步爬到了今天的位置。性格如火,为人霸道,在江钢内部说一不二,有着绝对的权威。

而他身上最显眼的一个标签是——秦老一手提拔起来的“关门弟子”。

据说,武建军当年只是一个车间主任,因为一次生产事故,主动把所有责任都扛了下来,保全了当时还是厂长的秦老。秦老对此大为赏识,从此将他视为心腹,一路扶持。武建军对秦老,也向来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

江钢,就是秦老留下的最重要的一块“自留地”,而武建军,就是这块地最忠诚的“看门人”。

就是它了。

林默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

还有什么,比选择江钢作为第一个试点,更能体现改革的决心?

还有什么,比拿秦老最看重、最信任的弟子所执掌的企业开刀,更能打破“泰山会”那种“自己人”的利益藩篱?

这已经不是在啃硬骨头了。

这是在向整座大山,发起冲锋。

他这是要当着所有人的面,去给秦老最宝贝的那个“孩子”,装上他所说的那套“循环系统”。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赢了,一战封神,改革大局就此盘活。输了,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林默翻动纸张的沙沙声。他手下的几个年轻人,大气都不敢出,只是用敬畏的眼神看着他们这位年轻得过分的领导。他们能感觉到,林默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气场,冷静,却又带着一种即将燃爆的疯狂。

终于,林默合上了档案。

他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内线。

“通知改革办全体成员,十分钟后,到会议室开会。”

十分钟后,改革办所有成员正襟危坐。会议室里气氛严肃,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座谈会是一场硬仗,而现在,林主任要做出部署了。

林默走到长桌的主位,没有坐下。他伸出手指,在桌上那一堆档案中,轻轻一推。

那份写着“江东钢铁集团”的泛黄档案,从一堆文件中滑了出来,停在了会议桌的正中央。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份档案上,眼神中充满了不解。

林默环视了一圈自己这些脸上还带着稚气的下属,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同志们,我们的第一个改革试点,就从这里开始。”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林默,又看了看桌上那份代表着禁忌与麻烦的档案。

改革办副主任老张的嘴巴,已经张成了一个“o”型,手里的茶杯都忘了放下。他看着林默,像在看一个刚刚宣布要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疯子。

江钢?

他……他这是疯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