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 第4章 黄巾蜂起

龙椅上的欲望:情锁宫闱之殇 第4章 黄巾蜂起

作者:孤鹤啸九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9:58:20

中平元年三月初,冀州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一场撼动天下的风暴已骤然掀起。太平道首领张角,头戴黄巾,自封“天公将军”,在冀州率先发难,举起了反抗朝廷的大旗。

他一声号令,遍布全国的太平道三十六方信徒,总数多达数十万人,立刻群起响应。这些信徒平日里受太平道“治病救人”的感召,对张角深信不疑,此刻听闻起事,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加入了这场席卷而来的洪流之中。

一时间,冀州大地烽火初燃,随即迅速蔓延至各地,一场酝酿已久的民间怒火,就此化作燎原之势,直逼东汉王朝的统治核心。

这些头戴黄巾的起事者们,握着镰刀、木棍这般简陋兵器,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所过之处,官府衙署被付之一炬,州县城池遭劫掠一空。他们高喊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如惊雷般在旷野回荡:“苍天”直指腐朽的汉廷,“黄天”是太平道许诺的新秩序,“甲子年”则是他们约定改天换日的时刻。

这口号如同一面醒目的旗帜,唤醒了无数在苛政与饥寒中挣扎的百姓,也让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官吏魂飞魄散。有的官吏弃城而逃,有的干脆跪地投降,曾经看似稳固的统治秩序,在黄巾浪潮下轰然崩塌。不过短短一月,战火便从冀州蔓延至幽、兖、豫等数州,烽火连天的急报像密集的雨点砸向洛阳,京师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因起事者皆以黄巾裹头,百姓私下唤他们“黄巾军”;而朝廷文书里,这群撼动了大汉根基的反抗者,被斥为“黄巾贼”。那时的汉灵帝,还在西园与宫女们纵乐嬉闹,直到急报堆满案头,连榻前都散落着军报的残页,他才猛然惊觉:自己用数年荒唐行径,那些奢靡、贪婪、对百姓疾苦的漠视,亲手“喂养”出的乱世,已真正兵临城下,再难回避。

黄巾战火熊熊燃烧,已烧至京畿外围,灵帝这才从西园的奢靡迷梦中惊醒,仓促间着手调兵遣将。

他一面下诏,令各地将领的子孙、地方豪强尽数发兵援救。借着汉室两百余年积累的余威,加之豪强们为保自身利益,竟也凑集起几十万人马;一面在皇甫嵩、吕强等少数有识之士的苦苦劝谏下,总算忍痛打开了自己私藏钱财的府库,搬出西园马厩中饲养的良马,赏赐给前线将士,试图以此鼓舞军心、提振士气。

更关键的是,他采纳了“解除党禁以收拢人心”的建议,下赦书大赦天下党人,撤销了已持续多年的党锢之令。那些从前因直言进谏而获罪、被流放迁徙的大臣及其家属,得以尽数返回故里,恢复名誉与身份。此举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争取士大夫群体的支持。不过,对于张角等黄巾首领,他仍下死令“绝不赦免”,以此彰显朝廷平定叛乱的决心。

这一连串举措,看似是危急关头的权宜之计,实则藏着安抚民心、借用众力的深意:用钱财马匹稳住将士,用赦免党人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再以“不赦黄巾”的姿态凝聚朝野共识。

只是这份迟来的清醒,早已拦不住王朝倾颓的势头。那些被他年复一年挥霍的民脂民膏,早已凝固成西园的雕梁画栋,流淌成裸游馆里昼夜不息的奢靡酒浆;那些被他默许宦官肆意摧残的忠良之心,早已在党锢之祸的酷烈中冷却成冰,消散如风。

民心不是一张赦书就能暖回来的——百姓见过宫苑的奢华,也尝过苛税的苦涩,那份被榨干的信任,早已埋进了黄巾起事的烽火里。士气更不是几匹战马就能鼓起来的,忠良遭贬、奸佞当道,将士们握着兵器的手,怎能不带着寒心?这层层叠叠的疮疤,又岂是临时的补救能抹平的?不过是乱世狂澜里,一次徒劳的挣扎罢了。

当各路兵马带着仓促的装备、复杂的心思开赴前线时,洛阳城的风里,已悄然飘着大厦将倾的寒意。那寒意穿透宫墙,掠过西园的酒池肉林,也掠过每一个尚有良知者的心头。谁都知道,这场平乱或许能暂缓危机,却挡不住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必然。

诏令一下,朝野震动。大将军何进率禁军坐镇京师,稳固后方;卢植亲率大军北上,直扑冀州,剑指张角主力;皇甫嵩、朱儁则分兵转战颍川、汝南,全力扫荡黄巾余部;就连远在凉州的董卓,也奉命率部东进,加入平乱战局。

与此同时,四方豪强纷纷应声而起:袁绍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声望,迅速聚起数万人马;袁术在南阳开府招兵,声势渐盛;曹操以骑都尉身份领兵,追剿黄巾残部毫不手软;孙坚带着勇猛的江东子弟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刘备则与关羽、张飞率领乡勇,辗转各地参战,虽兵力微薄却斗志不减。

