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红警之钢铁洪流从抗战到星辰大海 > 第148章 灯火下的磐石谷

太行山的夜,总是来得特别早,也特别沉。当日头最后一丝余晖被连绵的群山吞噬,无边的墨色便如同巨大的幕布,从天空缓缓垂落,将千沟万壑笼罩其中。山风开始变得凛冽,带着深秋的寒意,呼啸着掠过光秃秃的枝桠和陡峭的岩壁,发出如同鬼魅呜咽般的声响。在这片广袤的、被原始黑暗统治的天地里,大多数山谷和村落早已陷入死寂,唯有零星几点如豆的油灯光芒,在无边的暗夜中微弱地挣扎,仿佛随时都会被吞噬。

然而,磐石谷,却是这片深沉墨色中一个耀眼而温暖的存在。

当视线越过最后一道山梁,俯瞰下去,整个山谷便如同一颗被能工巧匠精心镶嵌在巨大黑丝绒上的夜明珠,骤然跃入眼帘,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光芒的来源,正是那座依偎在山涧溪流旁、日夜不息运转的水电站。它发出的电力,通过架设在简易木杆上的电线,输送到山谷的各个角落,点亮了一盏盏虽然功率不大、却稳定明亮的电灯。这些光点,不是孤立的,而是连成了片,汇聚成了一派生机勃勃、秩序井然的“小社会” 的夜景,与周边死寂的、黑暗的群山形成了极其鲜明、甚至有些梦幻的对比。

这灯火通明的景象,与林烽、老赵他们初入此地时的荒芜与死寂,已然是天壤之别。那时,这里只有野兽的嚎叫和呼啸的山风,黑暗浓得化不开,每一步都充满未知的危险。而如今,人类文明的光与热,已然在这里牢牢扎根,并蓬勃生长。

在山谷东侧一片相对平坦开阔的场地上,支队夜间训练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十几盏大功率电灯高悬在木杆上,将整个训练场照得亮如白昼。光线虽然带着一丝冷白,却足以让每一个战术动作都清晰可见。

“杀!杀!杀!”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和武器碰撞声,撕裂了夜的宁静。扩编后的新兵连,正在老兵班长的带领下,进行夜间刺杀操练。雪亮的刺刀在灯光下划出一道道冰冷的寒光,年轻战士们脸上汗水淋漓,眼神却异常专注和坚定。他们一遍遍重复着突刺、格挡、防左防右的动作,口号声整齐划一,充满了力量感。不远处,机枪班组正在熟悉新装备,战士们围着那挺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由教官讲解操作方法、分解结合、故障排除。金属部件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战士们抚摸枪身的手,充满了珍惜和渴望掌握的力量感。更远处,还有小队在进行夜间战术配合演练,利用灯光和阴影,练习渗透、摸哨、小组突击。整个训练场,弥漫着汗味、皮革味和一种昂扬的、积极向上的战斗气息。这里的灯火和呐喊,是力量的增长,是对未来的未雨绸缪。

与训练场的阳刚炽烈形成对比的,是山谷中部几间较大溶洞内传出的琅琅读书声。这里是支队创办的“扫盲夜校”和“文化补习班”。为了解决部队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的问题,支队规定,除执勤、训练外,所有战士,尤其是新兵和基层骨干,都必须参加文化学习。

溶洞内灯火通明,墙壁上挂着简易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汉字和算术公式。战士们坐在用木桩和石板搭成的“课桌”后,神情专注,有的甚至带着几分虔诚。教员由支队里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青年和稍有文化的干部担任。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

“抗日救国,保家卫国……”

“1 1 = 2, 100 - 50 = 50 ……”

跟读声、认字声、算数声,虽然有些稚嫩,有些结巴,却充满了求知的渴望。许多年纪较大的战士,握着短短的铅笔头,在粗糙的纸张上,一笔一划地艰难书写,额头沁出细汗,眼神却异常明亮。对他们而言,认识字、会算数,不仅仅是学习技能,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们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文化的光,照亮了他们曾经蒙昧的心灵,这种内在的觉醒,其力量不亚于一次战斗的胜利。这里的灯火和书声,是智慧的启蒙,是精神的武装。

山谷深处,靠近溪流的一排依山开挖的窑洞和棚屋里,是支队的心脏地带之一——军工坊和铁匠铺。这里的灯火,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加炽热,空气中弥漫着煤烟、铁锈和淬火水的特殊气味。

