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34章 口口相传的“传奇”——零星投奔者汇成细流

鬼湾村的残垣断壁间,似乎悄然滋生出一丝与周遭死寂格格不入的生气。袅袅炊烟不再仅仅是求生的信号,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告。王家庄送来的粮食,解了燃眉之急,更在村民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这希望,如同风中的蒲公英,悄无声息地飘向了更远、更黑暗的地方。

消息,总是比人跑得更快。尤其是在这绝望的年代,任何一点不同于烧杀抢掠的“异样”,都会成为苦难者们口耳相传、拼命抓住的救命稻草。

“听说了吗?后山那边,鬼湾村,有一支队伍!”

“啥队伍?土匪还是溃兵?”

“都不是!听说…他们不抢粮,不拉夫,还…还打鬼子!”

“真的假的?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兵?”

“千真万确!王家庄的老王头亲眼见的!他们领头的是个年轻后生,有神通!手下有能人,一杆枪指哪打哪!前几日还把黑风坳那帮祸害乡里的二鬼子哨卡给端了!”

“端了?我的天爷…那,那他们收人吗?”

“老王头说,他们缺人手,但要的是真心打鬼子的好汉,不是去混饭吃的孬种……”

类似的对话,在附近几个饱受蹂躏、十室九空的村庄里,在逃荒难民蜷缩的破庙角落中,如同暗夜里的火星,零星闪烁,却又顽强不灭。林烽队伍的存在,经过王老汉和他那些沾亲带故的亲戚们朴素的渲染,逐渐褪去了“神秘色彩”,增添了几分“侠义”和“希望”的光环。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们来说,这支队伍代表着一种久违的、近乎奢侈的可能性——有尊严地反抗,而不是屈辱地死亡。

第一个找上门来的,是一股压抑到极致的悲愤。

那是一个天色灰蒙的下午,岗哨的黑风突然发出低沉而急促的吠叫,耳朵竖得笔直,目光死死盯住进山的小路。老赵立刻示意隐蔽,林烽和动员兵一号迅速占据有利位置。片刻后,五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却燃烧着骇人光芒的青壮年,互相搀扶着,踉踉跄跄地出现在路口。他们身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更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决绝。

为首的是个黑脸膛的汉子,约莫二十七八岁,骨架粗大,但眼窝深陷,嘴唇干裂出血口子。他手里死死攥着一个用破布包着的、已经发黑发硬的长条形物件,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看到严阵以待的林烽等人,他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将手中的布包高高举起,声音嘶哑如同破锣,带着哭腔喊道:

“长官!收下俺们吧!俺叫铁柱,是三十里外李家庄的!鬼子…鬼子前几日扫荡,俺爹…俺爹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被…被他们当场砍了头啊!”他猛地打开布包,里面赫然是一块沾满泥污和暗褐色血迹的粗布,隐约能看到缝线的痕迹——那是包裹他父亲头颅的布!“这仇不报,俺誓不为人!俺们五个,都是一个村的,家里都没了!听说你们打鬼子,俺们就来投奔!给杆枪,让俺们杀鬼子!死了也值!”

他身后的四个年轻人也齐齐跪下,眼中泪水混着泥土流下,却咬着牙不让自己哭出声,只有粗重的喘息和压抑的呜咽。那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只剩下复仇本能的血性。

这悲壮的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动容了。大牛和顺子眼圈发红,想起了自己可能早已罹难的亲人。老赵叹了口气,眼神复杂。林烽的心也被狠狠揪了一下,但他没有立刻答应。他走上前,扶起铁柱,目光扫过这五张被仇恨扭曲的年轻面孔,沉声道:“起来。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父母。想打鬼子,光有恨不够,还得有规矩,有脑子。”

他顿了顿,指着炊烟袅袅的村子和正在忙碌的村民:“看到他们了吗?我们的枪,不只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保住这些还能喘气的人,保住咱们脚下这块还能种出粮食的土地。想留下,可以。但先得证明你们不是只想着一时痛快、不管他人死活的莽夫。”

他立下规矩:三天试用期。不摸枪,先干活。跟着村民一起挑水、修补房屋、照顾伤员、清理废墟。

铁柱愣住了,他满腔热血是来拼命的,没想到要先当苦力。他急道:“长官,俺是来打仗的!”

林烽没有斥责,只是递给他一碗刚刚熬好的、稀薄的菜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连老百姓的碗都端不稳,怎么端得稳杀敌的枪?先学会怎么活,再学怎么让敌人死。”

铁柱看着碗里能照见人影的粥,又看看林烽坚定的眼神,最终一咬牙,接过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抹了把嘴:“俺干!”

