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91章 雏形初现

山洪的怒吼早已平息,但它留下的创伤却如同磐石谷土地上深深的沟壑,刻在每一个队员的心头。王小栓牺牲带来的悲痛,如同阴雨天气里浸透骨髓的寒意,久久不散。那场灾难,不仅冲毁了十天来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更像一盆冰水,浇在了刚刚燃起的创业热情上。最初的几天,山谷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沉默,队员们机械地劳作着,眼神中少了光亮,多了几分沉重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然而,“山鹰支队”的骨子里,流淌着不屈的血液。悲伤,没有击垮他们,反而在沉默中沉淀、发酵,转化成一股更加顽强、更加坚韧的力量。林烽没有过多的言语安慰,他只是带头拿起铁锹,走向那片被淤泥覆盖的废墟。老赵、赵铁锤、李文等骨干紧随其后,默不作声地开始清理。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令。渐渐地,更多的队员加入了进来,铁锹铲动淤泥的沙沙声,石块碰撞的叮当声,取代了死寂。一种“化悲痛为力量”的默契,在无声中传递。王小栓的身影时常浮现在大家脑海中,这非但没有让人消沉,反而成为一种鞭策——“活下去,建设好这里,才对得起牺牲的兄弟。”

吃一堑,长一智。山洪给支队上了血淋淋的一课。林烽立即组织骨干重新评估了整个建设规划。

“不能再蛮干了!”李文指着被冲毁的引水渠旧址,心有余悸,“新渠线必须抬高,避开洪水主流,还要挖泄洪沟!”

老赵指着那片被淤泥吞噬的“良田”:“低洼地带,暂时放弃!先开发高处的缓坡地,虽然贫瘠点,但安全!”

规划和选址变得前所未有的谨慎。每一项工程开工前,都要反复勘察地形,评估防洪、防塌方能力。安全,被提到了与进度同等重要的高度。建设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但每一步都迈得更加扎实。

重整旗鼓的道路,依然布满了荆棘。大自然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这群挑战者,新的困难接踵而至。

在加固一处位置较深、计划用作弹药库的侧洞时,几名队员正在清理洞顶松动的石块。突然,“哗啦”一声闷响,一小块岩体毫无征兆地塌落下来!尽管预警及时,大部分队员迅速躲开,但两名动作稍慢的队员还是被碎石砸中,一个肩膀脱臼,一个腿部被划开一道深口子,鲜血瞬间染红了地上的灰尘。

“小心!支撑!先支撑再作业!”老赵闻讯赶来,厉声喝道。这次意外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地下作业的风险远比地面大。从此,凡是进入溶洞施工,必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检查岩层,用粗大的圆木做好支撑,严禁冒进。土办法虽然笨拙,却最大程度保障了安全。

物资匮乏的困境日益凸显。铁锹、镐头在日复一日的与岩石、硬土的搏斗中,磨损得厉害,刃口卷了,木柄裂了。最要命的是铁钉、铁丝这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五金件,消耗极快,又难以补充。队员们想尽一切办法:木柄裂了,用藤条捆绑加固;铁锹钝了,在溪边找块平整的石头慢慢磨;没有铁钉,就用坚硬的木楔代替;甚至将缴获的日军罐头盒敲平,剪成小片,用来修补工具。每一件工具都被视若珍宝,精心维护。

病痛也开始悄无声息地侵袭这支疲惫之师。山谷里昼夜温差大,潮湿阴冷,许多队员患上了风湿,关节酸痛难忍。更可怕的是,蚊虫滋生导致疟疾开始出现,有人忽冷忽热,高烧不退。药品极度短缺,磺胺、奎宁等西药更是珍贵如金。王婶带领的医疗组压力巨大,她们只能依靠漫山遍野采集来的草药:用艾草熏烤驱寒除湿,用青蒿捣汁对付疟疾,用蒲公英、马齿苋消炎解毒。效果缓慢,且因人而异,但这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伤病员的增加,进一步拖慢了建设进度,也考验着队伍的医疗保障能力。

就是在这样与天斗、与地斗、与伤病斗的艰难困苦中,“山鹰支队”的队员们,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一寸一寸地改造着他们的新家园。

汗水与坚持,终于换来了肉眼可见的改变。一个月后,当人们再次审视磐石谷时,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原始荒芜的世界。

