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执政官 > 第2章 初露锋芒

大明执政官 第2章 初露锋芒

作者:超凡脱俗的许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22:21:12

接下来的几日,梁正(朱厚照)过得异常“规矩”。 每日五更天便起身,在宫人的伺候下梳洗穿戴,参加例行的早朝。

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听着鸿胪寺官员唱奏,以及内阁大臣们处理一些程式化的事务,但他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神态,并未如历史上朱厚照早期那般流露出不耐或倦怠。

这细微的变化,被朝堂上那些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臣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尤其是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在退朝后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陛下近日,似乎沉稳了些。”李东阳低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刘健捻着胡须,眉头微蹙:“少年心性,偶有静时,也未可知。还需再观后效。”他内心深处,对这位新帝的“不安于室”仍抱有极大的担忧,毕竟先帝弘治仁厚勤政,而这位太子当年的“劣迹”可是屡有听闻。

早朝后,梁正通常会去文华殿听讲官日讲。这是明代皇帝接受经史教育的固定环节。

今日轮到翰林院学士王鏊讲《尚书·无逸》。 王鏊学问渊博,引经据典,阐述周公劝诫成王勿贪图享乐,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的道理。

梁正端坐听着,心中却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这些古老的治国智慧,与他前世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固然不同,但在体恤民情、励精图治的核心精神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鏊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

待他讲完一段,梁正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清晰地问道:“王先生,周公所言‘知小民之依’,固然在理。然则,如何方能真正‘知’之?是仅凭地方官奏报之文牍,抑或是…朕当亲至阡陌之间,察其颜色,闻其声息?”

殿内瞬间一片寂静。

王鏊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皇帝会突然发问,而且问得如此…切中要害。历来皇帝听讲,多是默然接受,至多询问经义不解之处,鲜少直接质疑“知”的途径与方法。

“这…”王鏊沉吟片刻,谨慎答道,“陛下圣虑深远。文牍奏报,固然是了解民情之一途,然难免有官吏粉饰之弊。圣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故广开言路,兼听则明,亦是‘知’之要道。至于亲至阡陌…”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这想法过于惊世骇俗,“陛下万乘之尊,关系社稷安危,恐不宜轻动。”

梁正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只是淡淡道:“先生所言亦有理。然朕常思,居于九重宫阙,所见皆金碧辉煌,所闻皆歌功颂德,长此以往,或真与民间疾苦相隔膜了。此事,容朕再思之。”

这番话,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属于十五岁少年的深思熟虑。王鏊心中震动,再次躬身:“陛下能作此想,实乃天下万民之福。” 消息很快传到了司礼监和内阁。

“皇爷近日…似乎格外关心民生吏治?”刘瑾一边为梁正磨墨,一边试探地问道。他敏锐地感觉到,眼前的少年天子似乎和以前有些不同了,具体哪里不同,他又说不上来。

依旧是那张脸,但眼神深处那份随意和跳脱,似乎被一种更深沉的东西取代了。

“哦?”梁正头也没抬,正在翻阅一份来自陕西的灾荒报告,“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该关心吗?”他随手拿起朱笔,在那份报告上批红,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写下“该部知道”或“下所司议行”,而是具体写道:“着户部速核实地灾情,详议赈济条陈,务必使灾民得沾实惠,毋使吏胥克减。另,着都察院遣御史一员,暗访赈济发放情形,据实奏报。”

批示简洁明了,直指要害,甚至考虑到了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贪腐问题,并安排了监督机制。

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少年皇帝的手笔,倒像是个深谙官场运作和地方事务的能吏。

侍立在旁的司礼监随堂太监丘聚看得眼皮直跳,悄悄瞥了刘瑾一眼。刘瑾脸上笑容不变,眼神却沉了沉。

批完几份紧要奏疏,梁正放下朱笔,揉了揉手腕,仿佛不经意地问道:“刘瑾,朕记得前几日,英国公张懋似乎上过一本题本,是关于京营官军粮饷折色发放迟滞的?”

