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白衣盗 > 第3章 拜会宰相探口风

白衣盗 第3章 拜会宰相探口风

作者:囹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6:23:24

昨夜值房外那转瞬即逝的黑影,如同投入心湖的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却在李致贤心中留下了一圈挥之不去的涟漪。他几乎可以肯定,自己甫一上任便挑灯夜读案卷的举动,已然落入了某些有心人的眼中。这中枢令衙门,乃至这京城,果然如宰相密信所警示的那般,龙潭虎穴,暗流汹涌。

但他并未因此慌乱。既然选择了踏入这漩涡中心,便早已做好了应对明枪暗箭的准备。那黑影,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他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进行。

翌日清晨,李致贤并未急于在衙门内掀起雷霆风暴,而是依照官场惯例,首先处理各类交接文书,熟悉衙内人事架构,听取周明轩等人关于日常公务的汇报,表现得如同一位沉稳持重、按部就班的新任官员。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他已然将昨夜梳理出的那份关于贡品案的疑点清单,化作了几道不着痕迹的指令,分派给了不同的下属去暗中核查,彼此之间互不知晓全貌。

处理完必要的公务,已近午时。李致贤屏退左右,独自在值房内沉吟片刻。他知道,是时候去拜会那位举荐他、又暗中警示他的宰相大人了。于公于私,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于公,中枢令查办钦案,向宰辅汇报进展、听取指示是分内之事;于私,他需要从这位深谙朝堂风云的座师口中,探听更深的“口风”,以印证自己的某些猜测,明确前行的方向。

宰相府位于皇城东侧的崇仁坊,与诸多亲王、勋贵的府邸比邻而居,朱门高墙,戒备森严。李致贤递上名帖不久,便被一位衣着得体、神色精明的门房管事恭敬地引入府内。

穿过层层庭院,绕过影壁回廊,宰相府内部并非极尽奢华,却处处透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威势与底蕴。古木参天,亭台雅致,往来仆役悄无声息,行动间规矩森严。

管事将李致贤引至一处僻静的书房外,低声道:“相爷正在书房等候李大人,请。”说罢,躬身退下。

李致贤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轻轻叩响了房门。

“进来。”门内传来一个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声音。

李致贤推门而入。书房内光线适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陈年墨锭的气息。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类典籍卷宗。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当朝宰相王文弼正端坐着,手握一卷书,似乎正在批阅。

王文弼年约六旬,须发已然花白,但面色红润,眼神清明锐利,不见丝毫老态。他并未穿着官服,只是一身简雅的深色常服,却自有一股久居上位、执掌乾坤的沉稳气度。

“学生李致贤,拜见恩相。”李致贤上前几步,躬身行了一个隆重的弟子礼。王文弼不仅是他的上官,更是他科举时的座师,有提携之恩,私下以“学生”自称,更显亲近与尊重。

王文弼放下手中的书卷,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虚抬了一下手:“致贤来了,不必多礼。坐吧。一路辛苦,昨日到任便忙碌至深夜,真是勤勉可嘉。”他话语随意,却精准地点出了李致贤昨夜的动向,显示其对京城大小事务的掌控力。

李致贤心中微凛,面上却不露分毫,依言在下首的一张梨花木椅上坐下,恭敬回道:“学生蒙陛下与恩相信任,委以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茂儿爷’一案关乎朝廷颜面,京畿安定,学生自当竭尽全力,以期早日破案,不负圣恩与相爷厚望。”

“嗯,你有此心,甚好。”王文弼微微颔首,目光看似随意地落在李致贤脸上,实则如同精密仪器般扫描着他的每一丝细微表情,“昨日初阅卷宗,可有何发现?此案拖延至今,朝野非议甚多,陛下亦是时常垂询,压力不小啊。”

李致贤略一沉吟,决定先以公事公办的口吻回应,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书写工整的简报,双手呈上:“回恩相,学生初步查阅案卷,发现‘茂儿爷’作案手法确实狡猾诡异,现场遗留线索极少,且其目标选择、行事风格颇有章法,绝非寻常毛贼。尤其是半月前的贡品被盗一案,事关皇商第二鸿,更是疑点重重,学生已列出些许不明之处,请恩相过目。”

他没有直接说出那些最惊人的猜测,而是将一份经过斟酌、主要围绕技术性疑点的摘要呈上。

王文弼接过简报,并未立刻翻阅,只是放在手边,目光依旧看着李致贤,淡淡道:“第二鸿此人,陛下是知道的,也颇为惋惜。他进上的东西,一向是极好的。此次贡品被盗,陛下震怒之余,亦是对第二鸿多有抚慰。此案,不仅是要追回赃物,缉拿凶徒,更要维护皇家体面,安抚人心。致贤,你可知其中分量?”

“学生明白。”李致贤垂首道,“定当谨慎处理,既要全力破案,亦会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波澜。”他听出了宰相的言外之意——此案涉及皇家颜面和宠臣,需稳妥处理,不可一味猛冲猛打。

“你能明白就好。”王文弼似乎满意他的态度,这才拿起那份简报,看似随意地翻阅起来。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关于库门锁具、护院值守、标记粉末等疑点,表情并无太大变化,仿佛早已了然于胸。

片刻后,他放下简报,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致贤,你离京这些时日,于地方州县观风问俗,可知如今民间,对朝廷,对官府,乃至对……这满城的朱紫公卿,风评如何啊?”