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几个主要的溶洞群被加固得结结实实,洞内用木板和厚厚的草帘隔出了相对干燥、保暖的“房间”,甚至有了“窗户”。统一搭建的通铺虽然简陋,但至少能让人躺下伸直腿,不用再蜷缩在潮湿的草地上。崖壁下,一排排用木头、泥坯和茅草搭建的窝棚也初具规模,虽然低矮,但能有效遮风挡雨。尽管依旧简陋,但“家”的雏形已经显现。

基本生活设施逐步完善。新的、抬高了位置的引水渠主干道终于贯通,清澈的山泉水被成功引到了生活区旁边,队员们再也不用每天往返溪边挑水。在生活区下风向远处,用石块和木板搭建了简陋的公共厕所和垃圾集中处理点,卫生条件得到初步改善,难闻的气味和苍蝇减少了许多。

山谷内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连接主生活区、“一线天”入口、溪边取水点、未来训练场和工业区址的小路,被队员们用双脚和工具硬生生踩了出来、修了出来。虽然还是土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但至少可以顺畅通行,骡马也能勉强通过,大大方便了内部物资和人员的流动。

最让人安心的是防御工事的起步。“一线天”这个唯一的天然入口处,一道由巨石和夯土垒砌的矮墙已经竖立起来,墙后设置了固定的哨位,日夜有人值守。虽然还远称不上坚固,但至少有了第一道屏障,给了大家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所有阶段性成果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公共大灶的落成。

在生活区的中心位置,队员们用溪边捡来的扁平石块,混合着黄泥,精心垒起了一个半人高、方方正正的灶台。灶台上,架上了支队那口最大的、跟随他们转战千里的行军铁锅。

这天傍晚,收工之后,王婶带着炊事班的人,将劈好的柴火塞进灶膛点燃。橘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响声。几大桶清澈的溪水倒入锅中,接着是淘洗干净的小米和采集来的野菜。

当锅盖边缘冒出第一缕白色蒸汽,当谷中开始弥漫开食物朴素的香气时,几乎所有队员都不由自主地围拢了过来。他们默默地坐在灶台周围的空地上、石头上,目光聚焦在那口沸腾的大锅上。

没有桌椅,没有碗筷,但当第一锅热气腾腾、虽然清汤寡水却无比温暖的野菜粥被分到每个人手中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满足感在人群中流淌。大家围坐在一起,吹着热气,小口地喝着粥,低声交谈着。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队伍,更是一个开始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这口大灶,升起的不仅是炊烟,更是集体的凝聚力和生活的希望。它标志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有组织的集体生活的正式开始。

傍晚的收工号声,不再是催促,更像是一种归家的召唤。队员们拖着依旧疲惫却不再迷茫的身体,从各个工地返回生活区。窝棚和溶洞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油灯或松明火光,炊烟在各处袅袅升起,空气中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和队员们收工后的喧哗声——讨论工作的、交流见闻的、招呼吃饭的……虽然嘈杂,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磐石谷,终于褪去了死寂的荒芜外衣,第一次真正有了“人烟”,有了“生活”的气息。

林烽没有立刻回去休息。他独自一人,漫步走到那片刚刚平整出来、还带着新翻泥土气息的训练场中央。站在这片开阔地上,他环顾四周。

西边,是灯火点点、人声渐起的居住区;东边,是月光下泛着波光的引水渠和隐约的田垄轮廓;南边,“一线天”入口的石墙哨位上有火光闪烁;北边,未来工业区和矿点还隐没在黑暗里,却已有了规划。

一切都是粗糙的,简陋的,与宏伟的蓝图相去甚远。但,一个能居住、能生活、能防御、有规划的根据地雏形,确确实实,从无到有,在这片荒谷中站立起来了。

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开荒、建房、防御、生产……千头万绪。但最艰难、最无措的起步阶段,他们总算咬着牙,淌着血汗,一步步挺过来了。

老赵、赵铁锤等人不知何时也来到了他身边。林烽没有回头,望着眼前的景象,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和不易察觉的欣慰,对身边的骨干们说:

“看,这就像咱们开荒,第一锄头最难,土硬,草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地总算是刨开了,虽然还是一片生土,但架子搭起来了,根,算是扎下去一点了。接下来,就是施肥、浇水,让苗长出来!”

希望,如同这山谷中初上的华灯,虽然微弱,却已刺破黑暗,顽强地在这片被汗水与牺牲浇灌的土地上,萌发出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嫩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