各路兵马虽旗号不同、背景各异,却都朝着“讨伐黄巾”的目标汇聚。一时间,那些曾被战火吞噬的州郡之间,终于响起了反击的号角,零散却有力的抵抗,渐渐汇成了对抗黄巾的洪流。只是这洪流之中,既藏着匡扶汉室的忠义,也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当战火平息后,这些手握重兵的势力,终将成为搅动天下的新力量。

官军与黄巾军大小数十战,从春到冬,尸横遍野。卢植在广宗围困张角,皇甫嵩在长社用火攻大破敌军,曹操、孙坚等年轻将领更是在血与火中崭露头角。到了中平元年十一月,这场席卷天下的黄巾风暴总算被强行压制,张角已病亡,其弟张宝、张梁战死,主力溃散。

虽有零星余部仍在各地坚持抵抗,时而袭扰州县,但已无力撼动朝廷根基,对京师的威胁暂时解除。站在洛阳城头远眺,烽火似乎暂歇,可经历这场大乱,大汉的筋骨早已被掏空:地方豪强拥兵自重的苗头初显,朝廷兵马损耗过半,而灵帝那颗刚被战事惊惶的心,没过多久又飘回了西园的酒池肉林,浑然不知这场“平息”,不过是更大动荡的序幕。

黄巾之乱虽被平定,却如一把巨斧,狠狠劈在东汉王朝早已腐朽的梁柱上。自光武中兴以来延续一百九十年的基业,经此一劫,根基松动,裂隙遍布,地方豪强借平乱之名拥兵自重,朝廷权威一落千丈;府库因战乱与此前的奢靡早已空竭,百姓流离失所,对汉室的向心力日渐消散。明眼人都看得出,刘汉天下已如风中残烛,距覆灭不远。

可汉灵帝却不这么想。他见黄巾主力溃散,便觉得心腹大患已除,那颗耽于享乐的心又活络起来,先前被战事压下去的奢侈念头,像野草般疯长。他忘了前线将士的鲜血,忘了流亡百姓的哀嚎,只记挂着西园的园林还不够华美,裸游馆的乐曲不够新奇,甚至盘算着再设几场“集市”,让宫女们玩些更出格的游戏。

在他眼里,平定黄巾不过是给“神仙日子”扫清了障碍,全然看不到乱世的阴霾已在不远处凝聚。朝堂上,何进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地方上,袁绍、曹操等人的势力悄然壮大。而这位帝王,却一头扎进了新的奢靡里,用最后的民脂民膏,为自己的荒唐人生,也为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奏响了送葬的序曲。

中平二年二月,洛阳南宫的云台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焰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先烧毁了灵台、乐成等殿宇,又舔舐着蔓延至北阙,随后向西席卷而去,连章德殿、和欢殿这些历代帝王举行朝仪的核心建筑,也尽数被烈火吞噬。宫中宿卫拼力抢救,从四面提水泼洒,却仿佛火上浇油,火势反倒愈烧愈猛。

等到大火终于渐息,昔日巍峨的南宫已化为一片焦黑。那些雕梁画栋的龙台凤阁,多成断壁残垣,梁柱的灰烬里还冒着青烟。要知道,南宫始建于西周,历经数朝帝王修葺扩建,到东汉时已是帝国举行重大朝仪的场所,承载着数百年的礼制与威严。

南宫焚毁的消息传来,灵帝总算露出几分痛心之色。他站在废墟前,望着满地焦木,执意要兴工重建,恢复旧貌。可国库早已被他挥霍一空,连军饷都难以为继,哪里拿得出重建宫室的巨款?他整日愁眉不展,连西园的游乐都失了兴致。

赵忠、张让瞧在眼里,立刻凑上前来献上一计:“陛下莫愁,可奏请加征全国田赋,每亩增收十钱。天下良田无数,积少成多,不出数年,便足以重建南宫了。”

灵帝闻言,脸上的愁云瞬间散去,当即拍板:“准奏!”他全然不顾百姓刚经黄巾战乱,早已困苦不堪,火速颁诏各郡县,按亩加征田赋。

诏书一下,民间怨声载道。本就颗粒无收的农户,为了缴纳新增的赋税,只能变卖耕牛、典当家宅,甚至卖儿鬻女。而那些负责征收的官吏,又借机层层盘剥,每亩实际征收远超十钱。南宫的废墟还未清理,百姓的血泪已顺着田垄流淌,汇入王朝覆灭的暗流之中。灵帝只盼着早日重建宫殿,却不知这加征的每一文钱,都在为自己,也为大汉王朝,掘得更深的坟墓。

乐安太守陆康听闻加征田赋的诏令,急得彻夜难眠。他深知百姓已在黄巾战乱与苛政下苦苦支撑,这新增的十钱田赋,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思虑再三,他毅然上疏谏阻,疏中写道:“春秋之时,鲁宣公始行税亩,便遭螺灾;鲁哀公增征赋税,连孔子都斥为不合情理。如今朝廷怎可聚敛民财、强夺民物,妄自大兴土木?此举违背圣训,无异于自蹈危亡之路啊!”