就在这时,又一个略显迟疑的声音响起:“请…请问,贵部可需要识文断字的人?”

众人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戴着破旧眼镜、年纪约莫四十上下的瘦弱男子,怯生生地站在不远处。他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用油布包着的包袱,脸上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与乱世中难以掩饰的惶恐。他是跟着铁柱他们后面来的,但一直没敢上前。

“你是?”林烽问。

男子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眼镜,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鄙人姓陈,陈知白,原是县城小学的教书先生。鬼子占了县城,学校没了…我,我在街上见过你们贴的告示,上面说‘抗日救国,是为了让百姓有条活路’……我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但可以帮队伍写标语、教娃娃们认几个字,或者…记录些事情。”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在野蛮时代坚守文明的执拗。

林烽心中一动。队伍里都是粗人,确实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他点点头:“陈先生愿意来,我们欢迎。也先安顿下来,看看能做什么。”

接下来的三天,是对这些投奔者心性的考验。

铁柱和他的四个同乡,起初干得憋屈。挑水肩膀磨破了皮,清理废墟弄得灰头土脸,看着老赵和林烽他们擦拭武器,心里痒得像猫抓。铁柱尤其急躁,几次想撂挑子,都被同乡劝住。但当他们看到村民因为他们挑来清水而露出的感激笑容,看到伤员因为他们帮忙换药而减轻痛苦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被需要的感觉悄然滋生。粗糙的双手磨出了茧子,躁动的心也似乎沉淀下来一些。

陈先生则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不用林烽吩咐,主动拿出包袱里小心保存的纸笔,为那些想念亲人却不会写字的伤员代写家书。他用温和的语气,给围过来的村民和孩子们讲述外面抗战的消息,讲解简单的卫生知识。他甚至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木牌,用烧黑的木炭,工工整整地写下了“驱除日寇,保卫家乡”八个大字,立在村口。他的到来,给这个充满暴力与生存挣扎的角落,注入了一丝难得的文明与秩序的气息。

三天后的夜晚,篝火旁,林烽集合了所有成员,包括铁柱、陈先生等五名新来者,以及王家庄派来帮忙的几个青壮。

火光跳跃,映照着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有林烽、老赵的沉稳,有大牛、顺子的信赖,有铁柱等人的渴望与不安,有陈先生的文弱与坚定,也有村民们的期盼。

林烽站在中间,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有力:“今天,咱们这里又多了几张新面孔。都是被鬼子逼得活不下去,想来找条生路的兄弟。”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但我要把话说在前头。我们这里,不是土匪窝,不是拉壮丁的军阀!我们的枪,是为那些被鬼子杀了爹娘、烧了房子、活不下去的百姓打的!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老百姓从牙缝里省出来支援我们的!”

他指向村外漆黑的夜空,仿佛指向那无处不在的敌人:“想留下来,一起打鬼子,我林烽欢迎!但必须记住咱们的规矩: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二、一切行动听指挥;三、兄弟同心,生死与共!”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铁柱等人身上:“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打鬼子,保家乡! 要是觉得这规矩能守,这目标认了,就留下!要是觉得憋屈,受不了,或者另有打算,现在就可以走,我绝不为难,还送你们一顿干粮路上吃!”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柴火燃烧的噼啪声。

铁柱第一个猛地站出来,胸膛起伏,黑脸上满是决绝:“长官!俺铁柱留下!俺发誓,跟鬼子拼到底!守规矩,听命令!”

“俺也留下!”

“还有俺!”

他的四个同乡也纷纷站出来,眼神坚定。

陈先生扶了扶眼镜,向前一步,声音不大却清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某虽不能持枪杀敌,愿尽绵薄之力,以笔为枪,直至胜利之日。”

王家庄的几个青年也受到感染,纷纷表示愿意时常过来帮忙。

看着这一张张在火光下显得格外坚毅的面孔,林烽心中涌起一股热流。队伍不再仅仅是依靠系统召唤的“非人”单位和最初的几个幸存者,开始有了来自这片土地的真实血脉和情感注入。铁柱代表了被压迫到极致的农民的反抗力量,陈先生代表了知识阶层在国难中的觉醒与参与。背景各异,仇恨同源,信念初生。

一种更加复杂、也更具生命力的凝聚力,在这堆篝火旁悄然形成。零星投奔者汇成的细流,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民心所向的潮汐,正在黑暗中悄然转向。传奇,或许就是这样,从最朴素的渴望和最坚定的选择中,开始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