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 > 论四时节气

白话文:三命通会全集 论四时节气

作者:陈缘字长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9 22:04:16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在春季和秋季称作“分”而不称作“至”,在夏季和冬季称作“至”而不称作“分”。至于雨水、惊蛰以下,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必然有其命名的缘由,这是为什么呢?

四立,是四季的节气。在丑月的末尾,寅月的开始,就是节气;在每个月的月中,就是中气。二分,说的是阴阳各占一半。二至,“至”有两层含义,从子到巳是六阳,从午到亥是六阴,“至”介于巳午、亥子之间。冬至时,亥月阴气达到极致,所以称为“子”,“子”就是停止的意思,阳气从这里开始生发,所以也称为“至”。夏至时,巳月阳气达到极致,所以称为“午”,“午”有违背的意思,阴气从这里开始生发,所以也称为“至”。

从秋分开始,水开始干涸,立冬时水开始结冰,冬至时地下泉水开始流动,大寒时水域中央的冰结得坚硬厚实。现在所说的雨水,在此之前是露、霜、雪,都是水气凝结而成,一直到寒冷的极致。春天则暑气顺着时令运行,雨水又是暑气开始的标志。况且天一生水,人和万物的生长,都始于水。春天属木,木生长于水,立春之后接着是雨水,是很适宜的。卦气中正月为泰卦,天气下降,应当是雨水节气。

二月为大壮卦,雷在天上,应当是惊蛰节气,先有雨水而后有惊蛰,也是适宜的。惊蛰,意味着万物从震而出,震代表雷。清明,意味着万物在巽整齐生长,巽代表风,巽有洁净整齐的意思所以称为清明,清明就是洁净整齐的含义。

谷雨,在三月月中,从雨水之后,土壤中的肥力开始萌动,到此时又降雨,土壤就可以孕育万物,用来滋养五谷的种子。

小满在四月月中,先儒说:“小雪之后,阳气一天生长一分,积累三十天,生长三十分,就形成一爻,成为冬至。小满之后,阴气的生长也是如此。”

四月是乾卦的终结,称为“满”,就像《易经》中乾卦初六爻辞说“羸豕孚蹢躅”,坤卦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羸豕”比喻微小,“蹢躅”比喻盈满。“履霜”比喻微小,“坚冰”比喻盈满。

《易经》说的是在一阴已经产生之后,历法说的是在一阴刚刚萌生之初,这是考虑得深远,提前预防。小雪之后有大雪,这里却只有小满,没有大满,其中的意思可想而知。至于三月月中的谷雨,五月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唯独针对谷物和麦子而言,谷物必须追溯它生长的起始,谷物在春天播种,得到木的生气,在秋天凋零,因为金克木。麦子一定要关注它成熟的终结,麦子在秋天播种,得到金的生气,在夏天成熟,因为火克金。

六月的节气是小暑,六月的中气是大暑,夏至之后,暑气已经很盛,不应当又称为“小”,却不知《易经》说:“寒去暑来,暑去寒来。寒暑相互推移,就形成了一年。”整个上半年的一半时间,都可以称为暑,整个下半年的一半时间,都可以称为寒。正月是暑气的开始,十二月是寒气的终结,所谓大暑、小暑,不过是上半年的说法罢了。六月中是暑气的极致,所以称为“大”,那么还没有达到极致,就还是“小”。七月中是处暑,七月是暑气的终结,寒气的开始,大火星向西移动,暑气在这里隐藏。“处”就是隐藏、潜藏的意思。白露是八月的节气,寒露是九月的节气,秋天本来属金,金色白,金气寒,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的气息。先有白色,然后气息才开始寒冷,这是有逐渐变化的过程。九月中霜降,是因为露寒开始凝结成霜。立冬之后称为小雪、大雪,寒气从露开始,在霜时加重,在雪时达到极致。霜之前是露,露从白色开始变得寒冷。霜之后是雪,雪从小雪发展到大雪,都是有逐渐变化的过程。到小寒、大寒,《豳风》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觱发”形容风寒,所以十一月过了一半是小寒。“栗烈”形容气寒,所以十一月末是大寒。

大致综合来说,上半年主要体现万物生长,有雨、雷、风,都是生长的气息。下半年主要体现万物成熟,有露、霜、雪,都是成熟的气息。下半年说的是天时,不说农时,因为农时最关键的是春夏。先儒说:“变,是化的逐渐过程,化,是变的完成。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化,到立夏时,寒气就完全化为水了。然而说小暑、大暑,这种变化也是有逐渐过程的。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变化,到立冬时暑气就完全化为寒了。然而说小寒、大寒,这种变化同样有逐渐的过程。”

