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53章 南固藩篱——预警线的构筑

磐石谷的南线,不像西线有深山老林需要探索,也不似东线直面日军封锁线需要硬扛。这儿的地形相对平缓,日伪军的据点虽多,却因山脉阻隔显得松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可骨子里那股子不服气的劲儿还在。南路分队的任务,往小了说叫“守大门”,往大了说,是要给整个根据地织一张看不见的网——既要防着敌人的偷袭,又要把老百姓的心焐热乎。

带队的陈铁柱蹲在石头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简易地图。他鬓角的白发比出发前多了些,眼角的皱纹却更深了。这位跟着支队打了五年游击的老侦察员,太明白“南线稳则全局安”的道理:“咱这儿不指望打大仗,可要是敌人摸过来连个响儿都没有,西线的弟兄们得腹背受敌,东线的补给线也得被掐断。”

队员们管他叫“老陈”,倒不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是他总像块压舱石。出发前林支队长拍着他肩膀交代:“南路任务看着‘平淡’,可隐蔽性要求比打仗还高。预警哨要像山雀的窝,藏在树杈里看不见,风一吹才知稳当;群众工作要做成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等哪天需要了,满山的石头都能给你喊冲锋。”

头一项任务是选观察哨。陈铁柱带着老侦察员张老七、通信员小慧,背着干粮在山里转了三天。张老七是全支队有名的“活地图”,爬山时腰板直得像根竹竿,嘴里念叨着:“望乡台、鹰嘴岩、老鸦嘴……这些老辈人口里的地名,保准藏着宝贝。”

第一站是“望乡台”。说是台,其实是座拔地而起的花岗岩巨石,高约两丈,顶部平展得能摆开一张八仙桌。陈铁柱扒开齐膝的野蒿,爬上去一瞧——好家伙!往东能看见三条山路的交汇处,那是日伪军从县城往山区运补给的必经之路;往西能了见回音谷的方向,西线分队的行踪也能兼顾;往下是片松树林,风吹过叶子沙沙响,刚好盖住人的动静。

“就这儿!”张老七一拍大腿,“当年我爹打猎,就在这石头下躲过熊瞎子。视野没的说,地势也险,敌人上来得先爬半里地的陡坡,等他们露头,咱早摸黑转移了。”

陈铁柱掏出望远镜再确认。镜片里,远处的山路像条灰线,偶尔能看见挑担子的行人。他点头:“缺点是缺水,得在石缝里挖蓄水池;还有,石头太显眼,得用藤蔓伪装,别让飞机瞅见。”

第二站是“鹰嘴岩”。这地方更绝——一块形似鹰嘴的巨岩,悬在峡谷入口的上方。站在岩顶往下看,峡谷窄得能卡住一头牛,两侧是近百米的悬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进去。张老七蹲在岩边抽烟:“这要是在这儿设个观察哨,敌人要是想从这儿摸进来,得排着队往上爬。咱一根绳子吊下去,就能断他们后路。”

“问题是太孤立。”陈铁柱皱眉,“万一被围,撤退路线只有一条。得在旁边的山坳里再找个备用哨位,互相策应。”

两人正商量着,山风突然大了。陈铁柱裹紧军装,望着峡谷里漂浮的雾气,轻声道:“这俩点是骨架,还得再补几个小哨。比如山脚下的茶棚、村口的土地庙,看着普通,可老百姓往来多,消息灵通。”

南路的优势,是群众基础。这儿的老百姓见过鬼子的烧杀,也尝过伪保长的盘剥,心里盼着有人能撑腰。陈铁柱常说:“预警线不只是石头和望远镜,老百姓的眼睛才是最灵的。”

他们第一个接触的是李家庄的保长李忠信。这是个五十来岁的庄稼汉,戴副圆框眼镜,见人总赔着笑。张老七偷偷嘀咕:“这种两边讨好的主儿,靠得住吗?”陈铁柱却递上一包自家炒的南瓜子:“先别急着下结论,看看他娘的病咋样了。”

原来,陈铁柱出发前听老乡说,李忠信他娘得了急病,找县城的大夫要花十块大洋,他拿不出来,正急得直掉泪。当天夜里,陈铁柱让卫生员老周带着常用药翻了三座山,给老太太扎了针灸,又留下半袋红糖。

第三天再见李忠信,老头眼眶通红:“陈队长,您这是救了我娘的命啊!您说咋办,我李忠信绝不含糊!”

陈铁柱趁热打铁:“咱不是要您跟鬼子拼命,就三件事:第一,日伪来收粮,您报个数时留半成;第二,有生人来村里打听支队消息,您想法子拖住;第三,要是看见穿黄皮的队伍往山里钻,您让放牛娃往鹰嘴岩方向跑,我们的人就在那儿盯着。”

李忠信一拍大腿:“成!我这就让账房先生把粮册改了,再教我家那小孙子背暗号——‘今天太阳大’,就是说有情况!”

有了李忠信这个突破口,工作顺了许多。货郎王二麻子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陈铁柱跟他商量:“您这担子里,除了针头线脑,再藏点‘货’——比如半块染了蓝靛的布,就是我们的人要转移;要是插根鸡毛,就是有紧急情报。您到下一个村子,交给卖豆腐的老杨头就行。”

王二麻子搓着手笑:“这比卖膏药有意思!我走南闯北,谁看不出我担子里有门道?放心,我挑子晃得比别人慢半拍,鬼子以为我卖力吆喝,其实都在听动静呢!”

最让陈铁柱感动的是药农老周。这老头无儿无女,在山里采了一辈子药,能认三百多种草药。听说支队要建预警线,他把积攒多年的草药谱塞给陈铁柱:“这些能换钱,你们拿着买子弹。我呢,给你们当向导,哪条道好走,哪块石头能藏人,闭着眼都能摸过去。”

有天夜里,老周摸黑来见陈铁柱,手里攥着把野菊:“东头的刘寡妇说,她男人给伪军修炮楼,听见他们说明天要派一个小队去回音谷探路。”

陈铁柱心里一紧,立刻派两个战士去回音谷报信。后来才知道,那队伪军在谷口转悠半天,连个人影都没摸着,灰溜溜回去了。刘寡妇后来逢人就说:“我家那口子现在可神气了,说自己是‘山鹰的眼线’!”

半个月后,南路分队的成果摊开在地图上——

- 预警线:以望乡台、鹰嘴岩为核心,串联起李家庄茶棚、王家村土地庙、鹰嘴岩备用哨,形成“一主两副、互为犄角”的观察网。每个哨位都配了铜铃和烟火弹,发现敌情能同时发出声、光两种信号。

- 情报网:发展了李忠信、王二麻子、老周等七名核心联络人,辐射周边八个村庄。传递情报的方式有三种:货担夹层、草药暗号、老鸦投信。

- 群众基础:通过帮修水渠、教识字、治伤病,和二十多户村民建立了“生死相托”的关系。李家庄的妇女们主动纳鞋底,说“给山鹰的兵穿”;放牛娃们比赛谁能先发现“黄皮狗”。

这天,陈铁柱站在望乡台上,望着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村庄。小慧举着望远镜喊:“队长!李家庄的放牛娃在跑,边跑边挥草帽!”

陈铁柱笑了:“准是报平安的。走,下去喝碗李忠信熬的小米粥去。”

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带着松针的清香。陈铁柱摸了摸怀里的情报本,上面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暗号和百姓的名字。他知道,这张用信任和汗水织成的网,比任何碉堡都坚固。

磐石谷的南大门,从此有了一双双永不疲倦的眼睛,和一对对永远竖起的耳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