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执政官 > 第4章 帝后大婚

大明执政官 第4章 帝后大婚

作者:超凡脱俗的许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22:21:12

正德元年的秋冬之交,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帝后大婚的喜庆与忙碌之中。

礼部、鸿胪寺、内府各监局早已忙得人仰马翻。

制诰、制册、制宝,准备聘礼、祭告天地宗庙,安排仪仗卤簿…每一项都需严格遵循《大明会典》与祖宗旧制,不容丝毫差错。

帝后大婚前,礼部与鸿胪寺共同商议了各项礼节章程,报张太后与梁正做了确认。

夏家籍贯南直隶,属于勋贵一支,因此天家给夏儒赐了府邸,就是如今北京城的夏府。

今天的夏府成了全城瞩目的焦点。府内张灯结彩,仆役们行走带风,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气。未来的国丈夏儒,一位面容儒雅、举止沉稳的中年勋贵,这几日却是既兴奋又忐忑,接待着络绎不绝的访客,反复叮嘱家人谨言慎行,不可在此时授人以柄。

闺阁之内,夏氏望舒却相对平静。她身着常服,坐在窗下,听着教养嬷嬷最后一次详细讲解大婚的礼仪流程以及宫中的规矩。她知道自己将要肩负怎样的责任,母仪天下,辅佐君夫,管理六宫…这些词汇沉甸甸地压在她十六岁的心头。

“小姐,”贴身侍女轻声唤道,“听说陛下…近日在朝堂上沉稳了许多,还亲自批阅奏章,关心民瘼呢。”小丫头试图用听来的消息宽慰自家小姐。

夏望舒微微一笑,容颜温婉清丽,如春日初绽的玉兰。

她没有接话,只是伸手轻轻抚过桌上摆放的、由宫中尚衣监送来的皇后礼服样本——那上面绣着精美的九龙四凤纹样,华贵非常。

对于那位年少的天子,她的未婚夫婿,她所知不多。只听闻他聪慧活泼,但也顽劣跳脱,颇令先帝和太后操心。

近日的“沉稳”是真是假,是长久转变还是一时兴起,犹未可知。

她所能做的,便是恪尽本分,做好自己。

“听闻西苑那边,皇爷命人收拾了一处宫室,说要陈列舆图、志书,还要匠人制作地理模型…”另一个消息灵通些的侍女小声嘀咕,“皇爷的兴趣,还真是…与众不同。”

夏望舒目光微动。不沉迷于纯粹的玩乐,反而对山川地理、实务之学有兴趣?这似乎与传闻中那个只知鹰犬歌舞的皇帝形象有所不同。她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细微的好奇与…淡淡的期待。

紫禁城内,梁正(朱厚照)也被各种大婚前的准备工作包围着。

祭告天地、社稷、宗庙,接受群臣朝贺,学习大婚礼仪…他像个提线木偶般,被礼官和内侍们引导着完成一项项仪式。

“皇爷,明日便是‘发册奉迎’之期,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王岳亲自在一旁提醒,“皇爷需御奉天殿,传制遣使,持节奉册宝至英国公府,册封夏氏为皇后。然后,天使护送皇后凤舆入宫…”

梁正耐着性子听着,这些繁文缛节让他这个习惯了高效简洁的现代人颇感不适,但他也明白其象征意义和政治重要性。

这是向天下宣告皇权的威严与正统,也是联结皇帝与勋贵集团的重要纽带。

“朕知道了。”他打断王岳的喋喋不休,“一切依礼而行便是。”

他更关心的,是借此机会观察到朝臣们的反应,以及利用大婚的“喜庆”氛围,为自己接下来的举措铺路。

比如,他已在考虑,在大婚之后,以“施恩”和“励精图治”为名,进行一些小幅度的官员调整,或者下达一些关注民生、整顿吏治的诏令。

正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吉。

帝后大婚的“发册奉迎”日正式到来。

这一日,北京城万人空巷。

从承天门到夏府的道路两旁,早已被锦衣卫和京营官兵净街肃清,但两侧的楼阁窗户后,街边的隔离棚外,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

奉天殿内,钟鼓齐鸣,仪仗森严。梁正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端坐在龙椅上。

尽管这身行头沉重无比,但他依旧挺直脊背,维持着天子的威仪。下方,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分列两旁,庄严肃穆。