“叮当!叮当!轰隆——”

富有节奏的锤打声、风箱的呼啸声以及砂轮打磨金属的刺耳尖鸣,交织成一曲粗犷而充满力量的劳动交响乐。炉火被鼓风机吹得呼呼作响,喷吐着长长的火舌,将光着膀子、古铜色皮肤上滚满汗珠的工人们的身影,放大投射在墙壁上,如同一个个舞动的巨人。李文虽然已被选派外出学习,但他留下的徒弟和骨干们,正按照他制定的规程和图纸,继续着艰苦的攻关和生产。

有的在锻造枪械零件,小锤引导,大锤发力,烧红的铁块在反复锻打下逐渐成形;有的在浇铸弹壳毛坯,通红的铁水倒入砂模,激起阵阵白烟;复装子弹的生产线上,工人们埋头进行着清洗、检验、装药、压合等一道道工序,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尽管条件简陋,工具粗糙,但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手中诞生的每一颗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关系到前线战友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这里的灯火和锤声,是物质的创造,是坚持的底气,是支撑根据地板不被摧毁的硬实力。

在训练场、学习点、军工坊的光芒之外,是星星点点的生活区的灯火。这些灯光更加柔和,通常是从战士们居住的窝棚、窑洞的窗户里透出来的。有些窝棚里,下了岗哨或完成训练的战士,正就着灯光,仔细地擦拭保养心爱的步枪,或用针线缝补磨破的军装;有些窑洞里,则传来低声的交谈和偶尔的笑声,那是战友之间在交流思想、分享家乡见闻。

后勤处的厨房区域,虽然已过了晚饭时间,但大灶里可能还埋着余火,为夜间执勤的战士准备着热水或简单的夜宵,一缕缕淡淡的炊烟混合着水汽,在灯光下袅袅升起,带来一丝人间烟火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灯火,构成了根据地日常的、坚韧的生命脉动。

在所有这片灯火辉煌的区域外围,在光芒与黑暗的交界处,是哨兵的身影。他们如同钉子般,钉在“一线天”隘口、山谷的各个制高点和秘密出入口。身上的步枪刺刀,在月光和远处灯光的映照下,偶尔反射出一点寒光。他们几乎融入了岩石和阴影之中,一动不动,只有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穿透夜幕,警惕地扫视着远方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动静。身边的马灯或微弱的手电光,只够照亮脚下方寸之地,更衬托出他们肩负的沉重责任。他们是这片光明世界的守护者,用绝对的警惕和沉默,为内部的喧嚣与生机提供着最坚实的保障。这里的灯火最为微弱,却最为关键和沉重。

夜色渐深,训练场的呐喊声渐渐平息,文化班的读书声也转为自习的沙沙书写声,军工坊的锤声节奏放缓,准备交班。但磐石谷的灯火,大部分依然亮着。

林烽和老赵,习惯在每晚临睡前,并肩站在指挥部所在的山坡上,静静地俯瞰这片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土地。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秩序井然的夜景,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述说着这几个月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赵,你看,”林烽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指着山谷,“这每一盏灯,都是一个火种。这读书声、训练声、打铁声,就是咱们根据地的脉搏。”

老赵点点头,脸上带着欣慰和凝重交织的复杂表情:“是啊,想想刚来的时候,黑灯瞎火,除了石头就是荒草……现在,总算有点家的样子了,像个过日子的架势了。这光亮,不容易啊,是多少好同志用命换来的。”

“所以,我们更得守好了!”林烽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这光亮,不仅是为了照亮咱们自己,更是要告诉所有人,特别是告诉鬼子:在这太行山里,有这样一块地方,是黑暗吞不掉的!这里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枪杆子!这里,永远有一颗红亮的心在跳动!”

他的话语,随着夜风,飘散在灯火通明的磐石谷上空。这灯光,是生存的证明,是发展的宣言,更是一种不屈的信仰。它照亮的,不仅仅是一个山谷,更是一种在绝境中创造希望、在黑暗中坚守光明的伟大力量。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磐石谷的灯火,如同茫茫夜海中的一座灯塔,微弱,却顽强地指引着方向,温暖着人心,也无声地向整个世界宣告着它的存在与坚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