又说:“日月运行形成四季,因为它们有固定的规律。所以圣人制定历法来推算,阴阳相互交错万物生长,因为它们变化无穷。所以圣人通过观察万物来候气,贯穿六气的始终早晚,五运的大小盈亏,以至理来探究,以至数来考察,从而流传万古,没有差错。”

《内经》说:“五天称为一候,三候称为一气,六气称为一时,四时称为一岁。”又说:“日为阳,月为阴,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周转有其道理,日每天运行一度,月每天运行十三度多一点。所以大小月加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积累的气余就形成了闰月。”

《内经》说:“日通常在昼夜运行天的一度,这就是一天,总共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这样周天度数完成就是一岁。”

通常五天一候与之相应,所以三候形成一气,也就是十五天。三气形成一个节气,节气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三八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主掌四季,一年就形成了。

春秋说“分”,从六气的角度来说,二月半,初气结束,交接二之气。八月半,四气结束,交接五之气。如果从四季的划分来说,那么阴阳寒热的气息,到这个时候可以区分,昼夜各五十刻,也是阴阳的中分。

所以《内经》说:“分的时候气就不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冬夏说“至”,从六气的角度来说,五月半,司天之气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十一月半,在泉之气到达它所在的位置。从四季的时令来说,那么阴阳到这个时候,是达到极致的时候。夏至白天最长,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这里达到极致。冬至白天最短,不超过四十刻,阴气到这里达到极致。这都是因为天气还没有变化,所以《内经》说:“至的时候气是相同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天从西向东转动,日月五星顺着天从东向西转动,所以《白虎通》说:“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行。”日月五星在天属阴,所以右行,就如同臣子面对君主。日昼夜运行天的一度,月昼夜运行天的十三度多一点,说的是在一度之中再分成十九分,其中占七分,大概月运行速度快,最终二十七天,月运行一周天,也就是将十三度以及十九分之七的度数加起来,总共二十九天,月运行三百八十七度多一点,计算月运行快的度数与日运行慢的度数相比,二十九日,日才运行天的二十九度,月已经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另外又运行了二十二度,反而比日少了七度。阴阳家说,日月的运行,本来就有前后快慢不一致,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就有大小月和月尽的差异。本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度,也就是二十五刻,这成为一岁。除去一年之外的余数,就有三百六十日,又除去小月少的六天,只剩下三百五十四日成为一年。总共少了十一天又二十五刻,于是设置闰月成为十二个月的制度,就有了节气之首的气,气是三候的到来,到月半时,看斗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十二辰的方向。闰月的纪年没有固定的节气和斗柄所指方向,都是其他的气,只是依照历法通过八节来体现,推算剩余的时间,就形成了闰月,这样一年的天数就完整了。

所以《内经》说:“在开始确立端绪,在中间校准,在末尾推算剩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看那深远渺茫的天空,难道真的有度吗?只是日月在一天的运行中,以二十八宿为参照来记录,就称为度。

所以《内经》说:“星辰,是用来制约日月运行的。”

制约,就是度的意思,天本来也没有候,以风雨霜露草木之类按照一定的时期出现来验证和推测,就称为候,说候的时间,也是五运之气相生依次值日,也就是五天。如同圆环没有尽头,周而复始。

《尚书》说:“一年三百六十天又六天,通过设置闰月来确定四季形成一年”,就是这个意思。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一、节气名称缘由:阐述四立、二分、二至及其他节气名称的由来。四立为四季之始,分指春秋阴阳相半,至有阴阳至极之意。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雨水为春之始,因水生万物且春属木,木生于水。惊蛰万物因雷而出,清明万物因风齐整,谷雨滋五谷,小满体现阴阳消长等,各节气名称皆与自然现象、物候特征紧密相关。

二、节气与阴阳变化:上半年主长生,有雨、雷、风等生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有露、霜、雪等成之气。从立春到立夏,寒气渐变,小暑大暑体现暑气渐盛;立秋到处暑,暑气渐变,小寒大寒体现寒气渐盛,反映阴阳二气随节气推移的渐变过程。

三、节气与日月运行:日为阳,月为阴,日昼夜行天一度,月昼夜行天十三度有余。因日月运行速度不同,有大小月及闰月设置。一年本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通过闰月调整,使节气与月份对应。

四、节气与气候物候:以风雨霜露、草木生长等自然现象为候,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成岁。如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节气,体现寒之渐;雨水、惊蛰、谷雨等节气,体现春之生机,表明节气与气候、物候的紧密联系及变化规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