刘瑾心中又是一凛,那只是一份普通的例行报告,他本以为皇帝不会留意。

“回皇爷,确有此事。奴婢已按旧例,批了‘兵部知道’。” “嗯。”梁正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京营乃朝廷根本,将士粮饷关乎军心士气。明日你去兵部传朕口谕,让他们将此事办理情形,限五日内详细回奏。若有拖延克扣情弊,查明严参。”

“是,奴婢遵旨。”刘瑾连忙应下。

丘聚趁着端茶倒水的间隙,凑到刘瑾耳边,极低声道:“厂公,皇爷这几日…批红的条理,询问的事情,可不像…”

刘瑾用眼神制止了他后面的话,脸上依旧挂着谦卑的笑容,心里却翻腾起来。这位小皇帝,落水醒来后,似乎开了窍?这究竟是福是祸?他原本凭借着引导皇帝嬉游享乐而稳固的权位,是否会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乾清宫外的世界,也对宫内的细微变化产生了反应。

内阁值房内,刘健拿着皇帝批红后的陕西灾荒奏疏副本,眉头紧锁。 “介夫(李东阳字),你看…”他将副本递给李东阳。

李东阳仔细看了一遍,眼中露出惊异之色:“陛下这番批示…切中肯綮,思虑周详,竟不似…不似少年手笔。”他本想说“不似以往”,但觉得不妥,改了口。

“确实。”刘健沉吟道,“莫非是司礼监有人…”他怀疑是太监们捉刀代笔,但看那笔迹,确是小皇帝亲笔,而且批示的内容也非太监们惯常的敷衍套路。

“或是陛下天资聪颖,经此一病,心性有所沉淀,加之先帝遗泽,祖宗庇佑…”李东阳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刘健叹了口气:“若真如此,实乃社稷之幸。但愿…并非一时兴起。” 他们对这位新帝,实在是抱有太深的疑虑和期望。疑虑源于他过往的行事,期望则源于他身上流淌着弘治皇帝的血脉,以及此刻流露出的一丝迥异于前的微光。

梁正并不知道他这几日刻意为之的“沉稳”和偶尔的“批示”在朝中引起了怎样的波澜。

他正在适应新的身份,利用一切机会了解这个庞大的帝国。他像一块海绵,吸收着来自奏章、日讲、甚至与宦官、侍卫闲聊中获取的信息,不断与自己前世的治理经验相印证,勾勒着大明王朝真实的模样。

他知道自己羽翼未丰,根基未稳。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外戚势力,各方都在观望。他需要借助他们,也需要平衡他们。

尤其是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他们是最接近皇权的宦官,是皇帝私人的延伸,也是文官集团警惕和攻击的靶子。用之,可以制衡文官,办一些文官不愿或不能办的事;纵之,则可能反噬自身,败坏朝纲。 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比他前世在市委平衡各个常委、地方势力,要凶险得多,也复杂得多。

“刘瑾,”傍晚时分,梁正忽然放下手中书卷,对侍立在旁的刘瑾说道,“朕欲在西苑择一僻静处,设一书房,陈列天下舆图、兵书、乃至各州府县志、物产录…嗯,再寻些巧匠,制作些山川地理模型、新奇器物之类。日后朕读书习武之余,也可有个清静去处,研习这些实务之学。”

他没有说要组建什么“少年亲军”或“豹房”,而是提出了一个更符合“帝王之学”名义的诉求——了解天下舆图、兵事、物产。

刘瑾眼睛一亮,只要皇帝有兴趣,他就有办法投其所好,巩固恩宠。至于这兴趣是嬉游还是“实务”,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借此掌控更多资源。

“皇爷圣明!欲治国平天下,自当知晓山川险隘、物产民情。此乃明君之道!奴婢这就去办,定给皇爷寻来最精细的舆图,最全的志书,召来最手巧的匠人!”刘瑾忙不迭地应承下来,脸上笑开了花。 梁正看着他谄媚的样子,心中冷笑,面上却温和地点点头:“嗯,你去办吧。此事…不必过于声张,朕自用而已。”

“奴婢明白,奴婢明白!”刘瑾心领神会,躬身退下,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差事,安插自己的人手,甚至从中捞取些油水了。

看着刘瑾退出的背影,梁正的目光重新落回桌案上的大明疆域图。 “工具…要用,但不能被工具所误。”他轻声自语,“第一步,先站稳脚跟,看清局面。第二步…或许,该去见见那位母后,还有…即将成为我皇后的那位夏氏女子了。”

新君大婚即将举行。

这不仅是个人婚姻,更是一场重要的政治仪式,关系到他与勋贵集团的联系,也关系到后宫势力的格局。

一切,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