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执政官 > 第149章 顽石与活水

大明执政官 第149章 顽石与活水

作者:超凡脱俗的许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22:21:12

“月港技工学堂”的牌匾,终于挂上了那处旧库房修缮而成的大门。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只有文贵率领几位核心教习和三十名惴惴不安又带着几分好奇的年轻军士,举行了一个简单至极的开学仪式。

这三十名军士,便是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他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号服,站得笔直,眼神却不由自主地瞟向库房内那些陌生的工具、木料,以及那位高鼻深目的佛郎机人。

对他们而言,这里的一切都透着新奇与不确定性。

开学第一课,由“算学格物科”首席教习李振泉主持。他换上了一件半新的青色直裰,努力挺直了因常年伏案而微驼的背,站在那面黑墙前,手握一支石灰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堂“师课”。

“今日,我等首讲《九章算术》之‘方田’章,计亩之法,乃万物丈量之基……”李振泉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威严些。他引经据典,从《周髀算经》讲到《九章算术》,将方田、粟米、衰分等概念一一在黑板上列出,要求学员们背诵、理解。

然而,台下反应却如同一潭死水。这些军士,大多只认得几百个常用字,算术也仅限于日常买卖找零,何曾接触过如此“高深”的学问?什么“方田术”、“里田法”,听得他们头晕眼花,眼神逐渐从好奇变为茫然,再从茫然变为呆滞。

李振泉讲到口干舌燥,却发现台下大多数学员目光涣散,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打哈欠。

他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挫败和愠怒,用石灰条敲了敲黑板:“尔等皆是军中翘楚,选拔而来,当知勤勉!此等基础算学,若不能掌握,日后如何测量航道、计算炮距?”

一名胆大的军士忍不住嘟囔:“李先生,俺们是来学开船打炮的,学这丈量田亩作甚……”

“放肆!”李振泉脸一沉,士子的尊严让他无法忍受这种质疑,“算学乃根本!无此根基,一切皆是空中楼阁!”

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僵硬。

李振泉坚持着他的“正道”,学员们却如听天书,双方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下午的课程,转到了“匠作实操科”的工坊。教习换成了陈阿木。面对一堆木料和工具,陈阿木明显自在了许多。

他也不多话,拿起一块木料,一把凿子,对围拢过来的学员们道:“今天,学做最基本的‘燕尾榫’。看着。”

只见他凝神静气,手中的凿子和小锤仿佛活了过来,叮叮当当,动作流畅而精准,木屑纷飞中,一个结构精巧、严丝合缝的燕尾榫便在他手中诞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看清楚没?”陈阿木抬起头,看着学员们。

学员们瞪大了眼睛,纷纷点头:“看清楚了!”觉得这比上午那些莫名其妙的算学有意思多了。

“那好,你们自己试试。”陈阿木将工具分发下去。

然而,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学员们拿着工具,要么不知从何下手,要么用力过猛将木料凿裂,要么角度偏差根本合不拢。

工坊内顿时响起一片混乱的敲击声和懊恼的叹息。

陈阿木看得直皱眉,他只能反复演示,或者拿过学员手里的工具帮忙修正,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这里,轻点。”“角度,斜一点。”“感觉,凭感觉!”

他无法像李振泉那样说出所以然,只能依靠“手感”来指导,这让许多学员不得要领,进展缓慢。

第二天,格物原理科的沈拓尝试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没有直接讲高深的原理,而是带来了几件他自制的教具:杠杆、滑轮、一面凹透镜和一面凸透镜。

“今日,我们不谈经书,只看此物。”沈拓将一个重物挂在杠杆一端,让学员上来尝试在另一端用不同的力抬起。

第三天,“可觉出有何不同?”

他又演示了滑轮组省力,用透镜汇聚阳光点燃纸片。这些直观的现象立刻吸引了学员们的注意力,纷纷上前尝试,议论纷纷。

“为何会这样?”沈拓适时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然后才慢慢引出背后的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光学聚焦的概念。

虽然学员们对这些“原理”仍是一知半解,但至少与他们能看见、能触摸的东西联系了起来,兴趣明显高涨了许多。

王良将这一切都默默记录在案。晚间,他将观察报告呈送给文贵。

“部堂,目前看来,李教习之法,过于高深,与学员根基脱节;陈匠师之法,依赖个人手感,难以普适;沈教习之法,由现象引原理,效果最佳,然亦需时间积累案例,形成体系。”

文贵看着报告,并不意外。改革之路,从无坦途。

“告知李教习,算学教学,当由浅入深,先从实用计算入手,如粮饷分发、物资核算、简单距离测量,待学员熟悉后,再逐步引入更深理论。告知陈匠师,尝试将其操作分解为更细致的步骤,哪怕用最直白的话描述出来。王待诏,你协助他们,将沈教习的格物演示与李教习的算学、陈匠师的实操,尝试寻找关联点,编撰成初步的《格物工术启蒙》读本,不必求全,但求实用、易懂。”

文贵的指示,如同在僵硬的湖面上投下石子,泛开涟漪。李振泉虽然觉得有辱斯文,但也不得不开始调整教学内容,从“丈量田亩”改为“计算船行一日耗粮几何”、“测算码头至礁石距离”。

陈阿木在王良的帮助下,开始艰难地用“先画线,再下凿,凿入三分留一分”之类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手感”。

改变是缓慢而痛苦的。

学员们在理论、实践与原理之间磕磕绊绊地摸索,时常感到困惑和挫败。

但也有一些微小的火花开始闪现:当有学员用沈拓讲的杠杆原理,成功改进了工坊里一个费力的搬运用具时;当有学员利用李振泉教的勾股知识,大致估算出“镇海”号主桅高度时,他们眼中会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这光芒,虽微弱,却真实。它意味着,知识的活水,正开始一点点渗透进这些被视为“顽石”的年轻头脑中。

文贵理解,急不得,也停不得。他需要更多的耐心,也需要更多的“活水”,来冲刷、滋养这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