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 第170章 一份“显微镜报告”的诞生,直达天听

###第170章:一份“显微镜报告”的诞生,直达天听

回到省委大院分配的单人宿舍,已经是深夜十一点。

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陈设简单到了朴素的地步。窗外是省城璀璨的万家灯火,映照着这个渺小而安静的房间,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空气中还残留着从天悦府包厢里带回来的、那股奢靡的檀香与酒菜混合的气息,与这间屋子里的清冷格格不入。

林默脱下外套,随手搭在椅背上。

他没有丝毫的疲惫,也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那场鸿门宴里的交锋,李建国最后的疯狂与威胁,对他而言,就像是玩一场高风险的棋局,当他走出那扇门时,棋局的上半场便已结束。

现在,是下半场。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那台单位配发的、有些老旧的笔记本电脑。电脑开机缓慢,风扇发出嗡嗡的声响,像一个老人的喘息。

在等待开机的间隙,林默给自己倒了一杯凉白开,一饮而尽。冰冷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浇熄了方才沾染上的最后一丝燥火,让他的大脑变得前所未有的清醒与专注。

李建国以为他在虚张声势,以为他背后站着某个具体的“人”。

这是所有沉浸在关系网里的人最大的思维定式。他们相信人能胜天,相信人脉可以摆平一切,却忘了,有时候,天,是会塌的。

而他林默要做的,就是把天捅个窟窿出来。

电脑屏幕终于亮起,他新建了一个文档,没有命名,只是在洁白的页面上,敲下了第一行字。

《关于红星机械厂“死亡”真相的调查与反思——一个深化国企改革的“显微镜”样本》

他没有用官方报告那种四平八稳的标题,而是用了一种更接近新闻调查、更具冲击力的标题。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的第一个读者,不需要官样文章。

他需要的是真相,是震撼,是一把能让他下定决心、斩断乱麻的刀。

接下来,林默的十指开始在键盘上飞舞。

他的脑海中,一幕幕画面自动浮现、组合、串联。

是红星厂门口,门卫大爷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他口中“被自己人搞垮”的怨气。

是万宝路那间堆满模型的昏暗小屋,和他拿出来时,视若珍宝又充满恐惧的、那本尘封的真实账本。

账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在林默的脑海里清晰地跳动着。

【一九九六年三月,厂里购入德国进口高精度机床五台,入账价值八百万。同年九月,以“设备磨损、技术落后”为由,折价八十万,出售给‘建国贸易公司’。】

【一九九七年一月,厂里核心技术“三号传动轴专利”,以“合作开发”名义,作价五十万,授权给‘建国贸易公司’永久使用。】

【……】

一笔笔交易,触目惊心。

林默将这些数据,与他从档案室里找到的、那些经过“脱敏”处理的官方报告,逐一进行对比。

左边,是官方报告里“盘活不良资产、减轻企业负担”的功绩。

右边,是真实账本里“监守自盗、掏空家底”的罪证。

黑与白,谎言与真相,被他用最冷静、最客观的文字并列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强烈对比。他不需要用任何煽情的词语去渲染,因为这些冰冷的数字本身,就是最响亮的控诉。

他就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将红星厂这个已经死亡的样本,一层层地解剖开来。

他写的不是报告,而是一份尸检报告。

第一部分:【表皮】——官方叙事下的“光荣破产”。他引用了所有能找到的公开文件和当年的新闻报道,将一个因市场冲击、机制僵化而“不得不”进行改制,最终“平稳过渡”的国企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是李建国和他的保护伞们最希望被人看到的面貌。

第二部分:【肌肉与骨骼】——数据对比下的“定向输血”。这一部分,他将万宝路的账本作为核心证据,用图表和数据流向图,清晰地展示了红星厂的优质资产是如何一步步、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名义,精准地流向李建国个人掌控的公司的。他甚至将两条时间线并列,一边是红星厂的亏损额度,一边是李建国新公司的利润增长,两条曲线,一条俯冲向地狱,一条昂扬向天堂,形成了最完美的讽刺。

第三部分:【内脏与病灶】——关键人物的“罪与罚”。他没有直接点名,而是用了“前厂长李某某”、“前总工程师万某某”这样的代称。他详细描述了万宝路这样懂技术、爱工厂的硬骨头,是如何被排挤、打压,最终心灰意冷地离开。又描述了“李某某”是如何利用制度漏洞,上下其手,将一个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企业,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提款机。