奏疏传入宫中,张让、赵忠看后,眼中寒光一闪。二人立刻在灵帝面前添油加醋:“陛下,陆康这是明着谤毁圣明!他将加征田赋说成亡国之举,分明是诅咒大汉,此乃大不敬之罪,绝不能轻饶!”

灵帝本就对陆康扫了自己重建南宫的兴致心怀不满,听了宦官的挑唆,更是怒不可遏,当即下诏将陆康治罪。

幸得待御史刘岱深知陆康忠心,冒死进言,力陈陆康乃是忧国忧民,并无不敬之心,反复恳请灵帝从轻发落。一番力争之下,灵帝才勉强松口,免了陆康的死罪,改判他戴罪归田。

陆康虽得保全性命,却也被剥夺了官职。朝堂之上,见此情景,再无人敢对加征田赋之事说半个“不”字。那道每亩十钱的诏令,便如一把锋利的刀,继续在百姓身上割取血肉,而灵帝与宦官们,正用这些血肉,堆砌着南宫废墟上的奢靡幻梦。

有了加征田赋的财源,灵帝便迫不及待下诏,令各州郡征集材木、文石,专供南宫重建之用,又派内侍宦官前往督工监造。

这些内侍本就贪得无厌,到了地方,便借着监工之名向州郡官吏大肆索贿。官吏若稍有迟疑,或行贿不足,他们便指着送来的材木文石挑剔:“这等劣质货色,怎配用于南宫?”随即强令将材料折价贱卖,付的钱款却只有原价的十分之一。地方官吏无奈,只得另行购办,可材料二次运到京城,内侍们又故意拖延验收,任其风吹日晒,朽腐搁置。如此反复折腾,宫室建造竟连年不成,耗费的钱财却成倍增长。

灵帝见状,非但不察内侍贪腐,反倒另遣西园侍官分赴各地,加紧督促州郡。州郡官吏既要应付朝使的勒索,又怕延误工期获罪,只得一面贿托朝使代为美言,一面变本加厉地克剥百姓,在正税之外私加赋税,将搜刮来的钱财充作购办材料的资费,其中大半还被官吏趁机中饱私囊。

百姓早已在战乱与重赋下困苦不堪,哪里还供得上这层层盘剥?即便拼尽全力凑集钱款,也不过是朝廷征款数额的四五成。而官吏为了交差,又将差额转嫁到更多百姓身上。一时间,流离失所者日众,饿殍遍野,民间的悲苦之声,比南宫废墟上的风声还要凄厉。

灵帝坐在西园的亭台里,只等着南宫早日建成,却不知那些被搜刮来的材木文石,每一块都沾着百姓的血泪;那些监工内侍的贪婪,官吏的残暴,早已将民心与国运,蛀蚀得千疮百孔。

灵帝仍嫌重建南宫的钱财不够,又想出新的敛财法子:命郡县官吏荐举茂才、孝廉时,都得让这些被举荐者缴纳“助修宫钱”;甚至连新任官吏,也必须先到西园议定缴款数额,交齐了钱才能赴任就职。大郡的官员要缴两三万钱,其他官吏按品级等差出资,即便升迁为刺史、两千石这样的高官,也逃不过这笔“买官钱”。

新任钜鹿太守司马直素有清名,西园的人算是“格外开恩”,允许他减价缴纳,却仍要索取三百万钱。司马直得知后,怅然长叹:“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岂能盘剥百姓来满足朝廷的索求?这绝非我能忍心做的事!”他随即称病辞职,可朝廷一再催迫,无奈之下,只能独自一人乘车赴任。行至孟津,他再次上书极谏时弊,又给家人写了诀别信,随后服毒自杀。

灵帝看到司马直的遗疏,总算有了一丝触动,暂且停止了收取“修宫钱”。但官吏任职前必须向西园纳资的规矩,依旧照行不误。司徒袁隗因事被免官后,廷尉崔烈得以继任。崔烈本是冀州名士,却通过宫中傅母程夫人,缴纳了五百万钱才得以超迁高位,名声因此一落千丈。灵帝还嫌这个价钱太低,对左右说:“后悔当初没把价码再抬高些,要是坚持要价,肯定能卖到一千万钱!”程夫人在一旁应声说:“崔公是名士,本不肯买官,全靠我设法张罗,才凑齐这五百万钱,陛下难道还嫌不够吗?”灵帝听了,也没责怪她,一笑了之。

买官卖官成了明规则,清廉者寸步难行,贪腐者青云直上。朝堂之上,早已没了为国选材的初心,只剩下**裸的金钱交易。连灵帝自己都成了最精明的“掌柜”,却不知这桩桩交易,都在为大汉王朝的棺材钉,敲得越来越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