“……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鸿胪寺官员高声唱诵。

担任正、副使的英国公张懋(代表勋贵)和内阁首辅刘健(代表文官)出列,跪接节、册、宝。这一安排本身就体现了权力的平衡。

梁正(朱厚照)看着这一幕,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奇异的感慨。

前世他主持市委会议,下达指示,影响的是数百万人的城市。

而今,他坐在这里,一个决定,一道诏书,影响的将是整个帝国的走向,乃至历史的进程。

仪式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宫,前往夏府。

沿途百姓跪迎,山呼万岁,声浪如潮。

夏府内,夏望舒已穿戴好皇后祎衣,头戴九龙四凤冠,妆容精致,雍容华贵。

她在命妇的搀扶下,跪听使者宣读册文宝文,然后接过那代表皇后权位的金册金宝。

“臣妾,叩谢天恩。”她的声音清越而沉稳,举止得体,毫无怯场之色,让担任正使的英国公张懋(亦是宗室勋亲)暗暗点头。

随后,夏望舒在侍女搀扶下,登上华丽的凤舆。仪仗、鼓乐前导,正、副使持节后随,队伍浩浩荡荡返回紫禁城。

百姓们争相瞻仰未来国母的风采,虽只能见到凤舆的轮廓,亦足以成为日后许久的谈资。

凤舆由大明门进入皇城,经承天门、端门、午门,直至奉天门方才停下。这里,梁正已在此等候。按照礼仪,他需在此“亲迎”。

当夏望舒被搀扶下凤舆,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自己的“丈夫”,大明的天子时,她依礼垂眸,不敢直视。

而梁正,也第一次看清了这位历史上命运多舛的夏皇后。凤冠霞帔之下,是一张极为年轻、清丽动人的脸庞,妆容虽浓,却掩不住那份天生的温婉气质。

更难得的是,她举止端庄,眼神清澈而平静,并无寻常女子在此刻应有的过度娇羞或慌乱。

“倒是个沉静稳重的好女孩。”梁正心中暗忖,升起一丝好感。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稳定后宫、不给他添乱的贤内助,而非一个只会争风吃醋、搬弄是非的女子。

二人依照礼官指引,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包括“合卺”之礼(喝交杯酒),然后被送入布置一新的坤宁宫洞房。

洞房内,红烛高烧,帐幔低垂,弥漫着浓郁的喜庆气氛。

繁琐的礼仪终于暂告一段落,只剩下帝后二人相对而坐(仍有女官、内侍在远处伺候)。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尴尬与静谧。 梁正看着眼前低眉顺目的少女,打破了沉默,声音比平日温和许多:“今日礼仪繁琐,皇后辛苦了。”

夏望舒微微抬头,飞快地瞥了他一眼,又迅速低下头,轻声道:“此乃臣妾本分,不敢言辛苦。陛下亦劳累终日。”

她的声音轻柔,却条理清晰。

梁正笑了笑,试图让气氛轻松些:“往后在这宫内,你我便是夫妻,不必过于拘礼。”他顿了顿,想起前世与妻子初识时的交谈,找了个话题,“朕听闻皇后素喜读书,尤通史鉴?”

夏望舒似乎有些意外皇帝会问这个,点了点头:“臣妾愚钝,只是闲时翻阅,略知皮毛,不敢言‘通’。”

“史鉴可知兴替,”梁正缓缓道,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朕近日读《无逸》,方知稼穑之艰难,小民之疾苦。居于深宫,所见有限,皇后若有所闻所见,关于民间疾苦、吏治得失,日后亦可与朕言说。”

这番话,他说得颇为真诚。他需要一个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而皇后作为勋贵之女,又身处宫中,或许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文官奏章和宦官密报的视角。

夏望舒心中一震,再次抬头看向年轻的皇帝。

烛光下,他的面容尚带稚气,但眼神深邃而沉静,完全不像一个只知嬉游的少年。他话语中对民生吏治的关切,也不似作伪。

“陛下…心系黎民,乃万民之福。”她斟酌着词句,小心回道,“臣妾…若有所闻,定当禀奏。”她心中那丝好奇与期待,似乎又浓了几分。这位皇帝,似乎真的与传闻有所不同。

梁正看出她的拘谨,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便不再多言,只温和道:“夜已深,皇后,安歇吧。”

“请陛下怜惜。”

...

新婚的第一夜,便在这样一种相敬如宾,又带着好奇与几丝探寻的氛围中度过。

对梁正而言,这桩政治婚姻的开端,比他预想的要好。

而对夏望舒而言,新婚夜里皇帝夫君的怜惜与偶尔流露的、超越年龄的深沉,在她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荡开了圈圈涟漪。

宫外的喧嚣渐渐沉寂,坤宁宫内的红烛,静静燃烧,直至天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