写到这里,林默停了下来。他想起了李建国在饭局上那张不可一世的脸,和他最后那句“让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的威胁。

林默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上去,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再无转圜的余地。

他端起水杯,看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城市的霓虹已经熄灭了大半,只有少数高楼还亮着孤独的灯火。

他想起了夏清月在江州为他送行时说的话。

“省城的水更深,记住,永远不要让你的眼睛,被权力蒙蔽。”

他现在明白了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不被权力蒙蔽,不仅仅是让自己保持清醒,更是要找到那个没有被蒙蔽的、最高层的权力。

韩立处长的眼睛,被“明哲保身”蒙蔽了。

李建国那些所谓的关系网,被“利益”蒙蔽了。

他们都陷在各自的泥潭里,看不清真正的方向。

而他林默,要做那个擦亮眼睛的人。

他又想起了夏清月在临别时,塞给他的一张名片。那是一张空白的名片,只在背面用清秀的字迹写着一个加密邮箱的地址和一串复杂的密码。

“如果有一天,你写的报告,连你自己都觉得害怕,那就把它寄到这个地址。记住,只有一次机会。”

当时他还不理解,现在,他懂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秘密渠道,这是绕开整个官僚体系,直达天听的“紧急按钮”。是夏清月留给他,也是留给自己的一个政治保险。她或许早就预料到,以林默的性格,在省城迟早会捅出这样一个天大的篓子。

林默深吸一口气,将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写完。

第四部分:【诊断与建议】——以管窥豹,国企改革的“防盗门”亟待加固。在这一部分,他将格局完全打开。他指出,红星厂的案例绝非个例,而是特定时期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缩影。它暴露了监管的缺失、审计的盲区、以及对“一把手”权力制约的失效。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而是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如何防止“改革”成为少数人侵吞国有资产的合法外衣?

二、如何保护那些敢于说真话、坚持原则的“万宝路们”?

三、如何在清算历史问题的同时,不影响当下改革的大局,做到精准打击,避免扩大化?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重锤,敲在当前国企改革最敏感、最疼痛的神经上。

写完最后一个字,林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将整篇报告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删掉了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词句,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份冷静到冷酷的分析报告。

最终,这份长达一万两千字的“显微镜报告”定稿了。

他没有犹豫,按照夏清月留下的指示,登录了那个陌生的加密邮箱。整个界面异常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功能,只有一个收件人和一个发送按钮,像一个军用级别的通讯工具。

他将文档上传,点击发送。

进度条走得很快,当屏幕上跳出“发送成功”的提示时,林默感觉自己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空了。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凌晨三点的冷风灌了进来,吹散了屋里的最后一丝浑浊。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已无法回头。

他扔出去的,不是一份报告。

那是一个火种,被扔进了一个堆满了干柴和火药的仓库。接下来,是悄无声息地熄灭,还是引爆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一切。

剩下的,交给时间,交给那位他素未谋面,却即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省委书记。

……

第二天,清晨。

省委一号办公楼,顶层,省委书记周良安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一尘不染,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良安有早到的习惯,他喜欢在所有人开始工作前,独自思考一个小时。

他的秘书,一个沉稳干练的中年人,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将一杯刚泡好的龙井放在桌上,然后又将几份需要书记批示的紧急文件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离开,而是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牛皮纸文件袋,轻轻地放在了那堆文件的最上方。

这个文件袋,没有经过办公厅的任何流程,也没有任何单位的签收记录。

周良安抬起头,看了秘书一眼。

秘书微微点头,什么也没说,便悄然退了出去,并带上了厚重的房门。

周良安的目光,落在了那个神秘的文件袋上。他知道自己这个跟了十多年的秘书的规矩,能让他用这种方式呈上来的东西,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能决定无数人政治生命的绝密情报。

要么,是能掀起滔天巨浪的惊天丑闻。

他放下手中的笔,神情严肃地拿起文件袋,撕开了封口。

里面,是一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报告。

那黑色的、加粗的标题,像一把出鞘的利剑,瞬间刺入了他的眼帘。

《关于红星机械厂“死亡”真相的调查与反思——一个深化国企改革的“显微镜”样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