这个问题看似宽泛,实则极其敏感。李致贤心中一动,意识到真正的“探口风”此刻才刚刚开始。他谨慎答道:“回恩相,学生所见,大多数百姓仍是感念陛下天恩,安守本分。然……然亦有少数刁顽之徒,或因生计艰难,或因吏治偶有瑕疵,而心存怨望,口出怨言。此乃学生于地方所见之实情。”

“怨望……怨言……”王文弼轻轻重复着这两个词,嘴角似乎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略带嘲讽的弧度,“是啊,总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不思进取,却惯于怨天尤人,将自身困顿归咎于朝廷,归咎于他人之富足。却不知,这天下财富,岂是均分可得?若无规矩法度,若无上下尊卑,岂不天下大乱?”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上位者固有的、维护现有秩序的坚定。但李致贤却敏锐地捕捉到,宰相在说这番话时,眼神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并非单纯的维护,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陈述。

李致贤忽然想起了黄惜才的“神妖论”,想起了那些被“茂儿爷”光顾的、表面光鲜内里却或有龌龊的富商。他心念电转,试探性地接话道:“恩相所言极是。法度纲常,乃是国之根基。然学生愚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为富不仁、为官不廉者众,积怨日久,恐亦非国家之福。或许……或许正如恩相密信中所提, ‘茂儿爷’一案背后之‘更深波澜’,亦与此类民怨有所关联?”

他终于将话题引向了宰相那封密信。

王文弼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实质般落在李致贤脸上,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几秒。

良久,宰相才缓缓靠回椅背,语气变得有些悠远难测:“致贤,你很敏锐。不错,民怨如水,疏胜于堵。陛下圣明,亦常怀忧民之心,整顿吏治,惩戒贪腐,从未懈怠。然……世间之事,盘根错节,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茂儿爷’所为,看似‘替天行道’,实则破坏法纪,扰乱秩序,其行可诛,其心……亦未必如表面那般简单。”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同耳语:“你可知,朝中对此贼,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视其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亦有人……或暗中称快,甚至认为其乃‘义盗’?”

李致贤心中巨震!宰相此言,几乎印证了他最大的担忧——朝堂之上,对于“茂儿爷”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牵扯的,恐怕是更深层的政见分歧和权力博弈!

“学生……学生惶恐。”李致贤低声道,“若朝中衮衮诸公竟有如此想法,岂非……岂非纵容犯罪,动摇国本?”

“所以,才更需要你这样的人。”王文弼的目光重新变得深沉而充满期望,“陛下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能平息物议、稳固朝局的结果。致贤,你要查清此案,擒获真凶,追回贡品,但更要……懂得分寸。哪些该查,哪些该问,哪些该深究,哪些该适时了结,你需要心中有杆秤。这杆秤,一端是律法公道,另一端,则是朝堂大局,是圣心安稳。”

这番话,几乎是**裸的指引和警告了。李致贤背后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他明白,宰相是在告诉他,查案可以,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触及某些不能触碰的禁区,不要引爆那些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隐秘。陛下要的是案子破获的表面结果,而非可能引发更大混乱的真相。

“学生的秤,永远是陛下和朝廷。”李致贤郑重表态,但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目光坚定,“然,学生既奉旨查案,唯有忠于事实,力求水落石出,方能真正不负圣恩。若真有蠹虫窃据高位,学生相信陛下圣烛万里,亦绝不会姑息养奸。”

他这是在表明自己的底线——他不会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会追寻真相,但会以更聪明、更稳妥的方式。

王文弼深深地看着他,眼神复杂,既有赞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沉默了片刻,最终缓缓道:“好。你有此心志,甚好。但切记,刚极易折。京城不是地方,许多事,并非非黑即白。你所追寻的‘真相’,有时本身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武器。”

他拿起书案上的一枚小巧的、看似普通的铜制镇纸,在手中摩挲着,似有所指地道:“譬如这镇纸,可压纸张,防其被风吹乱。但若用之不当,亦可伤人伤己。致贤,你好自为之。”

话已至此,几乎挑明。李致贤知道,这次拜会该结束了。他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学生谨记恩相教诲,定当慎之又慎,不负厚望。”

“去吧。”王文弼挥了挥手,重新拿起了书卷,仿佛刚才那番暗流涌动的对话从未发生过,“若有难处,可随时来见老夫。”

“学生告退。”

李致贤退出书房,在那位管事的引领下,沉默地走出宰相府。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反而觉得心中那股寒意愈发浓重。

宰相的话,如同迷雾中的航标,既为他指引了大致方向,也向他揭示了前方的重重暗礁。此案,果然牵扯极深,甚至可能涉及到朝堂高层的某种默契或禁忌。

“懂得分寸”……“刚极易折”……“真相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武器”……

这些话语在他脑中回荡。他抬头望了望巍峨的皇城,又想起静水县那对神秘的父子,想起第二鸿那看似完美无缺的报案陈述。

一条模糊的、却更加危险的思路,逐渐在他心中成形。

或许,“茂儿爷”案的真相,并不仅仅在于抓住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大盗。

更在于揭开那层覆盖在“富商”、“皇商”、“善人”乃至更高层面人物身上的华丽外衣,暴露其下可能隐藏的丑陋与罪恶。

而这个过程,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粉身碎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目光重新变得坚定锐利。

既然已入局,便没有退路可言。

他迈开脚步,向着中枢令衙门的方向走去,步伐沉稳而有力。

然而,他并未注意到,在宰相府斜对面的一座茶楼二楼雅间,一扇微微开启的窗户后面,一双冷静而阴鸷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从进入相府到离开的整个过程。

待李致贤的身影消失在街角,那双眼睛的主人——一个穿着普通文士服、面容平凡毫无特点的中年男子,才缓缓收回目光,对身旁侍立的下人低声道:

“去告诉主子,鱼已入网,饵已放出。接下来,就看这条新来的鲶鱼,能把水搅得多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